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与文化视角下的老场镇空间微更新策略研究
——以邛崃市固驿镇老场镇为例

2021-06-20 02:51段炳好
华中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川剧空间建筑

段炳好

周铁军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高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老场镇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对于此类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老场镇空间一般归类到历史街区保护之中。一方面其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涵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另一方面历史街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及其生活设施、物质条件等的落后也逐渐被人们所抛弃或者重建为现代建筑用地。虽然近年来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但是往往都是“徒有其表”或者改造为抛弃其传统内涵与原真性的以利益至上的旅游服务街区。

传统历史街区所传达的文化特质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作为历史街区的一个传承载体,是其精神性的表达。以文化视角出发来对其进行更新是一种更具合理性、更符合人们生活习俗的方式。并且许多更新是从经验主义出发,缺少对于地域特色的考虑也缺少量化数据支撑,往往造成更新后千篇一律,效果不佳。

国内于20世纪80年代展开相关研究,从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保护细分到对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因而对于传统历史街区空间的更新理论研究已非常丰富,吴良镛教授针对旧城空间改造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1];阮仪三教授通过一系列对于历史街区的调研总结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几种模式,如福州“三坊七巷”模式、桐乡“乌镇”模式等,并强调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2-3];张松教授在《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通过分析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案例,结合中国历史城市保护,强调整体性保护及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4]。总体来说对于此类历史街区空间的保护更新理论研究已经很完善,但多是从定性角度出发,缺乏与数据量化的结合,因此希望借助空间句法量化研究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

1 固驿镇川剧的兴衰与空间现状

固驿镇作为川剧之乡,是邛崃市发展中重要的枢纽城镇,距离成都市与邛崃城区都在一小时范围内。邛崃市作为四川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在其地区便有“一平二固三夹关”的说法。其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文化背景,但作为其特色的文化元素却未能很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1 文化特色与兴衰

固驿镇自古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川剧文化、孝仁文化、邛窑文化、美食文化等。固驿镇作为川剧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戏圣”康芷林的故里,其拥有良好的人民群众基础与深厚的川剧文化底蕴。并在2014年成功申报四川省“群众性川剧艺术之乡”,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川剧文化是其内在的精神象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场镇的建筑风格。

表1 固驿镇老场镇Depthmap模型空间参数值

图1 固驿镇老场镇卫星图

图2 老场镇图底肌理及现存文化空间示意

川剧名角康芷林将固驿镇川剧文化在民国时期带入高速发展期。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川剧在党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推陈出新走向繁荣,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期[5]。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戏台与戏班。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青壮年人口的流失与场镇经济水平发展较缓等多方因素,川剧文化的传承走向衰落,文化传播场所也逐渐消失。

1.2 空间形态分析

(1)场镇形态

固驿镇主要分为新老场镇,新场镇多为新建现代化建筑,早已失去了原有历史街区的特色与文化。而老场镇整体形态保留较为完好,肌理完整且层次丰富(图1~2)。场镇东西向长330m,南北向长620m,为典型的成都平原地貌,整体地势平缓。场镇布局呈线性分布,以鱼市街和下河街两条道路为主轴,呈现“丁”字形布局,局部“丰”字型道路贯穿各户人家。老街屋后为各家田地,田陌民居交错相融。沿街建筑布局紧凑,紧密相连,是在满足日常生产生活所需与建筑材料等综合因素考虑下最巧妙布置的建筑格局。而不沿街的民居则拥有小巷与街道相连,既保障了便利性也拥有了良好的私密性。组群内建筑空间有机排列,呈现自然生长的有序布局。

(2)建筑组群

街道层次丰富,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围合出的街道空间让人有一种内与外的感受的互换,如同延伸出的庭院。檐下空间让街道有了灰空间的巧妙过渡。街道的平面形式多为曲率逐渐缓慢变化的曲线,游走于街道之中能够带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此情景并非一眼望穿而是如同画卷展开一般逐渐将建筑空间一一呈现在眼前。

在街巷的交界处往往都比较开敞,并且由于其位置的便利性逐渐形成了整个场镇的核心节点空间。人们往往聚集于此进行交流、休憩等。这样的节点空间是塑造街区集体记忆力与凝聚力的重要公共空间。建筑为传统川西建筑特色,挑檐错落有致,形成独特的风格韵味与律动性。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和保护不当,致使局部破败与残缺。建筑群落空间仍保持良好,肌理完整丰富,呈现一片民居群落瓦屋栉比景象。

