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旧街区改造对居民心理的影响

2021-06-20 02:51王小元
华中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华林站点街道

王小元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出现旧建筑街区逐渐被新街区替代的现象,进而导致居民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的改变。研究发现,现代城市的高密高异质属性容易给居民造成长期压力,城市街区改造对居民心理的影响开始受到各界重视[1]。

根据以往的经验,改造后的街区瑕瑜互见。一方面创造了舒适、方便的居住生活环境,但同时也让人们记忆中的城市味道不复存在。不同的街道环境会对人们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2],当前街区改造过于注重营造整齐化一的市容市貌,忽视了人作为街道主体[3],对街区空间活力、人文关怀的需求,进而可能诱发居民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城市更新中探究新旧街区之间的平衡,实质上是探究城市与居民在空间配置上的平衡。

本文对武汉市改造街区——江汉路、昙华林的居民进行调查,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探寻街道空间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外街区改造案例,最后为城市旧街区改造设计提出参考。

1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通过研究不同环境中人的行为、心理,探究环境与心理的相互关系[4]。环境心理学诞生于人权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这些矛盾,人们开始将视线从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转移到对空间的研究上,这逐步成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遵循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着力于对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从而满足个体的身心需求。在不舒适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产生诸如厌恶、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很大程度地影响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5]。近年来,环境心理学进入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空间设计领域,在未来的空间设计中具有很广阔的前景。

环境心理学是连接心理学研究与空间环境研究的桥梁,环境知觉和空间感知是最重要的两个媒介。环境知觉是空间中个体的主观感受,个体通过感官系统捕捉环境信息,并存储在大脑中。空间感知建立在环境知觉基础上,大脑将所得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处理,从而形成个体对空间的认识。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Lynch.K)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强调,个体的城市空间感知对于城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他将城市中不同环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作为出发点,归纳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城市意象要素[6]。这些要素共同决定城市环境特色,可以帮助城市设计者保留或还原城市本来的味道,对于当今的城市空间改造具有现实意义。

2 环境心理学与空间环境的交互关系

2.1 环境知觉对空间环境的捕捉

环境知觉是个体认识环境的第一个过程,依赖于环境信息和人对空间环境的过往经验。其作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感官系统利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收集、输入环境信息,大脑从感受到的外界刺激中抽取普遍特征,最终融合空间环境与个体经验背景,形成个体的环境知觉。

环境知觉是潜意识的主动过程,具有习惯性、无意识性和个体差异性。当个体处于同一空间环境中的时间延长,环境对人的刺激逐渐趋于恒定,周围事物引起个体的反应也越来越弱。这意味着个体对空间适应性增强、环境知觉能力下降,而这个过程对于个体来说是无意识的。在城市街道空间改造的过程中,如果改变过快或者变动过大,很容易导致居民不满,这是由于居民的环境知觉水平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导致的[7]。

环境知觉的个体差异性同样体现在个体对空间中各类事物的敏感程度上。比较之下,年龄层较低的群体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更强,新城区反过来也会吸引更多年轻人,二者相互反馈,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很大积极影响。

2.2 空间认知对空间环境的转译

空间认知是捕获环境信息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解码。空间认知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关系发生转变的起点,不再是环境单方面影响人,而是二者开始相互干涉[8]。空间认知涵盖人对空间中问题的求解,如判断位置、观察道路、确定方位等。

空间认知研究与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和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心理学注重个体对空间的认知过程不同,城市规划学和地理学侧重个体空间认知对空间产生的影响。在城市空间中,不同形式的空间环境会对个体的空间认知产生不同影响。在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中,城市设计可以通过对城市元素的归纳保留居民的城市记忆,从个体空间认知层面协助组织城市环境。

忽略个体进行空间设计是不可取的。一些城市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由于对街道空间没有全面充分的认知,导致改造结果单一化、模式化。熟悉的空间变得陌生[9],观光游览者对没有文化衬托的新空间形式也失去了兴趣。因此城市旧街区改造应兼顾现代化和城市文化。

2.3 街道空间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强调,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双向的,个体行为的变化会导致空间环境的改变,空间环境同样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的行为[10]。为探究街道空间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对武汉市现有新旧街区街道空间进行调查。调查选定武汉市江汉路、昙华林一新一旧两站点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对比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同时,为使调查更具有普遍性,减少随机因素对调查结果造成的影响,每处地点分别在工作日、双休日选取一天,分为早、中、晚三个时间 段进行调研。

(1)调查站点的选择

武汉市的新旧街区大体上以长江为分界线,未改造街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汉口一带,经改造街区则以江对岸武昌的光谷广场、洪山广场两大商圈为中心向外延展。

