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居家学习指导课,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21-06-20 14:46李荣军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

李荣军

[摘  要] 居家学习时,学生遇到不会解的题,往往会想到借助于“小猿搜题”等网络工具来进行自主学习. 那么该如何运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疫情之下,这样的问题迫在眉睫. 基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以可视化技术为辅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期解决好居家的深度学习,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 居家学习;网络智能;深度研题;自主学习

问题背景

居家学习时,学生遇到不会解的题或者解题过程复杂的问题时,在没有老师的指导、同伴互助时,往往会想到借助于网络学习空间(小猿搜题、作业帮、智学网等)来进行学习,而这样的学习若是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可能会变成“搬运工”,从网络上“搬运”到纸质作业上. 这样的搬运,没有知识的内化,没有思维的积淀,能力更得不到提升,立德树人又从何谈起呢?那么该如何运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学习,尤其是疫情之下,这样的问题迫在眉睫. 基于“互聯网+”与“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以可视化技术为辅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期解决好居家的深度学习,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1. 教学目标:(1)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教会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空间搜集答案;

(2)学会归纳、整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3)掌握对题目解法进行分析、研究以及提炼数学思维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质疑精神等,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2. 教学重难点:在人工智能与可视化的基础上,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教学工具:除常规教学工具外,还需要硬件准备:手持移动工具(手机、平板),软件准备:小猿搜题、作业帮、几何画板等.

4. 教学环节:

(1)例题展示,搜题操作

(2)解法研究,弄清一解

(3)解法探究,多维求解

(4)质疑探究,把握正道

(5)课堂总结,加深理解

(6)课后实践,自行巩固

5. 例题讲解

(1)例题展示,搜题操作

例1:已知椭圆 + =1的左焦点为F,点P在椭圆上且在x轴的上方,若线段PF的中点A在以原点O为圆心(如图1),OF为半径的圆上,求(1)PF的长度;(2)点P的坐标.

问题1:我们大家在求解点P的坐标时,老师发现很多同学没有完成,若是在家里面自主学习时,没有老师的帮助,没有同伴的互助,大家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本题是从学生作业中筛选出来的一道题,绝大部分学生对点P的坐标这一问题没有作答,说明学生对第二个问题无从下手,毫无解法,在居家学习中类似的问题也会出现. 对于问题的解答,在没有老师的帮助、同伴的互助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则是利用人工智能软件来进行学习,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基于人工智能与可视化下的高中数学居家学习指导课》.

(2)解法研究,弄清一解

问题2:对于搜出的解题过程,老师有些不明白,还请各位同学不吝赐教. “设点P(m,n),可得3- m=4(图2)”其中的等式是如何得到的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读答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问,点出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生理解的难点是第(2)问解法中所呈现的等式“3- m=4”,这个等式其实是焦半径公式的运用,学生没有学过,而智能软件提供的答案是人工后台解析而来的,有时只会提供最优解,对学生而言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所以需要对此解法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指导学生读懂答案,研究解法. 经过教师的引导,等式“3- m=4”可以由第二定义转化而来,得出解法1,而在新课标中,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已经淡化,显然这样的解答不属于新课标的学习内容,故不能帮助学生形成通解通法.

(3)解法探究,多维求解

问题3:上述解法设点的坐标,进行求解,一定意义上是待定系数法的体现,你还能发现什么解法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构造方程组求解,本题可借助点P在椭圆上与PF的长度为2,构建关于P点坐标的方程组,从而形成解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解法,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探究解法,同时告诉学生,通过搜题软件搜出的解答并不一定是学生所能掌握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的方法需要重新建构,显然在解法1的基础上,学生是能够做到的,而且这样的解法具有普遍性,是通解通法的体现.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但这样的解法又不如解法1来得简洁,为优化解法提供了机会.

问题4:刚刚我们从解析的角度求解了点P的坐标,但我们发现计算要求比较高,事实上求点P的纵坐标就是求解点P到x轴的距离,我们可以过点P作x轴的垂线(如图3),此时即求PH的长度,如何求解这个长度呢?

图3

设计意图:解析法思维比较直接,但计算要求比较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 解析法主要是从代数角度进行研究问题,计算量大,这样的解法不符合新课标的“多思维、少计算”的方向,故需要对刚才解法进行优化. 优化的宏观角度一般是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代数法已经使用过了,接下来引导学生从几何法的角度去研究问题,此时将PH放入在Rt△PHF中进行研究即可,因为PH=PF·sin∠PFH,所以只要求出sin∠PFH,可以通过构建直角三角形轻松求解. 很明显,此时的解法是在第二个解法基础上的优化,计算量较小,对图形的研究相对较多,符合了当前新课标的方向. 此解法引导了学生形成“解析几何”要遵循“先几何,后解析”的基本思路,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斜化直”等重要的思想,提升学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进一步也告诉学生,网络学习空间能帮助我们大家学习,但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不能仅仅做人工智能的“搬运工”,而是要运用我们大家的头脑进行加工,只有随着加工不断深入,大家的学习才会变得更有深度,才能将知识进一步内化,从而养成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结1】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网络学习空间能够快速、及时地提供给学习者很多的资源(文本、视频等),但这些资源不一定适合于学习者,这就需要学习者对问题的解法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从方程思路、“先几何,后解析”、数形结合等角度进行析题、研题,探究出具有普适性的通解通法、优解优法,从而养成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4)质疑探究,把握正道

例2:已知a,b,c∈(0,+∞),且a

通过多款软件搜出来的结果,解法基本一致,具体解法为:以a,b,c为三边构造三角形,并且ac恒成立,a+b=(a+b)· + =10+ + ≥16,故c<16. 又因为a , > ,故 + > ,所以c>10. 综上:c∈(10,16).