1.3 问题分析

(1)文化的多重割裂

文化是历史客观产生,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是在适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逐渐形成的[6]。川剧作为场镇内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类文化的保护是对小镇文化精神的一种延续与象征。固驿镇虽作为川剧之乡,但在近些年随着人口的流失、经济的没落及其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导致川剧文化逐渐没落。文化的割裂主要体现在:①文化本身与文化主体(人)的割裂。调研中发现川剧文化正逐渐被居民所遗忘。②文化本身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涵化。③文化自身与文化的载体即物质空间的割裂。传统川剧表演空间的消失与场所功能的被置换。

(2)活力的缺乏导致失落空间的产生

因为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其地域劣势,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工作,目前留在老场镇的多为老人和儿童,社会活力明显不足。老龄化和空心化成为当前老场镇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间接导致了许多建筑得不到良好的修缮。场镇虽然整体的建筑肌理保存较为完整,但是许多建筑缺乏资金与专业指导下的修缮,导致其逐渐破败。而这一系列的问题根源来自于当前老场镇经济的欠发达,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建筑空间的修缮来为经济文化提供物质基础,进而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重新恢复场镇活力。

(3)历史风貌的保护不利

在城镇化进程中,固驿镇盲目追求经济效应导致对传统风貌的保护不利。在老场镇边缘区域许多传统的老建筑被直接暴力拆除,建立了新的农村住宅社区,失去了当地孕育的历史风貌特征。而在此前非常流行的茶馆建筑也渐渐消失,街道上门可罗雀,昔日繁华的川剧之乡逐渐落寞。

2 川剧文化的振兴与微更新原则

川剧文化的振兴需要文化空间的创造,有了基础的物质空间才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以点带面,带动川剧文化的振兴。“微更新”是摒弃大规模城市改造后,采取的以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实现空间复兴的策略[7]。主张用中小规模的、包容多种功能的、逐步的改造取代大规模的、单一功能的、迅速的改造[8]。受制于经济条件基础与场地限制,进行小范围的多层次的微更新为更合适的改造策略,也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街区空间组构与整体布局,防止过度化开发与同质化,更有利于借助川剧文化基因打造本土特色。

微更新模式应当符合如下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应当自上而下地整体性参与场镇的更新,多方共建共享。适度引导——更新应循序渐进,在政府与专业团队指导下先进行部分建筑空间的微更新。量化——应该提倡将量化标准加入其中,从理性与经验两方面对场镇进行更精确的更新。文化重构与原真性——传统的川剧文化及其建筑应在保留原真性基础上具有时代性。

3 基于文化要素与空间句法的针灸式微更新

传统老场镇空间之中具有文化属性的公共空间正逐渐消失。但是对于目前中国大多数失去活力的老场镇来说,也没有办法拿出太多的资金来修建大规模的公共文化空间,如博物馆、书院、剧院等。因此我们应当将建设的重心放在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针灸式微更新介入。

文化空间是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具有时间性和实体性,是时间或空间维度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发生的载体[9-10]。所以对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先决要素之一便是对于文化空间的重塑,构建起文化空间为出发点的老场镇更新框架。川剧文化之所以早前在居民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正是因为有了茶馆、戏楼的存在,其作为民众重要的交流和娱乐的公共空间。而在现状中正是此类场所的消亡,导致文化的传承缺乏了介质平台。所以当前重点便是重新设立如茶馆和戏楼一般的物质空间。这类文化公共空间的选点设置便需要数据量化与理论经验相结合。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方法[11]。自Bill Hillier提出后,便在国内外完成了许多成功的案例操作,逐渐形成一套完善且操作性强的理论。本文针对老场镇出现的问题,采用空间句法分析软件Depthmap中的轴线法来对整个场所进行量化分析,再结合历史文化、调研情况等定性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轴线图分析是用轴线抽象表达分析出空间之间的拓扑关系,并计算集成度、可理解度、协同度等,为文化空间微更新提供量化标准。量化结果以数据值(表1)与轴线图颜色变化呈现,颜色色相色温变化来表达数值变量。由蓝色到红色,颜色逐渐变暖,数值也逐渐增大。拟通过分析结果寻找到适合针灸式微更新更准确的点位,有利于借助文化空间振兴川剧文化。

3.1 集成度与文化空间点位

集成度反映的是系统中某一空间节点与其他空间聚集或离散的程度,集成度最高的空间节点即为空间系统的核心,是人流集中,使用度高的空间单元[12]。其值经Depthmap计算得出并用来决定文化选点。

全局集成度从分析结果(图3)中可以看出,在鱼市街与下河街两条主轴交接处的轴线集成度较高。说明其可达性强,利于人员往来。而下河街末端与滨河路交界区域其全局集成度较低,相对来说可达性较弱。实际调研中也表现出鱼市街与下河街交接路口人气较旺,河岸地区十分冷清的景象。因此文化空间的选点应集中于全局集成度较高,可达性较强的地方。

