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视域下高质量本科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2021-06-15 03:11程晨周祎马守明
高教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角色转换评价体系

程晨 周祎 马守明

摘  要: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新需求和新挑战的有效方式。文章以科教融合为切入点,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角色转换、评价体系更新等维度,提出高质量教学的实现路径,对真正推动教学的专业化,进而形成“教学共同体”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角色转换;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048-05

Abstract: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cope with the new needs and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s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eacher role transformation, the optimiza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and other dimensions, and propos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which has value for truly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ing and forming a "teaching community".

Keywords: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role transformation; evaluation system

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概念的提出对全国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内涵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倒逼各层次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更深层次的变革,与此同时也给高校教师专业性和创新性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现代本科高校作为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场所,是打通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枢纽。大学教师兼备科研和教学的双重职责和使命,通过大学这个平台将自身专业探究和知识普及融会贯通,给高质量的本科教学提供了丰沃的现实可行性。

一、本科高校科教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必要性

大学校园的功能是多元化的,理想状态下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双向发展同向而行,进而构建教学学科一体化的支撑框架。依托科学研究的平台,让知识要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自由流动,让创新意识在校园里竞相迸发。但是目前大学存在职称的评审制度单一化、学校综合排名依赖科研权重凸出的现象。所以基于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现实功利的倾向,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许多新进教师延续博士期间的学术惯性,在没有站稳教学讲台的前提下,盲目求成果产出。随着产业革命的不断更迭,新兴的技术思维传播至校园,对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部分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在读书期间习得的现有知识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和重构。同时随着大学对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矛盾也暴露出来。

教学运行是一个长周期,人才培养的效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显现,所以即使教学能力凸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进行评价。高校应加快践行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呼唤基于科研能力平台的教学范式,以学生成果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教学运行和动态科研活动相辅相成,形成以科研成果促教学能力的双向支撑平台,进而有益于有效培育呼应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学模式发生颠覆性变革,从以教师为主体的硬性填充式授课模式转化为以学生素質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借由合理激发学生主动性,打破教学和科研的模块化分割。主动地将授课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能动地嵌入在科研环节,不仅在意识方面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打破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固化思维,将教师角色升华为学生塑造科研创新灵魂的工程师。随着“双一流”国家教育战略的提出和创新性人才模式培养的亟需,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顺应产业经济发展和践行人才强国的有效路径。

二、本科教学在践行科教融合存在的短板和问题

(一)科教融合缺乏制度设计和统筹规划

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学和实践的整合和衔接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呼吁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掌握一般通识课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动手环节更要加以倾斜。许多高校在每年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仅停留在笼统的规定,并没有根据社会新动能和产业转化发展要求的新变化,有的放矢得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学院发展定位,进行细致化的研讨和规定。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成以后,缺乏系统性的追踪和反馈环节。有些专业的人才方案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转变,实质教学内容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老师的教学手法仍然沿袭过去的做法,对于学生的学情,效能全过程,并没有科学合理的思路和评价体系。

部分高校虽然积极呼应教育部关于科教融合新理念,但是在制度设计方面缺乏统筹思维,并没有跟进配套的支撑条件和制度抓手。有些高校发布科教融合的项目,对于项目的结题要求还是论文或者研究报告等形式,成果验收形式单一,仅将科教融合项目视为学校普通的教改或者教研项目。全然忽视科教融合应将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有机统一,设计合理分配,既凸显科研实践能力又体现教学研究深度的成果要求标准。将项目属性和结题标准从顶层设计上固定下来,并根据后期发展的演变进行及时修正和完善。对于科教融合项目完成较好的老师,在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体系上予以激励性倾斜,积极鼓励申报且完成好的老师投身于学校科教融合发展路径图当中去,努力从体制机制上打破科教分离的现状,并终结教无法服务于科,科无法指导教的不合理局面。让老师无论在意识层面上还是在教学实践层面均重视科教融合的重要性,而非停留在口号和观念上。

(二)教师实践能力存在短板,合作机构参与融合深度缺失

许多高校教师在成长路径方面往往是刚出学校大门,就已经站在讲台上进行教学工作。即使有完善的新教师导师制或者授课讲学示范等常规教学提升环节,但是纯学术背景对于目前科教融合的教学期望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多为博士毕业,虽然科研学术背景强,但是在博士就读期间,极少参与工程实践类的项目和活动,工程背景较弱,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教融合项目的时候自身还需要边教边学,而二级学院等基本教学单位在辅助年轻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并未对这一领域予以重视。

