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早期肺癌效能分析

2021-06-24 09:19王燕平牛万彬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1年2期
关键词:低剂量螺旋病灶

王燕平,牛万彬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河南 焦作 454100)

肺癌是临床常发的恶性肿瘤,病死率位居癌症首位,5 a生存率在20%以下[1]。肺癌在早期进行积极的放、化疗或实施手术能够完全控制住疾病的发展,能有效延长生存期,但是肺癌早期并无明显的症状,一经发现已为中晚期,且多出现肿瘤细胞转移,预后效果较差[2]。因而,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对提升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至关重要。当前,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CT)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中,但就如何选择剂量的问题仍无统一的标准。基于此,本研究对不同剂量螺旋CT诊断早期肺癌的效能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11月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78例早期肺癌患者。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31~67(42.91±9.42)岁;病程2个月~1 a,平均病程(5.13±0.95)个月。本研究已经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通过。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与《内科学(第9版)》[3]中有关肺癌诊断标准相符;经病理学确诊为肺癌;患者以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同时患其他恶性肿瘤;合并精神疾病;合并免疫功能异常;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同时患传染性疾病。

1.3 方法所有肺癌患者均先实施低剂量螺旋CT扫描,之后进行常规螺旋CT扫描。低剂量螺旋CT扫描:选用德国Siemens公司FLASH炫速双光子CT机检测,扫描过程中,患者要全程保持仰卧姿势,以先足后头的方式进床,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直至扫描结束,扫描范围为肺底部至胸廓入口处。设置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管电流为50 mA;螺距分别为1.3751;层厚设置间隔为5 mm、采集范围2.0 mm×6.0 mm、准直2 mm;保持全肺扫描时长在15~20 s;局部扫描可放大扫描参数,管电流设置为200 mA,管电压设置为100 kV,层间距及层厚均为1 mm,重建图像1 mm。扫描结束后将重建图像导入ADW4.6后处理工作站中,使用容积再现技术和多平面重组技术对患者肺内病灶所处位置、数量和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做出相应诊断。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置为250 mA,螺距为1.3751,采集层厚为5 mm扫描时间为8~15 s,重建层厚为5 mm。对可疑病灶进行肺部增强扫描,然后传输至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于检查3 d后进行穿刺病理学检查,在对病理学检查结果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经验丰富的资深诊断医师及CT技师采取双盲法阅片,共同阅片后确定诊断结论。

1.4 评价指标统计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结果,以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种检查手段在早期肺癌不同病变程度中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Kappa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鉴别诊断早期肺癌病灶分型与穿刺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统计并比较2组检查方式下分叶、毛刺、空洞及钙化检出情况;统计并比较2种检查方式下的有效放射剂量及图像质量,不存在伪影的图像质量为优;存在伪影但对疾病诊断结果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图像质量为良;存在伪影并且影响病变的观察结果的图像质量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78例患者的穿刺病理结果经穿刺病理确诊,所选78例早期肺癌中,Ⅰa期52例,Ⅰb期26例。

2.2 不同剂量螺旋CT检查结果比较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鉴别早期肺癌病灶分型的符合率分别为87.74%(70/78)、91.03%(71/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0.786)。见表1、2。

表1 低剂量螺旋CT结果和穿刺病理结果比较 n

2.3 不同剂量螺旋CT检查与穿刺病理结果一致性检验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鉴别早期肺癌病灶分型和穿刺病理结果一致性均较好(Kappa=0.774,P<0.001;Kappa=0.826,P<0.001)。

表2 常规剂量螺旋CT结果和穿刺病理结果比较 n

2.4 不同剂量螺旋CT检查对早期肺癌征象检出情况比较低剂量螺旋CT诊断早期肺癌对毛刺、分叶、钙化、空洞的检出率与常规剂量螺旋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50,P=0.698;χ2=0.139,P=0.709;χ2=0.403,P=0.526;χ2=0.158,P=0.692)。见表3。

表3 不同剂量螺旋CT对早期肺癌征象检出情况比较 n(%)

2.5 不同剂量螺旋CT的有效放射剂量比较低剂量螺旋CT的有效放射剂量为(0.66±0.12)mGy·cm,较常规剂量螺旋CT的(0.91±0.13)mGy·cm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0,P<0.001)。

2.6 不同剂量螺旋CT的图像质量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7,P=0.363)。见表4。

表4 不同剂量螺旋CT的图像质量比较 n(%)

3 讨论

肺癌发生与环境因素、吸烟、遗传有着密切关系,以往多采用X线平片筛查肿瘤以及确定分期,但检查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并且患者会承受较多的辐射,短期内二次检查对患者的机体损伤较大,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而CT是利用X线束、γ射线等配合敏感性极高的探测器在人体的检测部位周围进行持续性断面扫描活动。不同物质对射线的吸收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射线吸收程度越好,图像越清晰,但是机体相应要接受一定的辐射量,影响患者预后。

有研究[5]指出,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的放射剂量较大,大范围以及高频次进行扫描,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辐射伤害。而机体如果承受了不必要的辐射不仅会增加恶性肿瘤发生风险,还会增强恶性肿瘤患者的严重程度[6]。因此,在保证尽可能降低检查辐射剂量的同时又确保图像质量对疾病诊断不造成影响是当前螺旋CT扫描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中,经由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鉴别诊断早期肺癌病灶分型的符合率相近;经Kappa一致性度量,低剂量及常规剂量扫描鉴别诊断早期肺癌病灶分型和穿刺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而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对早期肺癌毛刺、分叶、钙化、空洞检出率相近。这说明低剂量扫描也能取得和常规剂量扫描较为类似的诊断价值。因为螺旋CT扫描得出的影像学资料是连续不间断的,其扫描范围内几乎无死角,覆盖区域甚广,且能够实现病灶上的任意切面上进行矢、冠状位图像信息的获取,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同时,该扫描手段有着高效清晰的分辨能力,能够很好避免出现运动伪影及漏扫等不良状况,为后期利用重建技术获取高质量的人体三维图像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而即使在低剂量扫描中也可以清晰呈现患者的叶段支气管,使用后期的三维处理技术可以较为准确且全面地呈现出患者的肺部疾病发展情况,并且直观观测到不同病灶和四周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对早期肺癌以及各征象的检出情况均较好。有研究[7]表明,在进行影像学检查的过程中,仪器的有效放射线剂量和管电流大小关系密切,随着管电流的不断增加,有效放射剂量也随之升高。本研究中,低剂量螺旋CT诊断过程中的有效放射剂量较常规剂量螺旋CT低,可在保证诊断结果的同时,减少放射剂量。分析其原因为,低剂量扫描过程中大幅因为减少了管电流量,进而使其辐射剂量减少。同时临床肺部疾病扫描的应用过程中,使用低剂量进行扫描既减弱了患者接受大剂量X线辐射的伤害程度,又减少了对螺旋CT管球的耗损程度,延长CT机X线球管使用时长[8-9]。有研究[10-11]数据显示,低剂量螺旋CT所得到的肺部成像效果无明显衰减,肺部影像质量及空间分辨率并无明显减弱。本研究中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与常规剂量相近,与上述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明显减少有效辐射剂量的同时,有效保证早期肺癌检出率以及图像质量,应用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低剂量螺旋病灶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
大孔径3T低剂量下肢动脉MRA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