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角下西安保障性房空间分布适宜性评价

2021-06-20 02:51
华中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保障性西安市住房

李 阳

夏余丽

崔小平

雷振东

面对全球气候危机,节能减排成为人类共同行动纲领。住房与就业岗位、公服设施、交通设施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是城市低碳减排的重要研究领域[1]。随着我国住房保障体制的改革,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对象、类型、规模和覆盖比例都在持续拓展,逐渐成为城市住房主体组成。在此背景下,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的低碳适宜性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自1997年,西安市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58万套以上,住房保障覆盖面达23%,从数量上已初具规模。2018年西安市提出未来住房供应中保障性住房将占40%,以重点解决低收入家庭、各类人才、院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住房问题[2]。作为西北地区的特大城市,西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现状和相关政策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目前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的研究多是定性分析,总结出普遍存在“位置偏远”、“职住分离”、“设施缺乏”和“集中成片”等问题[3-5],而从城市整体层面量化评价分布现状的研究较少。另外多基于公平、宜居和经济的视角[5-6],缺乏对低碳的考量。据此,本文从低碳视角出发,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对西安市175个已建项目进行量化评价,以科学认知其现状的适宜性水平。同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重点改善区域,提出改善建议,为未来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1 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对交通碳排的影响

1.1 对通勤出行的影响

“居住—就业”空间关系是城市通勤的主要影响因素。保障性住房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匹配,首先将会影响到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各类人才和刚毕业大学生等人群的通勤出行。莱文(Levine)发现在就业中心附近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促使中低收入的单职工家庭调整住房地址来减少通勤距离和时间[7]。其次考虑到保障房对区域房价的抑制作用,还可以通过提高区域住房的可支付性来优化其他群体的职住选择。在美国大都市区的职住平衡专项中[8],保障性住房与就业中心的匹配布局是实现职住平衡和减少碳排的重要策略。

图1 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与交通碳排放的关系

图2 西安主城区保障性住房分布

图3 就业可达性评价图

图4 教育设施评价图

图5 医疗设施评价图

图6 商业设施评价图

图7 地铁评价图

图8 公交车评价图

1.2 对生活出行的影响

“居住—服务”空间关系是居民日常出行的影响要素。保障性住房与公服设施的空间匹配,一方面决定了居民前往设施的出行距离;另一方面影响到居民所使用交通工具的抉择。为了坚持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最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公服设施被要求布置在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步行距离范围内[9]。

1.3 对出行方式的影响

“公共+慢行”的交通组合是当前公认的低碳出行方式。保障性住房与公共交通设施的空间匹配,首先能够避免居民选择高碳出行方式。完善的公交设施可减少居民的购车意愿,同时减少出租车和网约车的使用。其次,考虑到保障房居民多为无车群体,是公共交通的主要使用者,两者的匹配能够保障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行(图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选取西安市主城区①内的三类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共175个项目为研究对象。其中公租房34个,经适房57个,廉租房84个;集中建设型占比69.14%,配建型占比29.71%(图2)。

项目数据来源于陕西省保障房中心网站,截止日期到2018年12月;就业数据来自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企业级);各类公服设施和交通站点数据来自于2018年高德地图的POI数据。

2.2 指标测度方法

(1)就业可达性测度

就业可达性,表征保障性住房所在区位与周边就业岗位互动机会的累积潜力。常用可达性测度模型是居住人口、就业岗位和交通系统三者的函数[10],既考虑供给方互动机会的累积与距离衰减,又考虑需求方的竞争关系。但考虑到进城务工人员、毕业大学生、各类人才以及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一般是在有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寻找可负担的居住机会,仅有那些处于失业或丧失劳动力状态的城市贫困家庭才需要考虑就业的可获得性。故对就业可达性公式[11]进行简化,舍弃原式中适龄就业人口的部分。具体公式如下:

(2)设施类指标测度

根据出行目的构成及其所占比例,选取教育、医疗和商业设施作为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度的二级评价因子;地铁和公交车作为公共交通设施便捷度的二级评价因子。其中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医疗设施主要是社区医院;商业设施主要是餐饮、购物和生活服务类等社区商业。

具体测度方法:①有一定服务半径的设施,如幼儿园、小学、初中、社区医院和地铁站点。此类以设施点为中心做多重缓冲区分析,以项目所处缓冲区类型来获取评价值。②小范围内不限数量的设施,如社区商业和公交站点。此类以设施点数据进行GIS核密度分析,以项目所处密度值来获得评价值。

2.3 评价标准与等级

(1)职住空间匹配度

根据西安市的实际情况,使用自然断点法将就业可达性分为5级。理论上,位于高就业可达性区域的居民会有更高概率具有较短的通勤距离。依据就业可达性分级依次对应评价等级获得评价值(表1)。

(2)公共设施便利度

基于低碳视角,以具体设施的主要出行方式和新住区标准中步行生活圈的配建要求为主要判断依据[9]。其中幼儿园、小学和社区医院主要考虑步行可达范围,对照标准选取10分钟范围内为好,10~15分钟范围内为一般,高于15分钟为差。考虑到初中实际的覆盖范围(学区划分)和学生出行方式,以15分钟步行范围内为好,15分钟自行车和公交车范围(约2500m)内为一般,其余为差。对社区商业,根据实际核密度值,使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分为5级,以密度等级高低依次对应评价等级获得评价值(表1)。

(3)公交设施便捷度

对地铁,以步行接驳距离为依据,国内阈值标准为472m,最大距离为862m[13]。为与公服设施对应,取500m以内为好,500~800m范围为一般,大于800m为差。对公交车,根据公交站点的核密度值,使用自然断点法将密度值分为5级,以密度等级依次对应评价获得评价值(表1)。