这种两点式分布形态的产生是由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导致的。19世纪末,各国列强纷纷在汉口开设租界,随之产生了各国风格的旧式建筑和街道;到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长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以“东方芝加哥”的美誉名扬海外;时至今日,汉口滨江一线的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的街道环境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武汉市旧街道集中区。武昌在近代时期处于尚未开发建设的阶段,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近几十年各类高新技术发展导致的武汉城市扩张[11]。

图1 两站点双休日人流量分布

图2 两站点受教育程度对比

图3 两站点工作日各年龄层比例

图4 两站点双休日各时段年龄层分布

随着城市的发展,街区的属性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原有街区的设施和功能愈发不能满足人的使用功能需要,需进行改造更新;另一方面,经改造街区中仍存在未被改造的部分,进而产生了如何协调街区自身内部的问题[12]。因此,调查地点选择在城市街区改造前后出现矛盾碰撞的地方,经改造街区选定在汉口旧城区中已经完成充分改造的江汉路,未改造街区选择在武昌新城区中仍保持原貌的昙华林城中村。江汉路站点位于商圈附近,街道宽阔,人群密集,生活节奏快;昙华林站点内房屋低矮,巷子里道路崎岖,市井气息浓重。

(2)调查结果

①调查对两站点分别进行人流量比较、人群分析、行人活动注记和行人心理问卷调查。在两街区分别选取三条街道,统计不同时间内的人流量(图1~2)。可以看出:各时段江汉路站点的人流量均显著多于昙华林站点,尤其是中午和晚上;两站点的人流量大体上都符合随时间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江汉路站点在中午人流量激增。江汉路站点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专科及以上占比将近一半;昙华林站点总体受教育水平低,初中文化水平者最多,其次是高中学历和小学学历。

②两站点的人群组成调查详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江汉路站点内主要以游客和在此工作的青壮年为主,由于其浓厚的商业和历史氛围,江汉路站点对年轻群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在晚间时段。年轻人的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递增,而儿童和中老年群体则与之正相反,集中出现在上午时段。人群从业领域以个体经营和服务业为主,也有在写字楼工作的普通白领。

昙华林站点街区居民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达五分之一,全天儿童数量最少、老年人数量最多。年轻人多聚集于下午和夜间,而老年人多出现于早晨和傍晚。人群工作类型主要包括各类装修工人、第三产业从业者以及个体户等。

③结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图4),由此可以看出:人群文化水平程度与就业压力正向相关。

江汉路站点工作日和双休日的心理压力水平相差悬殊,工作日来往人群大多是各行业工作者,高压人群和焦虑人群所占比例高;双休日调查对象大多是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游览者,总体具有较为愉悦的心情和较低的压力水平。

对于昙华林站点,工作日和双休日的调查结果差别不大,这是由于其人群组成一直为老年居民,且当地人群心理健康状态普遍好于江汉路站点。

④两站点的不同空间氛围导致了来往人群的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也能对空间性质进行逆向阐释。个体的行为可以分为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

江汉路站点街道宽阔,可容纳较大客流步行通过。街道十字路口处设置节点,人群在白天以必要性和自发性活动为主,包括聚集、休息。在傍晚则更多发生社会性活动,如老年居民跳舞、儿童嬉闹玩耍等(图5)。

昙华林站点附近建筑及街区环境古旧,巷子中的小路弯曲起伏,台阶狭窄陡峭,仅能供单人通行。其中开阔的空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群活动的中心,为村中妇女拉家常、儿童嬉戏、老年人打牌搓麻将提供了场所。由于昙华林站点街道条件差,人们不具有选择个性化行为的条件,因而三种个体行为总是融合在一起的(图6)。

(3)调查结论

江汉路站点的街道是经过改造设计的,充分考虑了人的意愿,宽敞的路面为人们提供了选择不同的行为的可能性;未经规划的昙华林站点是自发形成的,不论人们想发生何种行为活动,街道也仅仅只能满足通行要求。从街道空间营造的氛围来看,江汉路站点街道风格整齐,并通过街道中灯光、景观、节点的布置,努力营造出热闹的街道形态,成功调动游览者的情绪。但是对于在其中工作生活的人们,这种街道商业化的热闹并不能感染到他们。较大的人流量使街道整体节奏过快,个体难以在空间中感知到空间相似性和安全感。设计的过度程式化和刻意化甚至给人带来焦虑、紧张的心理感受。

