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诗,且歌,且远方

2021-06-29 21:40王槐珂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行走知人论世古诗文

王槐珂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开启,古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以往增多,逐渐占领语文学习的高地。编者的意图是立德树人,让核心素养落地课堂,吟咏古诗文,涵养高洁志趣,提升精神品质,汲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古诗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而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有助于深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一步“行走”是古诗文阅读的延伸。核心素养背景下,就古诗文学习的三个层次“吟哦讽诵”“知人论世”“行万里路”由浅入深探索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把诗歌学习从课堂引向山川胜迹,引入时间长河,辽阔而富有深意,乃大语文学习观,值得借鉴。

关键词:古诗文;吟哦讽诵;知人论世;行走

古诗文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随着“文化自信”植入课程,统编教材也做出相应的变化。核心素养背景下,编者的意图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新增了诸多古诗文篇章,高中古典诗文占语文教材比例接近50%,而初中古诗文占语文教材比例也接近40%。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优秀古诗文是传承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统编语文教材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传承经典,这样的改变是可喜的。

新课程时代的开启,“古诗文诵读”逐渐占领语文学习高地,这表明语文学习的目标更侧重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立德树人,涵养高洁志趣,提升精神品质,从吟咏古诗文开始。核心素养背景下,本人认为古诗文教学的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吟哦讽诵

安意如说:“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古诗文让人心生美好,是一定要慢下来细细品读的,而且是要读出声来,或慷慨激昂,或轻吟浅唱。吐气若兰,定是形容吟咏古诗文的瞬间吧!诗文中的平仄、气韵、情思、意味都可随文字从唇齿间吐露出来的时候曼妙流淌,古韵悠悠,弥漫在空气里,仿佛是窗前旧时的明月光。

吟哦讽诵,是读诗的基本方法。古诗文言简而意丰,但与我们之间隔着悠长的时光,不易理解,尤其是与时下吹着凉气吃着肯德基喝着可乐长大的中学生相去甚远。吟哦讽诵,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由浅入深领会诗意的过程。首先,自由朗读,读出声音,读准字音,逐字逐句去读,直到读得流畅自如、朗朗上口为止,这是古诗文学习的第一步;其次是读出节奏,即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文意读准停连,读出节奏,如五言诗可读出“二/三”节奏,七言诗可读“二/二/三”节奏;最后是美读,在疏通诗意、赏析诗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才能进一步美读,即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丰富感情,读出优美韵律,从而进入以声传情的美妙境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与“吟哦讽诵之后得之”说的也是同一种意思。学习古诗文需反复品读,仔细揣摩,含英咀华,沉浸其中,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言外之意,領悟意外之趣。

因此,古诗文学习实则是带着学生多个来回走进走出文本的过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每一次进出都带着不同的学习目标,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而“吟哦讽诵”,需准确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层层推进,以读促品,又以品带读,读与品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声情并茂、浑然天成地表达诗歌之神韵的效果。如读刘禹锡的《秋词》,就应该把握住这首诗一反悲秋的乐观向上的感情基调,放飞诗情,意气风发,读出明丽欢快的节奏,读出昂扬向上的韵律,读出振奋人心的精神。

而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奇特,构图别具匠心,给人强烈的视觉冲突。有人从中读出大漠的广袤无垠,而我却从中读出了诗人想表达自己无限的渺小,小到几近被大漠淹没。古代诗人总喜欢以辽阔、壮丽、苍凉的景象,如以秋天的大漠为背景,反衬个人的无限渺小及形单影只,两相映衬,充分表达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落寞和孤寂之感,诗中有画,情景交融,动人心弦。而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在这种无限辽阔苍茫大地之中漂泊无定的孤寂愁绪,才能很好地让情感通过声音传递出来,读出茫远空寂之感,读出余音袅袅之意。

叶嘉莹先生主张诗歌要吟诵,说的是要把诗像歌一样唱出来。古诗文讲究平仄、对偶和押韵,富有节律美和音乐美,音韵和谐,优美动听。古诗最早的形式不是文字,而是口口相传,比如《诗经》中的“风”,是各个地方传唱的歌谣。且诗,且歌,且远方,我认为,这应该是古诗文学习最美的意境。

二、知人论世

“诗无达诂”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文如其人”也不无道理。文字是一个人性情、特质、气韵、精神的自然流露。经过精挑细选编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句句珠玑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凝聚着古代名家的精神财富。而如何通过触摸文字探究作者的深刻思想感情,达到与文本、作者深度对话的境地,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启迪,那就需要进一步的“知人论世”,即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人生阅历,甚至是写作当下的遭遇和处境。

