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四川万县市西山公园的规划建设研究

2021-06-20 02:52
华中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山公园规划

李 彩

詹 萍

李明河

中国近代早期,伴随着租界、租借地与自开商埠区的开辟与兴起,城市公园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在商埠城市得以规划与建设,如上海的外滩公园、天津的英国公园等[1]。而后,部分自开埠城市和“具有市制建置意愿”的城市也开始效仿这种公园建设,如济南的商埠公园[2]、广州的中央公园[3]等。除了租界、租借地城市以外,较早建设城市公园的城市大多属于地方中心城市——府城。而当时的万县仅为夔州府下辖的一个县,但由于地理区位和水运交通优势,辟为通商口岸,进而又以商埠空间为基础建立近代市制,成为近代较早的“县辖城市”——万县市,西山公园正是在这种“城市开埠且具有市制建置意愿”的背景下按照规划修建的。

本文以万县市西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解读和实地调研,梳理西山公园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剖析公园的空间功能类型及历史价值,为当今万州区西山公园的保护更新提供一种建设思路。

1 西山公园的规划缘起

1902年,万县因条约开放。1925年,又因开埠成立近代市政机构——商埠筹备处。杨森作为商埠筹备处的最高领导,以“建设一个先进的商埠都市”为建设目标,全面开展万县的市制推行和城市建设。

如何塑造“埠城和未来市制城市”的形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缺失、基础设施落后、绿地景观匮乏等问题,杨森政府在1926年提出修建城市公园,这便是西山公园成为万县市首个近代城市公园的缘由。

2 西山公园的规划组织及管理

1925年,万县马路局负责编制《万县商埠建设规划》(又称《建埠规划》)。实际上,这是一部关于万县通过商埠建设达成城市空间转型的规划文件,包含修桥、筑路、辟建公园等内容,其中将公园选址于新城区西南端坡地、且靠近长江处(图1)。

1926年,万县商埠筹备处更名为商埠局。同年,成立西山公园管理所,负责公园的具体建设与管理。据记载,西山公园的规划用地约66.7hm²,虽然实际建成面积仅有规划的2/3[4],但“其规模之庞大,为渝汉间公园之冠”[5]。

图1 民国时期西山公园位置图

图2 民国时期西山公园大门

公园管理所的组织机构设置有所长、秘书、文书、出纳和事务等职位,分工明确,管理严明,具有完整的公园管理体系。任职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和专业的工程人员,使得公园从规划到建设,直至管理,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原为商埠局秘书长、参与过万县行政建制及《建埠规划》的李寰,任公园管理所所长,主持公园的筹建事务;原为马路局总工程师、主持万安桥及万梁马路的设计和施工的任海暹,任公园建设总工程师,负责整体绘图设计;还有盆花设计师刘石松,负责园艺设计与花草盆栽的种植等。

公园名称从建设之初到1949年以前,四次易名。最初的1926年,因商埠建设被名为“商埠公园”。后因“九·五”惨案,更名为“九·五公园”。1928年,因纪念北伐,又更名为“中山公园”[4]。同年年末,王陵基市长因公园地处“西山观”,又将公园更名为“西山公园”,并在月台石壁上题写“西山”两个一米见方的大字[6]。

3 西山公园的规划内容及特征

诗人王用宾的“山似张弓水似弦,一角西崦山水边”[7],一语道出了西山公园的空间环境特色。西山公园规划设计结合自然山水及地形特色,依山就势而建,风格融合中西园林文化精华,空间彰显近代都市面貌,同时极具钟灵秀丽之美。具体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公园规划布局

城市公园选址万县市新城区城西太白岩山麓,紧邻长江。在这里修建公园,可以依西山的坡地之势、借长江水系造景,也可以改变西山一带荒冢坟地的破败面貌。

在总体规划上,以“供大众游乐、休憩以及进行文娱体育运动的公共园林”为设计目标[4]。在规划布局上,按林区、花卉区、建筑区等分布,各区沿游览路线一一展开,视线清晰,结构布局完整。大门位于南北两端,南端面向长江,北端临近太白岩(图2),形成公园的主轴线。在地形高差较大之处,利用高低起伏的地势,采用堆叠式设计手法。建成后,实际占地面积约为45hm²。

