领会编写意图,优化教学过程

2021-06-15 13:58蓝小苗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阅读材料教学过程

蓝小苗

摘  要:读懂教材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中各个要素的含义,从文本、图示、习题、例题编排、阅读材料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才能挖掘数学本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富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活动,提高自己对教材的实践能力,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编写意图;例题编排;阅读材料;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9-0182-02

Understand the intention of writing and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ocess

LAN Xiaomiao  (Guankou primary school,Jimei District,Xiamen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textbook. Teachers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the compiling intention of the textbook,deep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each element in the textbook,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it from five aspects: text,diagram,exercises,example arrangement and reading materials.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excavate the essence of Mathematics,grasp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he textbook,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with rich thinking value,and improve their practice of the textbook So a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develop students' core literacy.

【Keywords】Compiling intention;Example arrangement;Reading materials;Teaching process

小學数学貌似浅显,实则蕴含着深奥的数学道理和教学思想,读懂教材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深刻含义,要着力分析教材是如何编写的,包括文字、图案、数据、练习、阅读材料等都要深入分析理解,从而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本质,抓住数学本质进行寻根究底,设计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活动,赋予教材以生命活力,才能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斟酌文字表述,正确解读文本

教师要仔细斟酌教材的每一句话,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教材中出现的概念,要完整地去理解;概念中每一个重要的词,认真去领会它的含义,去思考它的指导思想,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例如,三年级上册《认识毫米》教材是这么描述的:“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部分教师会把这个情境换掉,改成让学生量一量小棒的长度,我认为这是不妥的。首先,学生量出数学书的长是26厘米,可以顺利地利用之前学过的厘米来度量,没有困难;其次,学生量出数学书的宽是18厘米多一些,或是19厘米少一些,这么表述就比较模糊,必须有一个新的度量单位才能比较精确地描述该物体的长度,就产生认知冲突了;最后,学生在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足1厘米,这是比较短的物体,没法用厘米作单位,必须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度量单位才能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测量数学书”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良好载体,可以揭示“毫米”产生的两个需要,充分体现了毫米产生的必要性,不能轻易换掉。

上述教学过程,正是教师准确解读了文本,正确理解了概念,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个新的度量单位总是在原有的度量单位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充分发挥素材载体的价值,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有效的操作和思维过程,使得这节课的教学简约而高效。

2.斟酌配套图示,准确理解图意

教师要仔细斟酌教材的每一幅配图,有情境图、实物图、线段图、示意图、表格图等,这些图示成分一定是蕴含着某种思想,暗示着某种方法,隐藏着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重要要素,教师要读懂每个配图的图意,把学习过程变得富有深度和层次。

例如,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教材中有这样一幅图:小男生将米尺立在地上观察,小女生两手各捏着米尺的两端横着观察。

教材的意图是要围绕1米的两个维度,即“水平维度一米有多长”、“垂直维度1米有多高”,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双重维度加深对米的认识。我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一是1米有多高。垂直观察米尺,认识1米有多高;在同桌身上找1米高的位置,贴上标签;选择不同身高的孩子站成一排,观察1米的位置,认识不同身高的孩子的身体米尺;寻找生活中大约1米高的物体。二是1米有多长。将软尺水平拉直,认识1米有多长;将两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寻找生活中大约1米长的物体;估测教室的长;拉皮尺检验教室的长,你觉得拉出1米就喊停、拉出2米就喊停、拉出3米就喊停……

上述教学过程,正是教师充分理解了配图的用意,并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图示的指导思想,让学生从长度和高度两个维度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实实在在地建立起1米的长度表象,帮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得这节课富有层次而高效。

3.斟酌同步习题,高效发挥作用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为练而练,只关注解题的正确率,更要重视对习题的应用及研究。教师应明确每道习题的作用,筛选出哪些是更有价值的习题,哪些是可以深入研究的习题,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进行二次开发,充分重视在解题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二年级下册《近似数》“做一做”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洗衣机售价为3198元,约是(    )元。