设计意图:请学生通过不同的搜题软件进行搜题,都得出了相同的解答过程. 有些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资料,读懂了本题的解答,还有些学生先自行求解了本问题,解答结果和搜出来的答案一样,答案得到了肯定. 本题从三角形的性质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两个角度求出了c的上界与下界,从而得出了答案. 通过本题的搜题,告诉学生一个事实,网络学习平台多为资本的运作,力求质量的同时,也希望成本最低,所以就出现产品共享的现象,也就容易存在同一数学问题多途径求解少的现象. 例1也存在此现象,本题更为突出一些.

问题5:基于a,b,c∈(0,+∞)和 + =1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取a=19,b= ,此时为了满足a16的例子吗?[1]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体验寻找特殊例子的过程,从特殊值的角度去辨别答案的正误,引发学生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网络学习的资源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是有可能错误的,而且在产品共享的情况下,源头错误,就会导致链条上的产品全部错误,对师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这个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认知上导致了冲突,激发兴趣,为后续问题的求解做准备.

问题6:本道题一共出现了3个变量(a,b,c∈(0,+∞)),当变量较多时,我们可以从减元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路,应如何去解决本题?

设计意图:通过减元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求解之道,即题目中可以得知a,b,c满足的不等式有ac,由于a,b,c∈(0,+∞),对上述不等式组中的第一个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a,第二个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b,第三个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c,即得到如下不等式组.

即为 >1, >1, + >1, , >0,令 =x, =y,原不等式组可转化为x>1,y>1, + >1.

题意中的 + =1变为c= + ,即为目标函数c=x+9y.

原题即变为:已知x,y满足不等式x>1,y>1, + >1,求c=x+9y的取值范围. 借助几何画板,对动直线c=x+9y进行平移,当经过不等式对应区域时(如图4),则可以得到c的取值范围为(10,+∞),充分说明了答案的错误性,借助了几何思路解决了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这种解法是基于线性规划的思想方法来进行求解的,是新课标已经明确删除的内容,所以此处应是教师运用几何画板的对问题求解展示过程,只需要学生了解即可,所以还得去寻找本题错误解法的缘由,引发学生思考. 同时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将静态的、抽象的符号变成了动态的图形,是将抽象数学的可视化过程,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教给了学生一种可视化与数学实验的工具,为学生以后的自我研题提供了途径.

问题7:请大家逐层阅读、分析,错误解法是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人工智能提供解法的每一步进行阅读、分析,通过逐层分析可以发现错误原因应该是在“因为a,b,c为三边构造三角形,并且ac恒成立”這一句话上. 若a,b,c为三边构造成三角形,则一定有a+b>c成立,而搜题软件提供的答案是要满足a+b>c恒成立,即为(a+b) >c. 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充要条件,也就是在对题意转化时,出现了条件的不等价转化,导致了本题的错误. 本题的正确转化应为“存在a>0,b>0,c>0使得a+b>c成立”. 通过问题的求解过程,学生获得了成功,收获了喜悦,培养学生从等价变形的角度进行析题、研题的方法.

【总结2】 通过本题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资源也会存在错误的情况,正如古语所说的那样“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有质疑的精神. 面对疑问,大家可以从特殊入手,借助几何画板、GGB等数学实验工具,从命题的充分必要性等角度进行析题、研题,逐步回归到一般.

(5)课堂总结,加深理解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网络资源存在的问题,可以用相应的方法去析题、研题.

(6)课后实践,自行巩固

练习:已知函数f(x)=ex-e-x+x3+3x,若f(2a-1)+f(b-1)=0,求 + 的最小值.

教学反思

1. 居家指导课的源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居家学习遇到不会解的题或者解题过程复杂时,在没有老师的指导、同伴互助时,往往会想到借助于网络学习空间(小猿搜题、作业帮、智学网等)来进行学习. 这样的学习若是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可能会变成“搬运工”,从网络上“搬运”到纸质作业上,这样的搬运,没有知识的内化,没有思维的积淀,能力更得不到提升,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 基于人工智能,该如何运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学习,尤其是疫情之下,这样的问题迫在眉睫.

2. 人工智能解析存在的常见问题

学生居家自主学习更多的是解题,遇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运用人工智能软件进行答案的搜集,搜出的答案有时运用了新课标中已经删除的知识进行解题,导致学生看不懂;又或者是解题方法比较单一,不具有普适性,不具有通解通法的性质;又或者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运算量大,不是优解优法;又或者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且具有迷惑性……,而往往学生会尽信于网络上的答案,成了答案的搬运工. 基于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学会辨认答案的正误、方法的优劣等等,可以从特殊值的角度去辨认答案的真伪,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决同一道题,也还可以在原来解答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等等,从而学会深度学习.

3. 学法指导让学习真正发生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网络学习空间能够快速、及时地提供给学习者很多的资源(文本、视频等),但这些资源不一定适合于学习者,这就需要学习者对问题的解法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方程思路、 “先用几何的眼光看待问题,再用代数的手段解析问题”、 数形结合等角度进行析题、研题,探究出具有普适性的通解通法,优解优法. 面对疑问,可以从特殊入手,借助几何画板、GGB等数学实验工具,从命题的充分必要性等角度进行析题、研题,逐步回归到一般,从而实现问题的深入认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架构. 中学生数学写作其实就是中学生自身不断反省、总结、提升的过程,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发现新问题[2],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探索之后,可以将探索思考的内容及时整理、做笔记、写反思、写小论文等,通过写作在已经探索的基础上,从而去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让学习真正发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平 彭飞. 小猿搜题,你真的会用吗?[J]. 中学数学月刊,2018(07).

[2]  彭飞. 中学生数学写作,教学相长总相宜[J]. 数学教学通讯,2018(03).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创建“自助餐选菜式”自主学习模式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