在建筑布局上,有亭园台榭、体育场馆、图书馆、宗教礼祭类建筑及服务设施等建筑类型。在园区西北侧顺应山势,设置报春亭、桂花亭与东风亭等亭园小品。在靠近长江一侧建设望江亭,可鸟瞰长江,遥望远景。在重要景观、道路旁设草亭、树亭,供游人休憩。在西山观附近,利用原有庙宇改造设计,兴建佛学社、忠孝堂等宗教礼祭类建筑,体现“园中园静境”之意。在拓展园区新功能方面,还修建图书馆、茶社、餐厅、照相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和文化建筑。

在景观布局形式上,西山公园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借势造景之说,也有西方功能分区的组织方式;既有中式随景造园的小巧感,也有西式公共园林的开放性。西山公园为万县市市民创造了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塑造了中国近代市制城市的都市风貌,推动万县市由一个传统的城镇走向近代的都市化转型。

3.2 公园建筑设计

①西山钟楼:1930年,在西山公园原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市长王陵基对公园进行了扩建,如西山钟楼(图3),由建筑师董炳衡负责设计[8],中式双层盔顶样式结合西方拱券结构与柱式,呈现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钟楼底层设四面拱门,螺旋形楼梯直通顶部,可观长江之景(图4)。顶端设巨型自鸣钟,整点报时,钟声可传遍全城。钟楼的建筑高度达50. 2m,与上海海关钟楼齐名,是万县的城市地标。钟楼延用至今,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与旅游景点(图5)。

②体育设施:万县市首任市长杨森在成都任四川军务督理,兼主省政期间,为增强人民体质,丰富城市生活,提出“在四川多地开辟公共体育场”的计划[9]。驻万县市后,杨大力推广体育运动,提出在公园内修建大型操场和体育馆。1928年9月,操场修成,举办了多场足球赛事。王陵基接任市长后,1930年按原规划,修建“体育国术馆”,加强市民对体育活动的认识。

图3 西山钟楼旧照

图4 从西山公园望长江

图5 西山钟楼现状

③社会福利设施:在西山公园建设过程中,杨森为培育市民的文化氛围,在园区内建“九五图书馆”,馆内设大型书楼、报刊杂志阅览室,供市民读书学习。同时,建“商品陈列馆”,展销特产商品,宣传城市特色。1934年,林维干接任市长,在公园内勘建科学馆以及儿童游戏场,拓展儿童活动空间,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

3.3 公园景观设计

西山公园的景观设计以中国传统山水为形,以西方公共园林的组织方式为体。园区内,花池、水景、凉亭、体育馆、展览馆、游戏场交错林立,树木葱荣,繁花景密。花木树种达300余种,按类别分区种植,形成梅林、茶花林、刺竹林等多个林区随季节变化。

公园中心建有“五洲池”,圆形,池中有五座假山,种有荷花。池周围建有环形廊亭,环绕花木,别具游览乐趣。公园西侧建有“静园”,周边有钟乳石砌筑的假山、苍劲古朴的大榕树和山岩石围合的泉水,形成多层次的重叠构图。

公园道路自由式布局,沿西山等高线自南向北布置,利用高差设置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观景台。各观景台又以借景的方式展现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公园风貌,所谓“一步一景,移步异景”,具有江南园林特征。

4 西山公园的历史价值分析

西山公园由政府投资,马路局规划设计,西山公园管理所建设。虽起步较晚,但社会反响突出,1928年被划入“模范示范区”中,为万县的城市开发起到示范作用。在中国近代公园案例中,万县西山公园是典型的商埠公园、历史文化公园,还是山地山水公园,集中体现了近代公园的综合特征,具有娱乐、学习、健身等多功能性。

