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活态的精神传承与品质创新实践

2021-06-20 04:28张郑波尚俊霞刘翱翔
创意设计源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

张郑波 尚俊霞 刘翱翔

摘 要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得加速,传统民居日趋老龄化,房屋建筑颓废、民俗习俗凋敝等危机不断突显。如何实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活态传承与品质创新是当代设计、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等生产实践普遍面临的艰难任务。以深圳第五园建筑园林文化设计为例,阐释有效传承民居文化和创新设计转化的典范经验。基于“活化”传统建筑精神,探索现代中式空间美学品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传统民居;深圳第五园;文化活态传承;品质创新设计;乡土田园诗意

引用本文格式 张郑波,尚俊霞,刘翱翔.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活态的精神传承与品质创新实践——以深圳第五园空间美学设计为例[J].创意设计源,2021(2):63-67.

The Spiritual Inheritance and Quality Innovation Practice of the Living Culture of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Take the Spatial Aesthetic Design of Shenzhen Fifth Park as an Example

ZHANG ZHENGbo,SHANG JUNxia,LIU AOxiang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houses are becoming aging, housing construction is decadent, and folk customs are withered, and other crises continue to emerge. How to realize the lively inheritance and quality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culture is a difficult task commonly faced by contemporary design, rural revital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sperity. Taking the architectural garden culture design of Shenzhen Fifth Park as an example, it explains the model experience of effectively inheriting residential culture and innovative design transformation. It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far-reaching history for "activating"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irit and explor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pace aesthetics.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houses; Shenzhen Fifth Park; cultural heritage; quality innovative design; rural idyllic poetry

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徽派马头墙、湘西吊脚楼、川西林盘、藏羌碉堡、丹巴藏寨、陕北窑洞、晋中大院、江南水桥、贵州苗寨、广西干栏、傣家竹楼、粤派围龙屋等类型均是传统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典型样态。再联想到东西南北中聚居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活动场景画面,其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特色鲜明、原始古朴和历史悠久。

但是,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快速发展洪流中,此类传统民居普遍面临着文化遗址群落保护与创新利用开发之间的现代性矛盾困境。如何在既保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基本格局的基础的同时,创新结合现代空间生产模式(如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高樓大厦等),特别是有机融合包豪斯-乌尔姆主导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而非简单粗暴地拆除或者休克式替代疗法,同时营造乡土中国风田园诗意,就成为当代设计、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必须直面的艰巨课题。

不能回避,不能退缩,更不能消极怠工,生搬硬套,将西方古典柱式建筑或将哥特、巴洛可、洛可可、波普等西洋风格直接挪移至传统民居。这些粗糙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或者说都是现代性品质创新失败的表现。我国有很多此类反面案例,最典型的莫过于华西村里的“白宫”“凯旋门”“山寨大雁塔”“山寨天安门”等都是照搬、复制粘贴的产物,是“伪现代性品质”的实例,更是缺乏创造力和现代感的直观体现。

不过,在空间生产的现代性危机语境下,若想有效传承华夏建筑文脉,同时吸纳现代建筑设计优势,在中西结合中探索出一条国际化的特色之路是极其困难的事业。像梁思成、吕彦直、吴良镛等古建筑研究大师穷尽一生都在收集整理传统建造工艺文献的基础工作。不能好高骛远,更需戒骄戒燥,向古人学习,取法《营造法式》《考工记》等古代创造性经验,同时结合现代设计艺术的先进经验。经此门道,才有可能成功传承古法精神,开创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王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那般具有现代性品质的现代中式建筑空间诗意氛围。

一、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活态创新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

实际上,在西方现代城市发展史上有很多关于田园诗意空间营造的探索思考。现代工业背景之下的“田园诗意栖居”是诗人荷尔德林的经典名言,后来在海德格尔的阐述下得到进一步深化和理论扩展。“田园诗意空间”也是 19 世纪末期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实践先锋威廉·莫里斯、理论家拉斯金的设计理想,是空想社会主义罗伯特·欧文梦想呈现的乌托邦实景,更是城市空间规划先锋霍华德,在其代表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畅想城乡结合,农、工、商产业协同发展与居民生活环境有机协调,人与环境自然融合的“田园城市”梦。

