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寨村落环境适应气候的设计理念剖析

2021-06-20 02:51
华中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碉楼羌族村寨

刘 伟

周浩明

1 黑虎寨村落环境概述

1.1 黑虎寨气候环境

黑虎寨的气候属于高原气候,那里常年寒冷,可以说是夏天温和凉爽,冬天较冷。黑虎寨的环境是风大,村寨所在的山顶终日积雪,春天和秋天的气候也是如此。当地形成一种寒冷时间长,温和时间短的气候规律。干、湿季节明显,冬季空气干燥,夏季湿润,年平均气温在5.6~8.9℃。该地山势较高,位于天台山的山脊处,平常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构成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

1.2 黑虎寨人文环境

黑虎寨又名“黑猫寨”[1],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黑虎乡(图1)。村落位于茂县西北方向群山的半山腰上,海拔在2472m,距离县城30km左右,村落沿着天台山脉鹰嘴岩的山脊修建,完全依照地势和地形布局,顺从自然,形成狭长的条形状(图2)。

图1 黑虎乡黑虎寨所在茂县位置图[1]

图2 黑虎寨村落环境总平面呈狭长的条形状

图3 黑虎寨呈现碉楼林立的景象

黑虎寨村落环境的北向空间开敞,南向依偎山峦,典型的阴山村落,其山下为鹰嘴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经。据了解黑虎寨只是黑虎乡众多传统村落中的一个,该乡总共有4个村落和12个居民组,几乎所有的村都散落在山崖峭壁上。该村落的知名度,不单单是因为它们被建于十分危险的地势上,呈现出碉楼林立的景象(图3),也因在村落前埋葬着羌族人民世代尊敬的“黑虎将军”[1]。

村落共有32户人,几乎都是羌族,但也有个别人是外地来的汉族,他们是入赘到这里的。羌族信仰白石,白石是羌族人民祖辈敬奉的神,它是保护羌族人民战胜敌人的护佑神,羌族人民在房屋顶、门楣和窗楣上摆放白石,修筑白石塔进行供奉(图4)。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一位王姓村民,他是20世纪80年代在外地打工并认识了当地姑娘,两人成婚后,王氏陪同妻子回到这里,慢慢便成为黑虎寨的正式村民。该村落现有27户村民仍然生活于此,房屋和村落环境保护较好,村落中的碉楼和碉房、庄房、坝子、巷道均有留存,其中碉楼是该村的特点之一,据相关资料显示和笔者实地考察,该村现有8座遗存的碉楼,有些破损(图5),其余碉楼在过去的动乱时代早已被捣毁。

2 黑虎寨历史演变的简要论述

黑虎寨历史悠久,据查该村寨起始于我国汉代,那时当地人以打猎为生。黑虎寨发展于隋唐时期,当地村民以农牧为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据当地老乡说,他们自汉代以前是生活在我国西北高原的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和战乱频繁,本族人没有食物,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其中一些部落聚族迁移,他们就是其中一支,在汉代来到了这里并定居生活,这时的黑虎寨村名叫“黑猫寨”。

黑虎寨自古以来村民少,并与其他民族交往较少,一直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农牧生活,由于他们居于有利的天险地形,在历史上数次外族的侵略和攻占中都能一一抵御和克服。其中唐朝中期,吐蕃经常来袭,当地头领在自己的居所修建了高大的“邛笼”,这就是后来的碉楼(图6)。目的是用来防御敌人的攻击和保护村民,并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后到了明代,官民之间斗争剧烈,于是村寨内兴起了修建更多碉楼的现象,可以说此朝代时期当地其他村落集中建造了众多的石头碉楼,一直从河东到河西,大家争相效仿。据传这些地方历史上所建碉楼共有100多座,是黑虎乡村落兴建碉楼又一鼎盛世代,前一鼎盛时期在唐代。一些资料显示在明末清初,黑虎寨出现一位羌族头领,汉名“杨文武”,因其在家中排行老四,被当地人称作“杨四将军”。他文武双全,机智勇敢,带领村寨的村民勇敢反抗,成为该村寨和周围村落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由此被羌族后人尊称为“黑虎将军”,其事迹被当地人广为传颂,该村寨名也改成了“黑虎寨”。