相反地,昙华林站点虽然设施不足,但是房屋连墙接栋,绿化繁多充足。由于巷道狭窄,车辆和游客不便进入,街道保留自然生长的形态,噪音极少,给人带来熟悉和舒适的感官体验。虽然未经改造,旧街区内各条道路同样符合逻辑、具有合理性,这是居民自身的空间感知进行了无意识选择的结果。当然,未改造街道空间也存在很多弊端,如街道过于狭小拥挤,缺少照明设施使人感到不安。

对比两站点的空间特征和人群行为活动,街道不同的空间性质对人群的行为和心理具有导向作用。在环境知觉和空间认知的双重作用下,具象的空间环境转换成抽象的思维意识,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结合调查结果可知,街区空间环境对居民心理产生影响的差异显著地受居民受教育水平、年龄层次影响,这种影响同时对居民的心理状态产生反作用。

整体上看,改造前后的街区各有优势,经改造街区保证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未改造街区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单从个体心理状态上考量,原有街区为人们提供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是在现今一些城市旧街道空间改造设计中缺失的一环。改造后的江汉路试图模仿原来街区的影子,但是由于过度重视其商业价值,导致街道失去文化内核,最终形同于挂着招牌的普通街道,这一结果值得人们反思。

3 街区改造案例分析

与中国相比,国外实现的工业化时间较早,也更早出现城市发展中的各类问题[13]。学习国外街道空间改造案例可以为现今城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例如澳大利亚首都墨尔本中心区街道的人性化转型。

3.1 案例背景

墨尔本的中心街区最初建设于1837年,前后历经近两个世纪,逐步将一个淘金目的地改造成为活力之都。

19世纪中叶,大量淘金者涌入墨尔本。人口的扩张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砖石结构多层建筑。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墨尔本机动车数量大幅度上升,原有的霍都路网无法解决越来越尖锐的人车矛盾,中心街区的生活质量下降,人口也不断外迁。20世纪80年代,墨尔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对旧城区进行改造,以缓解城市扩张的不利影响。

图5 江汉路站点街景

图6 昙华林站点街景

3.2 改造中的人本设计

早在改造之初,提升城市的可步行性就被确定为墨尔本中心城区改造的核心战略目标[16]。当地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实现“自下而上”的旧城区改造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具体表现为混合区域地块功能、完善公共交通,在保障可达性的同时刺激居民步行。

(1)街区道路规划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良好的街道空间会使居民感到愉悦。当地政府保留了原有路网构架,但将道路宽度缩小到步行道路标准,这使得城区路权分配向行人倾斜;同时对一些街巷实施全天候或时段性汽车禁行、限行政策,进一步控制机动车流量[14]。墨尔本中心城区改造极为重视使用体验,在微小尺度层面满足居民的空间心理需求。

(2)街区历史文化建设

居民的环境知觉和空间感知蕴含着他们的城市记忆,是城市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历史建筑文物的处理方式是旧街区改造的重点。墨尔本中心城区改造成功地将当地文化遗产转化为提高街区活力的有效推动力。

当地政府通过颁布法令,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利用街区文化背景,对城市特色小巷进行二次塑造,极大程度地保存并延续城市文脉。改造着重突出街区小尺度空间的特点,并结合墨尔本文化特色,修建大量文娱场所、鼓励开展街头文化艺术活动,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15]。墨尔本中心城区改造保留原本城市记忆,同时带来新的城市形式,吸引大量游客前往。

3.3 街区改造设计策略

协调城市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对于空间配置的矛盾是解决城市街道空间改造问题的核心。结合墨尔本中心城区改造案例,城市街区空间改造应更加注重居民的心理体验,通过宏观统筹的方式为街区改造创造外部空间条件。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城市文脉亦是重中之重[16]。改造要根据不同街区及其居民的不同特点,营造合适的空间,从而找到居民的心理需求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

结语

街道建设是城市建设中的最基本元素,对于富有文化历史底蕴的城市,如何将旧城变新城更是意义非常。结合居民进行环境心理学分析,发现武汉旧街区改造出现了一些问题——改造后的街区过于追求商业价值,街道的人文特色被破坏,导致居民容易产生紧张、压抑的心理。因此在设计中应当考虑环境改变对个体心理环境的影响,在保证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旧城区带有温度的街区空间有助于居民心理健康维持体系的运转,也正是街区空间改造中最应该被保留的部分。

资料来源:

图5:https://baike.so.com/doc/6099073-6312181.html;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华林站点街道
乘用车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方法
热闹的街道
The Best Time to Visit Israel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街道生活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评比活动
怕被人认出
风居住的街道
华林:首发全球26款全系纯电动环卫车
华林或将成为中国新能源专用车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