局部集成度(图4)表示节点与其紧密相连的n个拓扑单位内的节点之间的关联度。数值较高地区的显著特点便是附近街道密度明显大于平均水平,场镇局部集成度较高地区都集中在西北众多道路交错之地。而此区域为老场镇车行交通最为繁华便利之处,沿街商铺繁多,但是缺少公共空间。该区域应当增加公共空间局部点缀文化空间,增强民居建筑与其他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提升文化空间品质。

3.2 可理解度与文化空间串联

图3 固驿镇老场镇全局集成度

图4 固驿镇老场镇局部集成度

图5 固驿镇老场镇可理解度

图6 固驿镇老场镇协同度

可理解度是描述轴线图模型中连接度和集成度之间的相关量[13],让人理解空间的可识别性。表示人们通过对于局部空间结构的理解产生对全局结构的认识的程度,也间接反映出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用两个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的拟合度R2表示可理解度,数值越高越易从局部空间认知到全局空间结构。从分析结果显示老场镇的可理解度相关系数R2=0.296(图5)。当值<0.5时表示拟合度较低,空间的可识别性较弱,即很难通过局部空间理解全局空间。这与老场镇山水自然的自由式布局有极大的关联,空间结构自明性不强。轴线的核心高密度区为西北部分,其未能较好地融入整个街道空间体系之中。场镇内道路并不算错综复杂,但其可达性与可视性因布局而受到巨大影响,人员对于整体空间的把握与感知能力下降。

因此场镇的更新之中应当充分考虑游客的体验性,形成流畅完善的游览动线。以针灸式微更新的文化建筑为基本点位,通过点与点之间的串联,街巷作为串联介质,保证游客沉浸于文化动线之中,而不至于产生迷茫无措感。利用好空间结构的低可理解度能够让参与者对未知空间感到好奇而做到移步异景,根据文化特色营造好每个节点的空间氛围。

3.3 协同度与文化展示区

协同度即局部集成度与全局集成度之间相关性的表达[14]。数值越大,说明局部结构的中心亦是整体结构的中心,反之亦然。在Depthmap散点分析图中散点越分散,协同指数值R2越低,则空间结构中易存在人流分界面,能有效地将人流区分开以适应不同的行为需求。

公共空间领域性的创造能加强人的交往,创造人在空间中的归属感和主控性[15],而创造具有领域性的交往场所需要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人流界面,从而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16]。老场镇轴线分析中协同系数R2为0.46,协同度较低(图6)。即空间体系易形成人流分界面,老场镇内的原住民的日常公共交流将不易被外来游客打扰,两种人群主要活动空间也很难交叉干扰。

调研中也发现居民的生活场景集中在西侧大桥街区域,即局部集成度较高地区。而全局集成度较高地区则出现在鱼市街与下河街交接处,因此将全局集成度较高区域建设更新为主要服务于外来游客的文化展示与公共服务的空间核心。低协同度将老场镇核心空间与西侧组团形成人流分界,创造更好的合理分区,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将川剧文化更好地展示给游客。

结合上述空间句法量化结果与针灸式微更新原则,以复兴川剧文化为目的的空间更新操作措施如下:①对于文化空间的重塑应该集中在全局集成度较高,可达性高的区域,利于文化的传播,提高相应的经济效应。而复合型公共空间应设在全局集成度与局部集成度双高区域。②构建空间组构的人流分界面。将展示型公共文化空间与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进行分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存在联系性,让两者不会有太多交叉干扰。③注重文化“点”的建设,在政府的支撑下进行部分示范点的建设,为其他建设点提供借鉴。通过点与点的串联,打造文化特色街巷,让游客有连续串联游览体验。通过文化空间的营造,传承原住民的集体记忆,因地制宜。整体建筑更新应注重文化形态与旅游需求的结合,打造川剧艺术特色场镇;同时把握好度,莫本末倒置;限制无序的扩建,保持老场镇原有肌理。

结语

通过对于物质空间的更新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间、如茶馆、戏楼等。通过空间句法的量化计算更加精确地找到适合构建文化空间的点位,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借助街巷的引导与营造,让老场镇焕发新的活力。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需求差异,在量化结果与以前案例经验支撑下共同思考定义更新策略。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同时着手,让更新策略更有理可据。

因数据及其时间、能力限制,本文基于空间句法与文化视角下对于老场镇微更新的探讨更多局限于整体空间结构与局部试点的建构策略,缺乏对整个更新过程的关注。更加完善的做法应当是更新过程中再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法并不停总结分析,最终与前期理论与量化分析结果进行比对,进一步探讨老场镇的空间更新策略。

资料来源:

图1:源自Google Earth,作者改绘;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川剧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川剧版画传四方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