图5 破损的碉楼

图6 羌族碉楼

图7 黑虎寨碉楼

图8 黑虎寨庄房

图9 黑虎寨碉房

图10 黑虎寨村落范围界限的道路景象

图11 黑虎寨公共环境纳风降温的表现

图12 建筑室外环境获得充足的日照景象

图13 巷道遮阳的景象

图15 建筑旁排雨的明沟

图14 黑虎寨建筑上缩小的窗与白石

除此之外,黑虎寨村名的来源还有其他传说,这里简要阐述。一说黑虎寨周围的山石呈现深灰色,与其他羌族地区的山石颜色不太一样,因而当地人称该寨为“黑虎寨”。另一个传说,当地村寨所建之地源自于天台山脉,山中常有一对黑色老虎出现,后来人们就把该村寨叫做“黑虎寨”。该寨所在地的山下有一条河流,被称作鹰嘴河,河之上的山脊又叫做鹰嘴岩,村寨的西侧为美河沟。黑虎寨所在的山脊地形突出,形状犹如高原雄鹰的尖嘴,因此当地的村民便叫该村为鹰嘴河黑虎寨和鹰嘴岩黑虎寨。

清代和民国时期,该地土匪横行,他们多次前来抢掠,均因黑虎寨繁多的碉楼,村民们勇敢的抵抗,才得到安全的保障。此时期黑虎寨村落已完全形成,呈现防御性极强,适应当地气候的人居环境景象。

3 黑虎寨村落环境中碉楼形成与村落范围界限

黑虎寨的碉楼(图7)修建时间应该源于我国唐朝,据资料显示,“黑虎寨碉楼最多的时候有二百余座,大多始于唐代,用于防御吐蕃和其他部落的进攻。”[2]表明此时期村寨中碉楼形成,同时又表明该村落环境的范围趋于明确。《隋唐史》载录:“唐与吐蕃的历史史料中,和当地老释比的访谈中得到详细答案,在贞观八年,即公元666年,吐蕃频岁入边,尽破西羌”,“他们曾经攻占了羌族人的十九个州,而后来唐朝与吐蕃战争一直在松潘一带,持续进行了二十年之久。”[3]

由于黑虎寨紧邻松潘之地,不免长期受到吐蕃军队的侵扰,当地羌人为了保卫自己的村落环境和家园,“于是于公元668年,开始修建群碉”[3]。这些群碉作为战争防御所用,既有堡垒功能,又具备逃避作用。当地人经过计划,在碉楼之下修筑了暗道并一直通向山下和山后的树林,战争中当村民难于防御时,他们可以通过暗道逃避。如“修建中羌人利用地形、地貌,以羌碉为防御工事,战可镇守羌寨,退可从地道遁入山后的树林,以避免战祸。”[3]

目前据资料所考,黑虎寨峡谷中的碉楼建造总共花了50年时间。而黑虎寨鹰嘴岩上的碉楼应该是修建于唐贞观年。这种结论来源于严福昌主编《四川民俗戏剧·四川少数民族风情》第2卷的“羌族篇”中,“黑虎寨鹰嘴岩(含峡谷)上古碉,起码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事因唐蕃战争,羌人为抵御吐蕃,保卫家乡而建。”[3]该书论述古碉即为“邛笼”,而唐朝的“邛笼”是指石头垒筑的羌族房屋。羌族人民居住的庄房和碉房,以及战争用的碉楼,在唐代统称为邛笼,只是到了宋代以后,才将碉楼从邛笼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称呼。庄房是羌族人民居住的普通房屋,石头砌筑(图8)。碉房是在庄房基础上,山墙一侧砌筑碉楼,二者结合组成的羌族房屋(图9)。