除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以外,许多地方性应用本科高校虽然亟需科教融合打造复合型工程类人才,但是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名气弱,实力有限,国内很多知名的科技公司与之合作的可能性不高。导致地方普通高校在践行科教融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的做法。往往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 如何在产教融合中体现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如何吸引到相关专业行业公司的产学研合作项目?2. 高校在制定自身人才培养体系和合作育人机制以后,如果受限于资源场地等要素影响,在缺乏相关企业配合的情况下,人才的育人效果如何体现?3. 除校企合作的办学专业外,一般普通专业存在企业合作项目数量偏少,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与广度不够,如何体现此类专业的社会竞争力?4. 有些高校分布在不发达地区,加之学校声誉较小,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来自社会渠道的办学经费偏少,知名企业参与合作意愿小。5. 虽然部分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而且每年根据产业行业变化更新合作目录,但是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出于保密需要,往往虽然每年有部分学生深入企业,但往往都是行政类的杂事,很难有动手实践的环节,难以真正达到科教融合育人的实效。

(三)科研和教学转换效果差,渠道需进一步打通

科研和教学两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起着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作用。许多老师科研能力强,产出高,但是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势能的能力还需要提升和加强。如何合理巧妙地将科研产出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知识点中,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是每一个老师面临的职场难题。许多教师还存在过时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站好课堂,认真备课,将学生教会知识点即可。殊不知应该把目前自己钻研行业产业内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深入浅出的总结和归纳,或者在教学环节引入行业外聘老师,将企业实际在做的工程类项目案例带进课堂,让学生切实了解到现在所汲取的专业知识在未来职场环境中的实际用处。可以在打好固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更新和优化现有教学内容。

教师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中间人,应主动思考如何把教学内容与在研项目相结合,打通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屏障,合理地将二者有机融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选拔有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言传不如身教,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信心。同时,让科技前沿的新成果和新理念服务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以上做法补给现有的教学内容所存在的实践局限,合理促进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从而让整体教学环节和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优化。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得到精进,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融合对于实现高质量教学的路径

(一)打造工程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大潮席卷而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方兴未艾。有效论证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探究契合产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分析,这是本科高校需要一以贯之解决的要素问题。鉴于工程类别人才有区别与其他专业的培育特性,许多本科高校给出了科教融合良性驱动高质量教学的模式设计,通过对系统性重构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线课程等),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手段,并结合生产发展的实际,引入项目类毕业设计研究课题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高校应积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双服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模式, 积极向学科“双一流”建設和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无边界”范式靠拢。在科教融合实践开展后续跟进,促进科教融合育人教育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提升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只有这样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才能日益完善。

人才培养是一项兼具前瞻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一个阶段周期的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学分配置、教学环节设置和后期持续性质量改进设计等完善的闭环。如何让上述的要素有效的双向作用和互动,将专业和学科的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每个教学环节,是高校教学工作重中之重。

1. 科教融合,确定基于成果导向的培养目标

在制定下一个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应广泛对其他类似高校、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满意度、政府机关单位等进行调研,深入了解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并总结出相关经验。与此同时,利用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毕业生满意度和反馈调查,将其中培养目标中的具体关键要素进行拆解和对标分析,全面梳理上下游存在问题。适时邀请相关社会上专业服务指导机构的专门人员或其他IT精英给在校大学生开展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讲座,使同学们及时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流程等。将学生的反馈意见融入到人才培养是否需要调整的决策全过程中。我国要想真正开展教育改革,科教融合就是其关键的突破口和必然趋势。①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前,到相关企业和行业进行充分的调研。紧跟产业行业趋势,定期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的企业工程师对人才培养方案献计献策,将行业里的最新动态和人才需求全面传导至高校,结合学生的生源特点和学习特性,因地制宜地调整现行的教学计划。拟定完教学计划的修订稿后,第一时间反馈给校外专家和行业评价者,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性动态性的优化,实现产业轮动发展和教学计划的实时适应和共振。

2. 科教融合,完善课程教学的运行机制

将产业中的尖端技术与课程的设置环节进行无缝对接,将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素质技能导入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更新和创新,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同时,同步接轨毕业后的工作场域,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力和课程教学的靶向性。高校应转变填鸭式的單向授课模式,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为导向,重点挖掘学生对于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创造性思维,并基于一定的项目或者学科的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和当地产业行业需求,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优化学分分配和课程内容设置,用学校已产出的科研成果倒逼课程内容革新,解构过时的教学模式体系,与学校长期的发展路径和建设目标相契合。响应教育部关于“打造品牌金课,淘汰落后水课”的呼吁,减少学生的课程负担,将更多有质量衔接程度高的课程系统化的进行修订。降低学生毕业的总学分,让学生从课业繁重、效率低下、模式单向机械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充分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塑造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外部条件支撑,将委派专任教师外出企业挂职锻炼长效化,聘请专业的行业专家给予经验支持,多路径的共同设计教学大纲和开发教学内容,以职业需求为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综合能力为毕业导向,构建产学研合作项目课程,提高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比重,引入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最大程度开发合作实践平台的潜能,推进课程授课全过程的内涵式发展。

