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数学关键性概念的教学探索

2021-06-20 14:46张琪虞秀云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平面向量数学概念深度学习

张琪 虞秀云

[摘  要] 数学概念反映了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向量概念的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实现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数学概念;深度学习;平面向量;教学设计

在高中数学中,有很多关键性的概念,如集合、函数、向量、复数等,它们是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抽象物,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把握数学本质、启发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载体. 但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概念学习带来的只是碎片化、孤立的浅层知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1]. 在这一背景下,数学教学有必要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 本文就深度学习如何落实到向量概念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

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

数学概念构成了学科的骨架,高度凝练出数学知识的本质,这决定了数学概念需要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正如黎加厚教授指出: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2]. 笔者认为,指向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也有以下特征:(1)批判性地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体验概念形成过程;(2)关注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3)面向问题解决,实现迁移应用.

“平面向量的概念”教学设计

“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章第1节.

1. 内容解析,解读教材本质

向量的概念是平面向量这一章的起始课,更是研究向量的出发点. 作为高中数学重要概念之一,向量理论具有深刻的数学内涵、丰富的物理背景,兼有“数”“形”的双重属性,为学生开拓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新思路. 但是,作为数学思维的对象,向量“脱离”了现实世界,学生往往对向量的性质、零向量、自由向量等人为规定感到困惑. 因此,教学设计将围绕“向量是什么”“向量是如何抽象得到的”“类比数的学习思路,我们如何研究向量”这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2. 学情分析,关注知识起点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让原有知识结构成为新知的“生长点”,教学可以事半功倍. 对于向量概念的学习,可以类比数的抽象、有理数、实数等学习内容,体会概念学习的基本思路,有序展开平面向量的学习.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图1所示.

3.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亲历抽象过程.

视频播放:射击运动员射击比赛(如圖2).

问题1:射击运动员射中靶子的过程中涉及了物理中的哪些量?

问题2:力和位移是物理中的量,它们有什么特点?生活中还有这样的量吗?

问题3:这些量和我们数学中的数量有什么区别?

预设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对力、位移的分析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方向与大小,并对比数量,突出向量的特征,从而自然地引出向量的定义: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作向量.

设计意图:借助丰富的物理背景,亲身经历从“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揭开数学概念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概念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从而激发深度学习的动机.

问题4:既然物理中已经有了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为什么今天在数学课上,我们还要给它一个新名字“向量”呢?它们有什么区别?

预设活动:通过积极思考,交流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向量虽然来源于对力、位移等矢量的抽象,但是不同于物理中的重力、浮力有作用点,可以感受到,向量是存在思维中的数学模型,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追问:数量可以比较大小,向量也有“大小”属性,是不是也可以比较大小?

预设回答:不可以,向量有大小又有方向,作为一个整体的向量不可以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对矢量、数量、向量三者的类比辨析,可以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避免概念学习的表面化,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在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中加深理解.

(2)类比探究,深入概念本质

①向量的表示

问题1:刚刚我们对比了数量和向量的区别,现在不妨回忆一下数的学习,通过一支笔、一棵树……我们抽象出了数,紧接着呢?

预设回答:学习了阿拉伯数字.

追问:也就是数的表示,除了阿拉伯数字,还可以怎么表示数?

预设回答:还有字母符号表示数或者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问题2:同样地,在对向量下定义之后,我们要研究什么问题?

预设回答:向量的表示.

追问:请同学们类比数的图形与符号表示法,想一想怎么表示出向量的“大小”和“方向”?

预设活动:在学生动手尝试后,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得出:用带有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向量的几何法;接着回到书本,介绍向量的符号表示法;最后介绍向量的模——用符号表示向量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数的认识中,从抽象到表示的学习顺序,自然地引出探究问题——向量的表示,化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并类比数的图形、符号的表示,使得向量的数与形的表示自然而然地为学生所接受.

②零向量与单位向量

问题1:(1)在数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0和1这两个特殊的数,它们有哪些含义?举例说明.

(2)同学们猜想一下,有特殊的向量吗?是什么?

(3)零向量既然是向量,除了大小,还应该有方向,它的方向应该朝向哪里?为什么?

预设活动:师生交流讨论,先回顾0和1的含义:0可以表示没有或者正负的分界线;1可以指数量“1”,还可以表示单位“1”. 通过类比,认识到引入零向量和单位向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接着认识二者的特点,对于零向量的方向,可以将其想象为地图上的一个人,那么这个静止的人可以朝任何方向移动,经过辨析,学生会发现规定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最为合适.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接受数学概念,对于零向量的方向,学生往往感到困惑,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规定,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③相等向量、平行向量与共线向量

问题1:数量之间有相等和不等关系,向量之间也有着特殊的关系. 仔细观察下面的正六边形(图3),试着给线段加上箭头表示向量,并判断它们的关系,举例说明.