如今黑虎寨村落范围界限和面积大小早已形成,它既包含村落建筑所围合的空间本身,又包含紧邻建筑的外围田地和道路(图10)。从图2中看出,图右边为南向,左边为北向,下边为西向,上边自然就是东向。村落界限是沿着西北面的山崖边为界,而不包括山底,北面同样直到山崖边并与竖向边界交接,东面的山坡较缓,其村落边界直到上下山的道路为止。南面的边界到王宅后面的森林带边缘处。这种沿地势和等高线组成的黑虎寨界限,便是黑虎寨村落环境的范围。其范围中,田地主要集中在东北面缓坡位置,由上而下,田地面积由少增多,具有开阔视野,朝向较好,太阳辐射强,日照也充足的特点。其村落的面积按照现在资料所载为26hm2。

4 黑虎寨村落环境营造的气候设计理念分析

黑虎寨整个村落环境设计理念较多。汉代黑虎寨建设时,其目的是为了落实生存,保证羌族人迁移到此地能继续生活与发展,他们各据一方,多户人聚居构成散落的村寨形式。随着寨中族人的稳定和逐渐增加,并与邻地的羌人融合,使得黑虎寨的户数增多,规模扩大。这时期的观念主要在于对村落环境的初浅认识,居住环境是保证族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却没有发展成具有防御性功能的聚集村落形态。而到了历史后期,黑虎寨村民营造村落的设计理念较清晰地反映了他们因气候条件和防御要求进行相应的建造,以及村落室内外环境考虑。

4.1 充分利用地形防寒和降温的设计理念

因高山上冬、夏季的主导风向不同,羌族古人积极地考虑他们建筑的门、窗位置,尽量南向多开窗,北向不开窗或少窗,多为实墙,起到建筑室内的保温。考虑建筑室内采光和防寒需要,碉楼和碉房的设计,数量的要求,以及山脊上建筑的密集程度,将建筑密度控制在40%左右,建筑墙体的厚度在0.3~0.6m。村落中公共环境做到充分利用地形,并与周围自然环境要素结合,利用坡地挡风,起到冬天避风防寒的作用,应用树林防晒,建筑向风布局,保证夏季纳风降温(图11)。

4.2 室内外环境相关的太阳辐射和风的气候适应理念

村落中的建筑沿山脊朝阳,由低处向高处布局,使得室内外环境尽可能在冬季获得日照(图12),得到较强的太阳辐射,保证室内直接和间接地增加热量,提供羌人居住的热舒适,又保证室内具有一定时间的采光,更加有利于家人的生活和劳动。夏季,入户门和室内各间房门开启,连接着较高的碉房或碉楼窗口,其内的烟囱效应凸显,使得室内通风顺畅,风速加快并带走大量闷热的气温,让室内换来新鲜的空气,降低室内温度,让人感到凉爽。

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布置在地势高的村落中段和村落前段,其南面虽有山峰遮拦,但因村落沿山脊修建且距离山峰远,海拔与局部地势较高,由此村落虽建于山的阴面,通过观察,相对山的阳面村寨而言,它仅仅是时间缩短,一天在3小时左右,其余时段和阳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一样,保证了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得到正常的辐射。村落东北面有开阔的峡谷,无任何遮挡的植物与建筑,它起到较好的光照补充作用。村落中巷道能获得南向的太阳辐射,又是通向各户的道路。巷道两侧的墙壁既有遮阳(图13)又有保温功效,形成了狭管效应的引风功能,它加快了风速,影响建筑室内外气温的变化,增强室内外环境的舒适性,尤其是夏季这种凉爽程度更强。西南向的建筑群让广场具有一定的遮阳作用,东南向的树木给广场带来了部分遮掩,从而使广场既获得阳光,又有西南、东南的通风,避免了下午强辐射的热量,使得广场产生适宜的凉爽微气候,为村民提供了上午活动的室外环境,傍晚又能纳凉,成为村民相互交流的公共场所。