这关乎近似数的精确度,这个知识点在例题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学生解题时思维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本习题对近似数的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掌握精确到整千数、整百数、整十数的方法,渗透“四舍五入”的模型雏形,为四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3198精确到整十数与精确到整百数的结果都是3200,比较特殊,所以将数字修改为3183,充分借助数线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根据不同精确度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可以這么设计教学活动:一台洗衣机的标价是3183元。

小明说:大约是(3000)元。观察数线,3183接近3000而不是4000。

妈妈说:大约是(3200)元。观察数线,3183接近3200而不是3100。

爸爸说:大约是(3180)元。观察数线,3183接近3180而不是3190。

最后,让学生观察三条数线,发现要精确到千位,是以百位上的5为分界线;要精确到百位,是以十位上的5为分界线;要精确到十位,是以个位上的5为分界线;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只一个。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将数线的模型印刻进心里,将求近似数的方法印刻在心里,有效地巩固了新知,拓展了新知。

上述教学过程,正是教师深入研究习题与例题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习题的应用价值,创造性地使用习题,将习题真正用好、用足、用透,使这节课充满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4.斟酌例题编排,明晰知识脉络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严谨的逻辑关系,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瞻前顾后,将各个例题看成一张网,洞悉这张关系网的各个关键联结点,把握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沿着编写者探索这些问题的足迹,带领学生一步步走的准、走得稳。

例如,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例1是口算15×3,两位数乘一位数;例2是口算6×10,一个数乘整十数;例3是笔算乘法14×12,两位数乘两位数。显然,例3的学习是建立在前2两个例题的基础上的,如果能有效地贯穿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就越强,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储存、提取和应用。

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活动:

一套书有14本,购买4套书有几本?学生根据例1 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14×4=56。如果要购买10套书有几本?学生根据例2 的经验解决,14×10=140。如果要购买12套书有几本?让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方法一,学生会根据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经验,4套4套地购买3次,即14×4=56,56×3=168。方法二,学生会根据例2一个数乘整十数的经验,先买10套,再买2套,即14×10=140,14×2=28,140+28=168。此时,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应该让学生学会比较每一种方法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再设计一个情境,购买17套书有几本?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很难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方法一就不适用了;而任何一个两位数,都可以转化为整十数加一位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适用的。至此学生一致同意,利用方法二转化为14×10=140,14×7=98,140+98=238,然后再继续探索将这三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竖式的计算方法。

上述教学过程,正是教师充分考虑例题科学性的编排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设了富有联系性的问题情境,沿着逻辑思维方向层层展开,引导学生体会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形成有条理的知识脉络,使这节课思路清晰,富有逻辑之美。

5.理解阅读材料,丰富数学知识

“你知道吗”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有的是丰富学生的数学史知识,有的是为了减少理论概念而将一部分内容作为补充知识,有的是为了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而补充的学习材料。教师切不可将这一部分内容当成“鸡肋”,要好好研究如何将这一部分阅读材料通过课堂实践,让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五年级下册,关于2、3、5倍数的特征,有这样一份阅读材料: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这里如果充分加以应用和推广,能够帮助学生理解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算理,还能启发学生将这一推理加以推广,就能使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得以落实。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和理解,并启发学生思考:24=20+4=2×10+4,10是2和5的倍数,所以2×10就是2和5的倍数,关键就看个位上的4。24=2×10+4=2×(9+1)+4=(2×9+2×1)+4=2×9+2+4,9是3的倍数,所以2×9就是3的倍数,关键就看2+4的和,正好是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所以不能只看个位的道理就透彻地明白了。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4整除,关键是看哪里?通过深入探究,让喜欢寻根究底的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综上,教师要好好去揣摩教材的每一个句子、每一幅图片、每一道习题、每一个例题、每一份阅读材料,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出更优化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和教材搭建起一座桥梁,引领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数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苏巧真.增补教学内容 促进目标达成[J].内蒙古教育,2017(09):55-57

[2]许温明.沟通联系优化结构 深度学习促进发展[J].小学数学教育,2019(19):18-19

[3]张炳意.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中的问题思考与教学解构[J].小学数学教育,2019(17):10-12

[4]梁求玉.在不断地孕育中促进知识的生成—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9(19):26-27

猜你喜欢
阅读材料教学过程
谈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与安排
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探微
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多方位选拔与培养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人才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课外阅读,让孩子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