就如,要读懂《岳阳楼记》,需走近范仲淹,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范仲淹是北宋名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苦读及第,泰州治堰、执教兴学、推行新政,不仅有文才武略,足智多谋,还心系祖国安危、关注百姓疾苦。他戍边数年,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遏制了西夏的侵扰;他为官后以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穷人,死后无余财,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典范。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光辉,逾越千年,仍然烛照后人。读《岳阳楼记》,唯有知人论世,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穿越古今的文化力量。

又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文章写的是一天夜里苏轼和友人张怀民散步月下寺院庭下的情景,寥寥不足百字的小品美文,通过一幅中庭赏月图,传达的是苏轼经历多次挫折之后,仍然能随缘自适的旷达心境,与苏轼《定风波》里写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遥相呼应。境由心生,真正的强大,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抑或是即使处于人生低谷仍能静观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学习此文,只有“知人论世”,带领学生了解苏轼处境的悲凉才能更深层次理解作者人格的高迈。

三、行万里路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改革呼唤的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建,需要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将语文学习引向更宽广的天地,更宏阔的格局。就如2020年海南高考语文作文题《带你走近

(补充一个地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古诗文,不单只阅读书本,更需不断地行走,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历史胜迹,了解风土民情,甚至访问名家故里,寻找诗人足迹,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以此拓宽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句里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之景,任凭想象是不足以抵达诗歌意境的。只有走向自然,走向山水,走向田园,走向远方,才能真正领会诗句里的万千气象,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水是流动的诗,诗是蜿蜒的山。栖居山林,夜枕清泉,月华之辉朗照,不由会吟诵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登顶山峰总也会不由惊呼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遥望云蒸霞蔚,青田云水,脑海里会浮现“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的句子。那些随山水蜿蜒流淌出来的古诗,行走之间总会不期而遇,在心间奔涌如朵朵细浪,极为应景。只有真正走进山水,才会有此等情景交融的真实体验,抵达诗歌的妙境。由此看来,行走是古诗阅读的延伸,是深层次的阅读。

又如我带着学生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很多年,却对“龙标”这个地名一直很陌生,甚至觉得遥不可及。直到去年暑期跋涉千山万水到达了黔阳古城,当我走进巍峨的古城门,走在蜿蜒曲折的小巷,古墙下隐约可见“龙标”二字的招牌,顿时心頭一喜,原来所到之处是古时的“龙标”,宛如他乡逢故知。曾经的遥远和模糊顿时变得亲切起来,行走之间对古城也多了一份亲近和特殊的情怀。

迎着晨曦,踩着宽厚的青石板,行走在深深浅浅的巷陌之间,找寻王昌龄当年的足迹。偶遇清澈透亮的“少伯井”,通过碑刻的文字深读“水井”背后动人的故事;拾级而上驻足绿荫低垂的“昌龄香樟”树下,了解千年古樟遭遇虫病和雷电重挫后仍然屹立不倒的传奇;登上城门外王昌龄宴客赋诗送别的“芙蓉楼”,吟诵“七绝圣手”的千古绝唱,远眺沅舞清流,如同气定神闲的少女,款款如歌,缓缓向东流去……遥想唐天宝年间,50余岁的王昌龄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他怀着落寞的心情,从江宁出发,溯江而行,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历尽艰辛,终抵达偏远荒凉之地“龙标”。他虽然仕途不顺,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仍不遗余力为一方人民造福,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和高度称颂。

跋涉千山万水,行至僻壤之地“龙标”,对王少伯不由多了一份肃然起敬,也为李白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而深深感动。一首诗,因为一段行走,对之的理解也开阔起来。

我们该经过多少年,走过多少路,遇见多少风景,才能真正读懂一首古诗。张潮《幽梦影》云:“少年读书,如缝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读古诗文也如此,随阅历深浅而不同,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不应止于课堂,而需从书本走向山水,走向远方,走进时间的长河。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语文教学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行走之中,风光变幻,景致各异,而有一种最美的意外叫诗意的邂逅。

古诗文学习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从“吟哦讽诵”开端,“知人论世”深入,不断“行走”延伸,它始于一节课,而止于千古,止于永远。

参考文献:

[清]张潮.幽梦影[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12.

猜你喜欢
行走知人论世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行走之思
知人吟咏悟人生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偶像来了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性庶谈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