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四处”

2021-06-22 15:56刘建军
江西教育C 2021年5期
关键词:铁块纸片海绵

刘建军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物理教师恰当地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巧妙运用不同的课堂提问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增进师生感情,实现个性发展。课堂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

教师设置问题要依据教学目标,要为突破重、难点服务。例如:在讲解“压强”一节中“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时,在演示实验中,先让学生观察两块砖与一块砖压在海绵上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而后提出问题:“两块砖和一块砖对海绵的压力大小如何?两种情况下海绵的受力面积如何?”当演示一块砖平放在海绵上与立放在海绵上的作用效果时,又问:“两种情况下海绵受到的压力大小如何?海绵的受力面积又如何?”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最终明白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样一来,就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掌握尺度,问在难易适中处

课堂教学要掌握提问的尺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强的知识时,可以用玻璃杯、水、纸片做实验。按照常规认识,玻璃杯盛满水,盖上纸片,将杯口倒过来时,纸片会掉下来,但结果却出乎意料,纸片并没有下落。教师提出问题:“纸片为什么没有下落,是受什么力作用呢?”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的心理驱使下,激起探究的兴趣,迫切地要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注意问答的节奏,否则学生还没有完全考虑好,教师就要求学生回答,结果学生根本不敢举手回答,就算被老师强行叫起,也只是吞吞吐吐,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最终老师一着急,自己就说出来了,往往自问自答,导致变相的“满堂灌”,也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了。

三、选准时机,问在教学恰当处

选准时机,对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问内容要难度适宜,使问题贴近学生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提问时,应抓住物理学科的特点,或借助有趣的实验,或结合奇妙的自然现象,或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产生欲罢不能的兴奋感。例如:在问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系时,教师就可以取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学生发现鸡蛋沉入杯底。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学生会观察到沉底的鸡蛋又浮上来了。这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鸡蛋会浮上来呢?”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关系密切的道理。

四、分层教学,问在学生所需处

初中生阅历浅,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还属于经验型,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给予點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各个击破。例如:在学习“浮力”时,物体的浮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实验,进行以下提问:“为什么木块会浮在水面,而铁块却沉入水中?”学生会回答:“铁块比较重。”教师把质量相等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有一部分学生会回答:“铁块的密度比较大。”教师将拧成团的铁罐和空心铁罐放入水中,拧成团的沉底,而空心的浮于水面。此时教师提问:“它们谁重谁轻?密度谁大谁小?为什么结果不一样?”通过以上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欲望,这种难易适中、循序渐进的提问设计,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效果十分明显。

总而言之,提问是一门学问。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努力做到“善问”“巧问”,有效启发学生答得全,答得妙,答出物理殿堂的无穷奥妙。◆(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铁块纸片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铁 匠
听话的纸片
铁 匠
纸片也能托住水
海绵是植物吗?
紧扣“不变量”灵活解决问题
促进物理思维训练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