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汹涌澎湃的法国“装饰”运动、奥地利“分离派”、德国“青年风格”运动、比利时“新艺术”运动,乃至影响现代城市建筑基本造型样态和世界筑居空间面貌的包豪斯-乌尔姆功能主义风格流派,都在探索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空间发展与传统建筑、与农耕手工艺,与山川自然环境之间相互结合的有效路径。

在多重“之间”的“两难”探索路上,威廉·莫里斯是悲观的,他选择退回到原始手工建造的《红木屋》。萨穆尔·宾在回退的同时,选择将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埃及等传统艺术风格纳入现代工业标准化空间建筑装饰空间,霍塔、高迪像印象派那般,将眼光转向原野森林,放在花草树木、山石奇景等自然元素身上,以“仿生物”的形式融入空间美景设计中。

与之相反,凡德维尔德在不断抽象性拉远与自然环境的社会化距离中,走向了机械化社会大生产,走向了德国工业制造联盟的标准化功能模块组装,走向大众化、民主化、标准化批量空间生产之路,而现代建筑设计之父——柯布西耶先生选择面朝未来,力求将包豪斯功能主义原则推进到建筑空间形式的“新陈代谢”、筑居环境的自我更新范畴逻辑。

但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史上,同样产生了大量中西碰撞的实验作品,折射出“之间”“间性”探索时遭遇的种种“两难”选择。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古式建筑主要有三种设计价值取向。(1)在中西建筑风格之间的权衡拼贴。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中,台阶、门楼、祭坛是传统中式建筑样式,墓室梁柱、上部圆顶则是西式教堂穹顶构型。赵深、陈植设计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是欧式柱廊与古代建筑歇山屋顶的协调结合。徐敬直和李惠伯设计的中央博物馆,则是辽宋建筑外观形式与包豪斯功能主义结构的实验性拼贴。(2)传统复古式风尚路线。中国营造学社修葺、重整中国古代建筑遗址,尤其是公共建筑部分,基本沿袭先秦手工技艺《考工记》、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条例》等文献,对宫殿、城池、庙宇、楼台、府邸等传统古建筑进行原样修复。刘敦桢和卢树森整修的南京栖霞寺塔,刘敦桢、梁思成、莫宗江等修葺的北京天坛、国子监、杭州六和塔、赵县大石桥、长安小雁塔等都体现出前辈对古例法规的严格遵循。(3)偏向于功能主义原则主导的纯现代风尚。即在现代工业标准化模块空间设计基础上,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元素。有点类似于柏林勃兰登堡门,捷克艾斯特剧院,圣彼得堡海军部大厦的新古典风格意味儿,如北京地毯公司(1932 年,梁思成、林徽因设计)、天津信托储蓄银行(1934年,沈理源设计)、上海恩派亚大厦(1934 年,凯泰建筑事务所设计)、上海江湾运动场(1935 年,董大酉设计)等都删掉了明清时期建筑中复杂装饰图案和繁复符号,凸显建筑材质肌理,几何线条和功能造型,给人强烈的现代感体验。

20 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受苏联东欧政治盟友关系蜜月期的政治影响,“西方古典柱廊和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帐篷式屋顶在中国各地出现,‘北京展览馆和‘上海展览馆便是典型例子。这类建筑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以‘大屋顶为特征,将中国传统宫殿,庙宇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民族形式运动,如張镈 1954 年设计的北京友谊宾馆、北京地安门宿舍等”[1]均是中西“之间”建筑文化交互拼接的产物。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极‘左路线和文化大革命的负面影响,中国风建筑设计类似样板戏,逐渐趋于僵化、程式化。在大量传统古建筑被破坏的同时,现代城市建筑设计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少有的现代中国风公共建筑上,出现一些模仿人民大会堂或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建国十周年“最具纪念意义的十大建筑”。作为权力符号意义的建筑,充满了浓厚的政治意味。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建筑样式大量涌入中国,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现代新中式建筑样式逐渐凸显出来,建造法式、结构样式、媒材选用等不再受外在符号意义的观念约束,而功能与形式之间的物张力,成为设计师着重考虑的焦点问题。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师来华兴建的先锋建筑多少都带有一些中西文化“间性”交流的影子。如波特曼设计的“上海商城”(1990 年)、黑川纪章设计的“北京中日交流中心”等。