2.4 指标权重与综合评价

选取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来进行权重确定。首先向8位专家②以问卷形式咨询评价因子的重要程度,并以1-9为标度量化为初始权数。然后按照AHP模型使用Yaahp软件构建判断矩阵进行权重确定,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各因子权重值(表2)。

综合评价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V为项目的综合评价值;n为评价因子的个数;fi为评价因子i的分值,Wi为因子i的权重,i=1,2,3,…,n。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分项评价分析

(1)职住空间匹配度分析

西安市就业可达性高值区主要是老城区、高新区和经开区中心部分,与当前西安市就业中心分布相吻合。根据评价,位于“较差”和“差”的项目分别占到47.43%和22.86%,合并超过了70%。另外就业可达性整体均值仅为2.2。可以认为,保障性住房分布与就业空间的匹配程度整体较差,需要重点关注和改善(图3,表3)。

表1 评价因子与标准

表2 评价因子权重值统计

图9 综合评价图

图10 局域Moran's I分析图

(2)公服设施便利度分析

对教育设施,项目位于幼儿园500m内,小学500m内以及中学800m内的比例依次是73.14%、46.85%和34%,另外三者的均值都超过了3.0,其中幼儿园高达4.22。故保障性住房与教育设施整体匹配关系较好;对医疗设施,52.57%的项目位于社区医院800m以外,均值为2.41,可见匹配关系较差;对商业设施,位于社区商业“较差”和“差”的项目分别为41.14%和28.00%,合并超过69.14%,均值为2.15,可见匹配关系较差。综合来看,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与教育类设施匹配关系较好,与其余设施匹配关系较差(图4~6,表3)。

(3)公交设施便捷度分析

此次地铁评价以已运行的4条和在建的2条线路为依据。35.43%的项目位于地铁站点800m以内,即64.57%的项目分布不利于居民地铁出行;对公交车,项目位于“好”和“较好”的一共不到10%,其余主要集中在“一般”和“较差”级别,分别为34.86%和36%。综合来看,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与公共交通设施的匹配关系较差(图7~8,表3)。

3.2 综合评价分析

(1)总体结果

经计算,获得西安市保障房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评分。按照1-2,2-3,3-4,4-5划分为非常不适宜、不适宜、适宜和非常适宜四档。结果4.00%为非常适宜、22.29%为适宜、45.14%为不适宜,28.57%为非常不适宜(图9)。总体平均值为2.48,为不适宜。所以,从低碳视角来看,西安市保障房空间分布适宜性整体处于偏低水平。

(2)建设方式对比

对比不同建设方式发现配建型高于集中型,但并不存在显著区别。取不同建设方式项目的总体评分均值,配建型为2.52,集中型为2.45,差别很小。再对比不同建设方式在职住空间、公服设施和公交设施上的平均值(表4),差别依然很小。可见,虽然配建型被认为是解决阶层隔离和选址不佳问题的主要策略,但其在改善选址方面的作用有限。可能原因是配建型与楼盘建设绑定,而当前西安市的商品房建设也是外围多于老城,故配建型与集中型差比较小。

(3)住房类型对比

对比不同住房类型发现经适房的适宜性明显好于廉租房和公租房,而公租房和廉租房情况近似。取不同住房类型项目的总体评分均值,经适房为2.89、公租房为2.31、廉租房为2.27(表4)。再对比不同建设方式在职住空间、公服设施和公交设施上的平均值,发现经适房除了地铁和小学以外,其他因子都明显高于公租房和廉租房,另外廉租房在幼儿园因子上明显高于公租房,而公租房在地铁因子明显高于廉租房(表4)。

(4)空间自相关分析

对适宜性评分进行局域Moran's I分析,获得适宜性的低/低聚集区域,这些区域代表着具有显著的低分聚集特征。评价的低/低聚类集中区主要在阿房宫互通西北部、长安区大学城、曲江立交周边、灞河西路西侧以及保税区,是未来进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公交服务设施提升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图10)。

表3 各评价因子分值

表4 不同住房类型和建设方式评价平均值

4 适宜性改善建议

①重视老城区保障性住房的配建,积极推广保障性住房与商业、商务、市政和公服设施的混建模式,并通过改造老城区中的棕地、退二进三用地、衰败社区、棚户区以及低绩效用地实现项目落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外,政府或非盈利第三方可收购和改造旧有社会住宅、办公和商业建筑为租赁型公寓,以公租房标准运行。

②考虑将已建项目纳入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土地使用规划当中,尤其对本次评价的低/低聚集区,应通过功能定位调整、用地模式优化、土地供应调控以及创业政策鼓励等方式重点培育其周边的产业发展,实现职住平衡。

③对公交设施评分较低的聚集区域,应加强其周边的公交线路和站点密度,重点改善与轨道交通的换乘;对已形成轨道交通站域的区域,应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借助触媒效应,实现站域内的住房配比优化;未来保障性住房选址可根据轨道交通规划提前布局,避免滞后配建所带来的阻力。

结语

随着保障性住房成为大城市住房主体组成之一,其空间分布是否低碳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低碳适宜性评价体系对西安市现状进行评价,量化西安市整体适宜性现状,同时明确不同因子、配建形式和住房类型之间的差异。最后根据空间自相关识别出低分集聚区,为规划改善提供依据。由于第三次经普与其他数据存在时间错位,对评价结果有一定影响,但考虑到城市空间结构改变缓慢,影响有限。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 2018年原西安市市规划局官网公示的主城区边界。

② 分别来自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陕西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和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猜你喜欢
保障性西安市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分析及其建议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装备保障性企业财务转型建设的思考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亲子创意美工展
家乡
123的几种说法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