4.3 室内外环境保温的设计理念

图16 石块铺地用于防潮

黑虎寨村民以增加建筑墙体厚度,减少窗口和门的数量,缩小窗、门的尺寸,起到保温效应(图14)。在建筑之间的墙体设置上,其南墙尽量不被其他事物遮挡,以获得大量的太阳辐射时间。当地常以墙体大倾斜来获得更多的太阳直射,并要求每座建筑的地势高于它前面房屋的位置,如果没有这样的地势条件,那么建筑之间必须错开且间距较大修建,以获得阳光并转换成热量。黑虎寨建筑室外环境以半遮挡和向阳开敞。半遮挡是保证冬天由建筑、常绿树木遮挡西北向的寒风,夏天能吸收东南、西南风,起到较好的抗风和引风效果。以此同时,村落环境利用广场、道路地面的石材,由于它们具有蓄热的物理性能,从而可以延长室外地面温度的作用,冬天能让村民在傍晚室外活动中感受到相应的热舒适。

4.4 室外环境排水和防雨的设计理念

村落环境中建筑通过平屋顶与两坡顶的结合达到了防雨和排水的作用。黑虎寨位于鹰嘴河的山脊上,除南面为高山,东北为缓坡阶地,西面和北面都是悬崖。夏天一般有河谷吹来的西南风,在多雨季节,雨水会随着东南风和西南风经过山脊上的村落环境,流向山下,而后汇集于河谷中。每年的7月和8月雨水较多,为了防止雨水,当地村寨建筑的屋盖30%为两坡顶,它们的造型是利于快速倾泄雨水,但大部分的建筑屋盖仍然是平顶,这种屋盖是以外挑水管来排雨水。黑虎寨的公共环境均做成一定的倾斜度,大约坡度是6%,便于雨水倾流入明沟被排走(图15)。为了防雨,室外公共环境利用西南向和东向的建筑、植物遮挡部分雨水,又用风影区挡住一些倾斜的雨水。巷道借用建筑的坡顶与墙体遮挡部分雨水,利用屋檐遮雨,同样利用树冠和植物来挡雨,这样的设计理念非常具有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4.5 防潮湿的设计理念

羌族建筑室内均设有火塘,它是羌族人民世代保留的重要民族文化,寓意家族红红火火、人丁兴旺等意思,又名“万年火”。黑虎寨的碉楼、碉房和庄房的室内都有火塘。黑虎寨村民以火塘生火和墙体增厚,窗户少量开启,达到防潮湿的作用。室外尽可能利用充足的太阳辐射解决室外公共空间的潮湿问题,并且当地村民世代在黑虎寨村落环境的地面和墙体处都采用硬化方式,起到防潮作用。譬如以石块和三合土、鹅卵石铺地给予防潮(图16),这种营造理念是黑虎寨村落环境适应气候,以生物学的初浅原理解决人居环境舒适的要求,是非常朴实和目的明确的可持续设计观念的展现。

结语

黑虎寨是高山峡谷羌族传统村落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因地制宜的建设方式,材料使用,场所选址和气候的适应理念等,无不体现出千百年来羌族人民具有的设计和建造的生态智慧。黑虎寨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村落环境遵循气候原理建造的范例,正如学者形容“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4],这句话展现了黑虎寨村民常年居住在高山上,村落周围环境是云团簇拥的自然景象,表示他们是高原上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建造活动处处都依赖自然环境,村落与建筑顺应地形,被当地人营造出了极佳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他们较高的建造技艺和生态的村落形态,更好地体现出适应气候建造的设计理念和村民追求室内外环境舒适的生态思想。因此,需要进一步去发掘和了解,并在今天的少数民族建筑环境设计及我国地域性建筑设计中得到启发和应用。

资料来源:

图1:何誉杰. 阿坝州旅游景点导游词[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62;

图2~16:作者实地拍摄。

猜你喜欢
碉楼羌族村寨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锅巴粥
GHOSTS OF GUANLAN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赞马关石垭口碉楼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