与此同时,由一大批专业类建筑设计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筑公司修复、兴建或重新设计的具有传统古建筑文化风貌特征的作品,同样体现出“中西之间”交流碰撞的艰难探索成果。如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主持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江宁织造博物馆、山东曲阜孔子纪念馆等都属于现代功能主义结构与传统建筑屋顶、斗拱木作等工艺有机结合的佳作。

改革开放后,乡镇建设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千年以来,在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大力支持下,中国各地农村、城乡结合部大量涌现三、五层高小洋楼。这些小洋楼无谓存在风格一说,但当他们被统一编排规制,形成规整有序的“别墅群”,或几何矩阵式房屋群时,也能产生一种令人震撼的物阵奇观。

但深圳第五园并非由农民独立建造的,也不是西洋柱式结构的小洋楼,而是由万科集团统一规划设计的,具有民居四合院形式的现代中式建筑群。堪称美丽乡村的典范。现代感气息浓厚,进入其中,会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间体验。

二、深圳第五园空间美学设计成功营造出现代乡土中国风田园乐感气氛

机械工业时代,标准化城镇空间生产装配也能达到原野山林、田园民宿自然聚落成景的诗意效果。深圳第五园建筑的文化设计正是这种诗意探索的产物。

只是,万科因不满于城市建筑中那些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或大量欧风美雨式商业楼盘建筑格局,而选择向中国风建筑设计拓荒者学习,通过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之一》)的田园风光有机植入至现代工业标准化构件,巧妙嫁接进包豪斯功能主义空间结构的方法策略,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田园乐感交流氛围中开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脉气韵,成功开启了现代乡土中国风筑居空间的诗意景象。

众所周知,民居建筑,如中国传统农耕时代的乡土村落,大多是依山川河流、黄土高原、地理走势而建造起来的适应环境气候的建筑遗址,大多是民族杂居的聚合式村落空间。无论是湘西民居、皖南徽派古村落,还是冀晋平原村落,浙闽赣沿水村落,其共同特征是“大而聚、小而居”“聚村而居”的围合式空间结构。这种乡土田园式聚合景象,既不同于古代中国宫廷建筑群(故宫、阿房宫等)的宏达气派,不同于王侯将相楼宇、大夫苑囿亭台楼榭那般蜿蜒幽深,更有别于欧美乡村的散点布局形态。

所以,费孝通才会感叹:“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格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2]。

深圳第五园空间设计灵感便是直接源于中国传统乡村民宿田园聚落形态。整体格局由竹林树枝营构成中央景观带,再由景观带划分出两个边界清晰的混凝土“村庄”。一条简洁明快的半环路将面积不等的两村落有机协调起来。两个界限分明的大村落内套多个小部落,每个部落均设有庭院、叠院及合院公寓洋房。部落内置的单体建筑,通过天井廊架、挑檐高墙、花窗孔洞以及砖瓦竹林等岭南竹筒屋、冷巷子的建造方式,搭建起幽静闲适的庭院休闲空间。单体洋楼以村庄部落之间通道,由大小不一的幽深小径串联,宜人的空间尺度为用户创造了极富人情味的邻里乐感氛围。

这种田园乐感并非农耕时代那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而是相互开放、彼此让渡、其乐融融的诗情画意。“乐感,是对现世生命的执意追求,是儒道两家的共同愿望。就精神意向而言,这种愿望体现为把现世生命的快乐感受作为精神在世的基础”[3]149。乐感有内外界限,但彼此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首先,外向型乐感的获取依赖于主人对居所周遭环境的感知体验。心理驱动力通过攫取物理空间种种媒介要素,抵达诗情乐感的饱和点,这种内在感受是通过“欠缺-补偿-满足”的欲望机制得以自动实现。第五园建筑体空间营造的乐感氛围指向于此。同时,瞄准内向型乐感中更为幽深的审美意向。

