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肉瘤样癌两次手术后伴肝肺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1-06-28 02:02周颖李杰许培培赵滨付川川杨琴芮元祎张轲郑阳春
腹部外科 2021年3期
关键词:右肺空肠肉瘤

周颖,李杰,许培培,赵滨,付川川,杨琴,芮元祎,张轲,郑阳春

1.四川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一病区,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3.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1130;4.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4

小肠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侵袭性肿瘤。该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部位以回肠居多,临床上多以贫血、腹痛、黑便、肠梗阻、腹部包块等起病[1]。本病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目前治疗小肠肉瘤样癌的最佳方案为根治性手术切除。本文报道1例小肠肉瘤样癌两次手术后再复发伴肝、肺转移病人,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探讨小肠肉瘤样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以期提高对小肠肉瘤样癌的认识。

病 例 资 料

病人:男性,60岁。因“小肠肉瘤样癌术后5个月,心累气紧2个月”于2017年9月19日入院。2017年4月病人因腹痛于外院行腹部增强MRI,提示右侧中腹部局部小肠增粗伴肠壁增厚,考虑肿瘤性病变。胸部平扫CT,提示右肺下叶外侧段胸膜下哑铃状软组织密度影,考虑为炎性病变可能。后行胸部增强CT,提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条形软组织影,长约3.7 cm,平扫CT值约32 HU,增强扫描CT值约54 HU,考虑感染病变可能。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小肠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小肠中段肠壁见一外生性肿块,直径约3.0 cm,质软、固定、表面充血,小肠肠腔明显狭窄,内可见菜花样新生物坏死。病理结果:小肠肉瘤样癌,侵及肠壁全层,肠系膜淋巴结14枚未见肿瘤转移。2017年9月6日病人外院复查腹部增强MRI,提示左中腹部小肠壁明显增厚并软组织肿块形成,考虑肿瘤病变;右肺下叶外侧基底段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较前稍增大。本次入院后我院腹部增强MRI也提示左中上腹小肠管内占位,考虑肿瘤复发伴感染(图1),右肺占位倾向转移。心电图、心肌酶学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体检:左中腹触及质硬肿块。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空肠巨大肿瘤切除,空肠肠段切除,空肠-空肠端侧吻合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十二指肠悬韧带远端约15.0 cm处空肠起始段,大小约20.0 cm×25.0 cm,呈巨大菜花状,累及空肠系膜,并阻塞肠腔(图2)。术后病理:(空肠)恶性肿瘤(图3)。免疫组化:角蛋白(CK)(+),见图4;上皮膜抗原(EMA)(+),见图5;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LCA(-),Dog1(-),CD117(-),CD34(-),Ki67(40%+),见图6,符合肉瘤样癌。病人术后行1周期化疗:异环磷酰胺+吡柔比星。2018年3月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PET/CT)提示小肠吻合口区及邻近肠管壁不均匀增厚占位,代谢增高,考虑肿瘤复发(图7);肝内、右肺下叶多发软组织肿块影,代谢增高,考虑转移。病人一般情况差,因无法继续耐受全身化疗自动出院,出院后于当地医院行营养支持治疗,未行抗肿瘤治疗及复查,2018年6月病人因肿瘤于当地医院死亡。

图1 全腹增强MRI示左中上腹小肠管内占位 图2 术中空肠肿瘤大体标本,肿瘤位于十二指肠悬韧带远端约15.0 cm处空肠起始段,大小约20.0 cm×25.0 cm,呈巨大菜花状,累及空肠系膜,并阻塞肠腔 图3 术后病理(HE染色,×100) 图4 免疫组化染色(×100)显示角蛋白(CK)为(+) 图5 免疫组化染色(×100)显示上皮膜抗原(EMA)为(+) 图6 Ki67(40%+,免疫组化染色,×100) 图7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PET-CT)示小肠术后吻合口区及邻近肠管壁不均匀增厚占位

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部分肠道肉瘤样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肿物的特征见表1。

表1 病人临床资料及肿瘤特征

讨 论

肉瘤样癌是指形态学类似梭形细胞肉瘤,其本质是上皮组织来源的癌,是癌细胞向肉瘤样方向分化的结果,以肉瘤样成分占优势。目前多数研究结果倾向于多能干细胞假说,即肿瘤起源于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单一干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向间叶及上皮两种胚层转化,因此形成肿瘤时,含有多种成分[2]。肉瘤样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曾经有文献报道肉瘤样癌是癌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向分化的结果,这也直接形成了间充质样成分,可同时混合上皮样成分的组织学特征[18-20]。

肉瘤样癌主要发生于呼吸道、泌尿道、乳腺、甲状腺、皮肤、子宫等,消化道肉瘤样癌发病率很低。有文献报道消化道肉瘤样癌常发生在胃、胆囊、食管、肝脏等部位[18]。而发生在小肠十分罕见。1973年由Dikman[21]报道了首例小肠肉瘤样癌。

小肠肉瘤样癌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男女患病率大约为1.5∶1.0,发病部位以回肠居多,其次是空肠和十二指肠[6-7,22]。目前,小肠肉瘤样癌的发病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有文献报道可能与长期区域性肠炎有关[23]。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以贫血、腹痛、黑便、肠梗阻、腹部包块等多见[1,22]。术前诊断多难以明确,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肿瘤间叶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和上皮标志物CK(AE1/AE3)、EMA等阳性提示肉瘤样癌,CD34、CD117、CD45、CD30、Desmin、SMA、S-100、HMB45等8种非上皮源性标志物阴性。Ki67为细胞增殖的指标,在肿瘤恶性程度的预测中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例病人Ki67(40%+),表明小肠肉瘤样癌细胞增生十分活跃,这与姜勇等[24]的报告相符。

肉瘤样癌对化疗、放疗均不敏感,根治性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式,若手术无法切除可采用化疗、放疗等[5,25],但临床上尚无证据证明上述治疗可提高病人生存期。有学者发现程序死亡因子配体1(PD-L1)在小肠肉瘤样癌细胞中高表达,针对该靶点的免疫治疗手段可能给病人带来获益,但需进一步研究[26]。由于该病诊断时分期较晚,大多数肿瘤累及肠壁全层,易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神经、脉管受侵,直接侵犯邻近结构等。有文献报道局部转移主要发生在肺、肝,也有发生在脑、盆骨等[13]。小肠肉瘤样癌恶性程度及复发率高,整体预后差,多数生存期仅数月,5年生存率几乎为零[27-28],回顾文献报道,70%病人2个月到3年内死亡[14]。

综上所述,小肠肉瘤样癌发病率低,诊断明确时多数病人分期较晚。临床上当病人出现贫血、腹痛、黑便、腹部肿块等症状时应警惕小肠肉瘤样癌可能。本病只能通过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早期诊断是改善病人预后的有效方法。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手术、放疗及化疗可提高病人的生存期,未来应该进行更多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揭示小肠肉瘤样癌的有效治疗。

猜你喜欢
右肺空肠肉瘤
胃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不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新疆某肉牛屠宰场空肠弯曲菌同源性分析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两种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可行性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超细鼻胃镜辅助胃窦直视法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应用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气管及肺一例
敦煌医学古方大补脾汤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肉瘤和癌,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超声辅助法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肺粘液表皮样癌并转移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