4.1 中西融合的市民公园

西山公园的选址注重山势与水势,强调群山环抱,面水而据。在形态上,以顺应自然为设计原则,追求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在布局上,公园的亭榭楼阁依山就势布局,体现对“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传统理念。在景观上,凭长江之景、借西山之势,突出山地和山水特色。不同于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贵族性,西山公园是为万县市市民修建的公共公园,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平民性。在空间类型上,西山公园地处城市繁荣地带,向广大市民开放,是新城区重要的公共空间、滨水空间。从公园建筑的造型看,西山公园的建筑有明显的西式建筑风格,如西山钟楼的拱券、雕花等,展现出西式建筑的流线感。从规划布局看,公园南北的两处入口连通太白岩山麓与长江沿江带,从北端太白岩山麓步入,可远眺长江;从南端长江沿江进入,可登山游览。南北连线形成园区的主要景观带,此外道路阶梯结合地形分布,具有英式自然风景园的设计特点。

西山公园无论从规划选址、空间布局,还是到建筑类型,都表现出融合中西文化的风格特点,具有“中西合璧”的市民公园特征。

4.2 多功能复合型园林

西山公园兴建于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万县的商埠规划建设与建制市规划建设如火如荼。西山公园的建设成效和经验既促进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又丰富了市民对休闲、娱乐、文化等城市生活的需求。西山公园作为连接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的载体,具有“景、文、娱、体、商”等多样化、复合型功能。

作为景观功能,由花池、林区、山石、水系、亭榭、游廊等共同构成的景观形式,造就了西山公园如隐世山林一般的景观特质,为城市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景观绿地。

作为文化功能,市民图书馆为市民提供了读书阅览、静思闲坐的好去处。西山钟楼则彰显出建筑的外向型特征,形成万县的标志性建筑。两处建筑“一内、一外”,体现出西山公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功能。

作为娱乐功能,除了基本的游览休闲功能外,西山公园还为青少年儿童建立科学馆以及儿童游戏场,让青少年儿童建立对科学世界的认识,也增强了园区游览的趣味性。

作为体育功能,西山公园内公共体育场的建设带动了市民体育健身,形成西山公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商业功能,茶社、餐厅、照相馆等配套商业完善了公园的服务功能,也为公园长期运营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

4.3 历史文化型园林

近代时期,西山公园多次易名。从“商埠公园”到“九五公园”“中山公园”“西山公园”,无论哪一种公园的称呼,无不彰显西山公园背后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历史纪念价值。

商埠开放是万县市近代化城市的起点,“九·五惨案”是民族之殇,“中山”是对封建体制抗争的纪念,“西山”则是回归地理地缘的记忆。从商埠开放到公园建成,万县市经历了近代历史动荡。

从公园大门到亭台建筑,甚至山泉,都有名人撰文,显示书法艺术和先贤格理。尤为突出的是,园内的图书馆、体育场、儿童游乐场等设施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了具有福利性的文化空间。

公园的规划与建设正是对这段历史最直接的反映,成为这段历史的纪念与回忆的空间载体。

结语

西山公园融合了多种文化理念与功能类型,是“古与今”“新与旧”的交流载体,是物质功能与精神意义共存的城市公共空间。目前,公园占地少于建设初期的面积,园区内仅保留游览休憩与部分娱乐功能,部分历史建筑破损老化,加建了一些与公园特色不符的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远不及近代时期的公园内涵及风貌。面对创建国家4A、5A级景区目标,如何再现公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以“重塑近代记忆”为主题的保护更新建议。

(1)政策性保护

目前,西山公园缺乏系统规范的评估标准和保护导则。园区内,历史空间在萎缩,新空间又呈无序之态,两者缺乏必要的历史呼应。在设计和运营中,缺乏公众参与,公园与市民达不到有效的沟通。以问题为导向,启动“西山公园管理机构”的行政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保护措施。通过政策性保护,促进城市公园的近代文化传承与历史空间更新。

(2)历史空间的创新设计

在对公园进行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应当强调不破坏、可逆性的前提下,采用“历史空间的创新设计”理念。在充分利用历史空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改造,既传承公园的历史文化,又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以活化公园空间,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资料来源:

图1:万州区博物馆,作者根据民国时期万县城区图自绘;

图2:万州区档案馆;

图3:蔡俊三. 良友讀者旅行列車“川遊一瞥”[J]. 良友,1934,(第98期);

图4:唐绍熊. 新世界画报:万县西山公园下望:[照片][J]. 新世界,1937,(第11期);

图5: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西山公园规划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在公园里玩
观西山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西山闲笔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