其次,内向型乐感的产生不完全依赖于外部世界,但也取决于筑居空间环境设计与主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存经验、心性结构的感觉契合度,取决于空间诸物对激发主体感知,促成内外双向交互转换的交流状况。内向型乐感机制突出的特征在于它自身自给自足的完满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第六》)即是自足自乐的感知体验。显然,内向型乐感的精神意向在指向自身的同时,也在超脱与精神意向相牵连的一切外在目的,将审美体验、万物感触当作物感本身。内向型乐感的精神不再是单向度地由内向外寻求审美对象,而是在内化外界的同时脱离身外诸物,自成一体,即升级到完满自足状态。

从根本上讲,“乐感乃是精神求乐需要对自身心意的自我把持,对心理情愫本身的自怡满足。精神意向的目的只在于维持心理驱力本身的活力生机,沉浸于心理驱力的活力和生机的自行解除张力的活动之中。自行解除心态张力代替了意向投射于外的获取性代偿满足,张力的自行消解成了愉快本身”[3]150。

概言之,深圳第五園空间乐感诗意气氛营造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前庭后院”式民宿样式空间布局。在建筑立面上,通过内外双层墙的交互使用,让外墙在获得自由与灵活性同时,反衬内置功能墙的精炼与沉静。同时,用花窗挑檐、回廊小道、竹林小桥等极简构件来激活住户身心乐感机制。用前庭后院式结构布局为业主营造“自得其乐”的诗意气氛。这种让墙体地面、屋顶庭院一同组成立体式空间照应的做法,使人仿佛看见安藤忠雄利用山坡走势建造梯度分明、高密度而大空间的六甲集和住宅的身影。园区不同部落庭院在层数上的高低错位和依附地势上的起伏跌变,让整个村落显得南高北低,让身居高层住宅中的人可通观“第五园”全貌,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惬意感。

(2)有机拼贴素色山墙与包豪斯功能主义结构单元。如徽派马头墙造型、粤东竹筒屋组织形式、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造型、云南的“一颗印”的图案、江南“四水归堂”式天井等传统建筑元素与白色功能结构单元的有机拼贴装配。让新材料与老建筑工艺、批量模块与地域个性之间实现充分融合。当传统元素被拼贴进披上素朴极简外衣时,开始呈现出干净利落、匀称整洁的诗意美感气氛。

再如第五园正门广场入口围墙、门栏以及独立别墅庭院主体墙面虽然采用传统砖墙构件,但砖墙的组合方式及空间形态却充满现代感。无数砖块横向堆叠成物阵姿态,在墙体立面上形成规整有序的几何形状。砖墙块面肌理、线条形状、竹林光影、瓦棱花窗造型迎面而来,那是从传统形制规约中挣脱而出的媒材,是撕裂了道德符号规约、权力强制等形式外衣后裸露出来的活物。它们不经任何装饰,无所谓粗糙丑陋,只凭借他们的重量、几何块面、材质物性与世人照面。

(3)“舍艳求素”的色彩搭配原则,只用黑、白、灰三色来进行极简化渲染。大面积的白色墙是用“上好石灰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以麻帚轻擦”[4]后如镜子一般光洁明亮,“能强有力地唤起我们对物体的物质性”[5]感受,使人瞬间体验白色墙体那迎面而来的几何线条、块面肌理、光线明暗的媒介特性。同时,墙顶、墙角、屋顶以及室内外钢架结构涂装成的黑色,又让观者感官瞬间体验到空间基础的凝重和沉稳。“出于功能的目的而把黑色和白色放在一起——比如在白纸上打印黑色,平常消解的黑色便有了新的价值。黑白的颜色组合让我们联想到‘明确甚至‘真理的等意义”[6]143。

灰色,主要出现在勒脚、屋檐、屋顶、花窗、后退墙体、院落内墙、水泥地板等辅助部位,显得非常顺从、不张扬。无论是浅灰还是深灰,他们都“依赖于周围色彩多于依赖本为混合色的灰色自身,其色彩印象会随着周围色彩的不同而发生强烈变化”[6]310-318。在灰色陪衬下,黑色显的越发低调沉稳,白色显得越发光亮整洁,而在大面积白色墙体上书写黑、灰构件,自然也就让铝合金压顶门窗、金属坡墙体屋面等功能部件呈现出“白纸黑字”般的水墨中国风诗情意态。