预设活动:在给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图中的相等向量、平行向量与共线向量,获得对向量关系的初步认识.

追问:为什么 , , , 这四个起点不同的向量是相等向量?

生:通过平移,它们可以重合在一起,说明大小和方向都相等.

师:很好,这说明向量与起始位置无关,回到定义我们也可以发现,向量仅由“大小”和“方向”确定,因此向量是“自由的”. 此外,在后面的学习中,如果我们继续考虑起点问题,向量的研究将会处处受限.

追问:既然向量是自由的,那么借助平移,将平行的向量平移到一条直线上,是什么?这说明什么?

预设回答:共线向量,这说明平面向量可以“自由”平移,因此平行向量和共线向量没有区别,只是称呼不同.

师生总结: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作相等向量;两个向量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叫作平行或共线向量.

设计意图:在平面几何中,平行与共线是两种情况,而对于向量却是一样的. 因此,“为什么向量是自由的?”是理解向量平行与共线的关键. 教学中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回到定义,调动学生的高阶思维,认识到只有抓住数学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抛开非本质因素,才能避免干扰,顺利展开数学研究.

(3)深化概念,助力问题解决

例1: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

(1)若两个向量相等,那么它们的起点和终点都相同;

(2)若a=b,则a=b;

(3)若a>b,则a>b;

(3)若m=n,n=k,则m=k.

设计意图:从学生理解概念的易错点出发,巩固概念.

例2:将平面上所有单位向量的起点放在同一点,那么终点所构成的图形是什么?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动手画图,大胆猜想,发散思维,感受单位向量与单位圆之间的有趣联系.

例3:已知O为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内一点,且向量 , , , 满足等式 + = + ,则四边形ABCD是什么?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面向问题解决,利用向量知识解决简单几何问题,初步感受向量的工具性作用——連接数与形的桥梁.

(4)信息整合,建构概念网络

师:回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向量的哪些知识?请试着画图归纳.

师生活动:鼓励学生动手画图,师生交流完善,建构向量知识网络(如图4).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反对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结构,通过梳理,建立向量概念的图式结构,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记忆与提取.

(5)回顾整理,积累研究经验

师:这堂课,我们经历了向量概念的抽象,并类比数的认识,探索了向量的表示、特殊的向量和向量间的关系,同学们猜一猜,下节课,我们应该研究向量的什么?

预设回答:向量的运算和应用.

追问: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学概念,也正在学习平面向量这一重要概念,在今后还将继续学习其他的数学概念,那么回顾我们的学习,能否总结出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套路?

师生总结:抽象—下定义—数学表示—分析属性—运算—应用.

设计意图:数学的学习没有终点,通过开放性的思考问题,归纳总结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套路,能在相似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正是深度学习所强调的.

教学启示

1. 亲历概念的形成,获得概念学习的深度体验

深度体验是深度学习得以展开的基础. 在本例中,通过联系物理背景,创造性地展开类比、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活动,将学生的认识不断引向深处,形成平面向量的概念. 一方面,在切身的体验与探索中,学生可以感受数学概念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抽象性[3],从而认识“数学抽象”的魅力;另一方面,只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思考、讨论中,体验概念的产生过程,对数学概念有了自己的认识,才有可能产生深度的学习.

2. 新旧联系与整合,实现数学概念的深度加工

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是深度加工数学概念的有效手段. 与之相反,浅层学习下零散、孤立的知识体系,难以实现数学概念的长期保持. 在本例中,面对平面向量这一概念,首要的任务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的概念学习经验和相似概念——矢量与数量,在新旧的有意义联系中,通过正向迁移与类比,建构新概念. 其次,基于习得的概念,鼓励学生画出概念图,理清知识脉络,实现思维可视化表征. 最后,畅想下一步要做什么——向量的运算与应用. 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概念学习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扩展,从而摆脱头脑中碎片化的粗糙结构.

3. 把握本质与思想,促进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数学思维的发展是实现深度学习的突破口,概念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表面的浅尝辄止,而要基于数学概念的本质与思想特征,指向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发展. 本例中,对于平面向量的教学,掌握向量的大小、方向,特殊的向量等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应该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规定引进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通过“向量和矢量的区别”“为什么向量是自由的”“数学概念学习的一般方法”等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质和思想方法的思考与总结,从而实现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何玲,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现代教学,2005(05).

[3]  刘咏梅. 影响数学观的中学向量概念的教学[J]. 数学教育学报,2009,18(04).

猜你喜欢
平面向量数学概念深度学习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平面向量题解法的切入点探究
体验式教学在平面向量章节中的使用探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体会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