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精妙

2021-06-22 15:56徐亚丽
江西教育C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师应词语想象

徐亚丽

语文课程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在“学以致用”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重视课文中长文本的精准表达,让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指导浮于表面,从而错失了许多教学的契机。这就需要教师设置有层次的教学流程,重视对词语的剖析,不断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在此,笔者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抽出”和“长出”两个动词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精妙的遣词造句。

一、结合多种策略,感知精妙的语言

要让学生具备语言赏析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理解词语,把握语言内在的意蕴。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其中包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联系生活理解词语……这些方法都可以迁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学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时,教师可以对学过的语文要素进行整合,如在教学“抽出”和“长出”两个动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学生在生活中都经历过春天,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想象枝条生长、树叶发芽的景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而深入理解这两个动词的原始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全体学生,而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教师应好好把握基础性的教学工作,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画面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他们对文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就无法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课堂教学的价值也会因此受到限制。对此,教师可以化静为动,引导学生聚焦文本语言中最有魅力的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抽出”和“长出”两个动词的教学为例。在学生理解了“抽”字表达的意思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抓住词语的精妙之处,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学,促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現生动的画面。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会自发进行想象,将书面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优美的画面。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帮助学生将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有效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可以提问:“春天的枝条是怎样的生长状态呢?文本中的‘抽字表达出了一种怎样的状态?”借助这个“抽”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很多学生表示,“抽”字让人联想到长条状的东西,以及给人一种速度快的感受。在形成了这样的联想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枝条迅速生长的画面,从而让学生细细体会词语运用的妙处。

这样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对文本中的核心词语进行更为深入的推敲,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三、深入辨析对比,揭示语言表达的精妙

中国有句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时不能自主探寻语言表达的内在魅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点拨,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在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就关键词语展开想象,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适当地抛出了其他动词,引导学生进行词语间的比较。例如,笔者尝试把原文中的“抽”字换成“长”字,并提出问题:“大家觉得换了词后,文本的表达效果会有变化吗?”很多学生原本对于“抽”字并没有太多感知,然而一旦进行对比,就立刻发现“抽”字更形象地表达出了春天枝条生长的速度之快,而“长”字则无法体现出极富冲击的力量之感。之后,笔者要求学生重新回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捕捉类似的景象,并思考还有哪些场景是可以用“抽”字描绘的。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深化对词语的认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精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文本语言的特色,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逐步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表面走向深层,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师应词语想象
容易混淆的词语
快乐的想象
找词语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枚词语一门静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