(4)注重公共景观的“开放性”艺术化营造。联排别墅、独立公寓等衔接区域之间开辟出多条中央景观带,以地形高差和植物配置组建公共景观走廊。同时结合游泳池的分布状况,设计了怡人水景。通过蜿蜒曲折的水木花草景观带让外部街巷、人行道及活动场所之间保持怡人的空间尺度。即通过“街、道、巷、池”的公共景观设计让庭院呈现出“起、承、转、合”节奏韵律,进而让住户在有限空间中,收摄周边风景乃至宇宙自然,体验天人合一的融洽氛围。

在植物栽种方面,以竹林为主,辅之以乔木、灌木和水体草本植物,给人以简洁明快、清幽恬静之感。实墙前、花窗后、小径旁、拐角处会种植大量的挺拔清秀竹林,而在板凳石榕、假山花坛、儿童乐园、村庄入口等宽敞区域铺陈低矮葱郁的灌木草丛。植物景观在高低错落、动静互称中生出悠远的诗情画意。

综上,乡村聚合式院落布局是第五园诗意乐感产生的物质基础,乐感是主体自足感的具体表现。时空媒介的有序聚合与身心愉悦的诗性状态共同构成了“第五园”场所精神。空间舒朗与主体乐感的交互融贯,“乃是与宇宙生机浑然同体,心智在赏心悦目中乍然忘我、物我不分,生命意向在尽情的自我表达中乐然自得、恣意摇情。生命感慨既自足又自矛,既自失又自得;个体生命深契大化生命,在有‘大美而不言的自足自逸的快乐境界中悠然独化”[3]153-154。

三、结语

早在 20 世纪,勒布西耶的标准工业建筑、密斯·凡德罗的极简功能建筑、理查德·迈耶的白派具象建筑、赖特的流水别墅、盖里的解构建筑等都属于全球通行的现代建筑语言词汇。他们立足现代性通行法则,具有超越民族国家分歧、种族身份差异、历史文化隔阂的显著特征。

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批现代建筑在追求普遍性空间造型语言同时,还在继续将注意力聚焦在对本土历史文化、民族属性空间的创新挖掘上,如丹夏健三的日本风格(东京代代木国立体育馆)、孟菲斯的意大利威尼斯建筑风情,还有北欧(瑞典、丹麦、芬兰等)斯堪迪纳维亚风格等。在国内,吴良镛主持设计的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郭小苓、潘君达等联合设计的上海陶行知纪念馆,天津大学设计的深圳民俗文化村(1991 年),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武汉楚文化游览园(1992 年)等都凸显了空间形态中的华夏文化属性。

当看到贝聿铭设计的极具江南园林风情韵味的苏州博物馆、隈研吾设计的极具北京胡同、四合院风味的瑜舍酒店和巴蜀文化特色的成都知美术馆、看到王澍设计的极具异域风情的中国美术学院(杭州)象山校区、刘家琨设计的极具天府时尚休闲文化特色的成都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水井街遗址博物馆和蓝顶艺术中心(荷塘月色),体会到万科设计的极具岭南民宿风情的深圳第五园建筑集群景观,惊叹从仇英《仙山楼阁图》中走出的新东方园林式联排别墅群(上海樾山半岛)时(见图 1、图2),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些就是汉语现代性品质建筑空间一直追寻的“诗意”氛围设计雏形,是介于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性建筑通行语言之间的品质化优美空间,是新中式空间诗意景象整体出场的显性标志。

总之,所有现代、后现代民居建筑文化设计都会处在包豪斯-乌尔姆的功能主义标准化、批量化空间生产模式与传统建筑风格、区域营造法式之间多重矛盾张力之间,需要设计师、工程师做出创造性的“中西合璧”式探索,努力开掘出那些既具有普遍建筑语言词汇,又能突显现代性品质和时代精神,同时还能融入本土化区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个性的筑居空间形态。深圳第五园、上海樾山半岛等项目都是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的激烈争斗中做出的先锋性探索典范。亦是有效传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精神的优秀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克辉.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299.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4.

[3]劉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计成.园治[M].陈植,杨伯超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86.

[5]原研哉.白[M].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1.

[6]爱娃·海勒.色彩性格[M].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张郑波,尚俊霞,刘翱翔

成都大学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
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
福州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柳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