3. 科教融合,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壁垒

在普通高校,第一课堂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所有的知识传授都发生在第一课堂上。学生通过在第一节课堂上系统性的习得理论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学生被赋予更大的实践自由去投身于更多元化的科研活动。比如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全国大学生竞赛、创客创新项目和行业比赛等。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打破教师主体局面,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教学条件限制,活动形式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在科研活动的主体地位,将科研活动里的知识要素用另外的路径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高校鼓励和组织本科生积极参加实验课程和实践工程项目,并通过及时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成果和实验成果给予褒奖的方式来提升本科生对于科学实践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针不仅仅让学生重视平时常常忽略的实践环节,同时也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学生们在课堂中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后,只有通过亲自参加实验或者工程项目,才能真正学习和体会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和融入到实际产品,才能学习和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这有助于同学对于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同学们在参加工程实践或工程项目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系统级别的或者全新的,而在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可能无法全覆盖给予现成的解决方案,需要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过程中查漏补缺,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创新实践技能。在践行科教融合的具体环节中,全面引入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加入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调动当地高校技术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提升地方高校育人效果和竞争力,切实加强增高校专业产业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匹配能力,更大范围推广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校友会等社会资源力量,凝练地方专业潜能和学科优势,将科研过程中衍生的科学红利并入到教学模式中,倒逼教师尤其是刚入校的年轻教师,转变自身意识层面的成见,发动力量在学术背景、行业研究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多维度优势,以科研项目合作、师资挂职锻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契机,全面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和社会产业服务水准。

(二)构建科研教学并重的新型教师角色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系,其本身是精神文化和知识经验等的传承。因此,对于教育而言,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作为教育受体的学生,同时,我们更要重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一个国家培养了什么样子的人才最终会决定这个国家变成什么样子。国之重器,在于育人,在这个教育改变国家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首当其冲的表率作用。因此,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发展模式同样也是亟需的。

1. 科教融合,意识形态下的角色更迭

教师在现代大学场域下承担多重的角色,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在学生发展生涯中,既是学业道路上的领路人,也是创新灵魂的塑造者。这种职业角色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极其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教师的内在专业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新一轮新工业革命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爬坡过坎期,教师角色和授课任务赋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当前部分高校教师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进校年龄偏年轻,延续了学术惯性,倾向将自己的精力注入到科研活动当中,导致主要的教学角色缺失。许多新教师一进校,就直接承担教学任务,对教学内容和授课手段尚未熟悉,认为教学活动仅为简单灌输,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接受程度。部分教师简单割裂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形成孤岛效应,没有将二者有机贯通。

教师需全程设计和参与学生的创新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教师应作为主体,有效推进产学合作、科教协同,参与课程深度开发和产学研合作项目设计,同时要把在科研活动中的理性和思辨思维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教育学生保持永远好奇的学习状态,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状态,对于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够通过讨论、分享、碰撞进行学术整合。②

2. 科教融合,制度框架下的外部支撑

从高等教育在我国普及以来,本科高校惯于采取“成果导向”的外延性运行模式,内部机构科学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虽同向而行,但没有互联互通。争取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成为大多数高校分配有限资源的重要标尺。高校将办学重心放在盲目扩大现有规模、抢夺生源、提升自身排名和影响力,导致陷入到重科研、輕教学的恶性循环。

特别是在“唯论文论”以及将科研、教学割裂的二元观指引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资源无法得到深层次的整合和优化配置,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定和资源分配上更多倾向于科研,这种一元化评价模式非常不利于提升教师投身教学优化的积极性。高校应进行评价体制创新,打造多维度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推行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的双轨评价机制,根据教师实际表现重构评价要素的比重,形成一个面向科研、面向教学、面向未来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发展模型。推进高校“科教融合”纵深发展,促进高质量本科教学的达成。

四、结束语

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双轮驱动是目前本科教育亟需正视和解决的命题。只有将教学学术与传统学术置于同等地位予以认可,才能真正推动教学的专业化,进而形成“教学共同体”。③推动本科生教育主动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锻造师生创新能力,有效应对产业经济持续发展所衍生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注释:

①黄崇杏,许树沛,黄丽婕.科教融合的创新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19(17):37-39.

②曲霞,黄露,等.高校教师科教融合理念认同与实践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83-89.

③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01):15-23.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0年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MOCC视阈下基于‘课程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编号:79708);江苏省金陵科技学院2019年校级教学管理专项课题“基于大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的教学档案一体化构建与应用研究”(编号:JXGL201906);金陵科技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编号:020100200148)

作者简介:程晨(1988-),女,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教学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周祎(1990-),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马守明(1977-),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工程。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角色转换评价体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初中班主任如何实现学科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