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题片《中国粮的奇迹》叙事特色探析

2021-07-07 09:55刘新阳任庭义
视听 2021年7期
关键词:专题片段落粮食

刘新阳 任庭义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制作的《中国粮的奇迹》(下文简称《中》)是一部优秀的农业专题片。该片分为《活力土地》《科技之力》《丰盈餐桌》《品质未来》四集,全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伟大成就。该片创新了农业专题片的叙事方式,磅礴大气而又生动接地气地展现了中国粮的奇迹,以及创造这一奇迹背后的智慧、科技、情怀和伟大实践,让观众倍感亲切与豪迈。该片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既能够激发起国人对农业的热忱,也能够在对外传播中让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治理理念,为农业专题片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全知叙事视角下直击问题与中国方案

“叙事视角也称叙事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视角。”①法国学者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在全知视角中,叙事者观察视野开阔,全知全觉;在内视角中,叙事者以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观察视野展开叙述;在外视角中,叙事者处在故事之外“冷静地”记录与讲述。不同的叙事视角创造了不同的叙事体验。对于专题片来说,叙事视角体现了创作者的眼光和对内容的把握程度,决定了专题片立意的高度和气度、阐释的广度和深度,进而赋予专题片独特的气质、价值和观赏兴趣点。

作为一部反映中国粮食生产成就的专题片,《中》要在宏大的农业领域中搜集多方面的材料,展现粮食生产的真实面貌,并探究其前因后果,采用全知视角就成了必然选择。例如,《中》第一集以全知视角从“世界之问”切入叙事,从“中国之答”深入叙事,在“问”与“答”的交锋中增强该片的观赏性,有力地呈现了该片的叙述价值与意义。

一是对“世界之问”的有力回应。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著名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该文采用不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依据,贬低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认为全球粮食生产难以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从而导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粮食进口国的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这让中国的粮食供给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话题的背后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偏见和“中国威胁论”的主观立场,对整个世界产生了误导。《中》直面“世界之问”,集中体现中国粮食生产的制度体系、创新能力和历史性成就,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粮食生产,为消解中国粮食威胁论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宣传支持。

二是对“中国之答”的有力传播。“中国之答”就是中国方案。中国方案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本国粮食生产问题,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成功经验。《中》以事实服人、以真诚服人,在一系列震撼的数据和国民饮食质量显著提升的现实影像中,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中国粮食生产方案。如“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生产战略、“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自然、应时而做”的中国农业智慧等。这不仅增强了国人对中国农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自信,对解决全世界的饥饿问题也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价值。

整部专题片采用全知视角,站在全球的宏阔视野上直击问题与中国方案,审视“土地、科技、餐桌、未来”四个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层层深入、立体系统地发出了中国声音。让观众既看到了中国粮食生产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点,也看到了粮食生产庞大而复杂的面;既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磅礴之力,也感受到了农业治理思想的内涵之深。《中》的叙述价值与意义由此自然流露,观赏性与思想性由此相得益彰。

二、设计点与逻辑面的叙事结构突破叙述窠臼

电视专题片是一种“‘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的电视节目形态”②,其核心功能是宣传某种理念。当专题片确立了中心理念,“即是一种‘立论’,那么之后的叙述就应该紧紧围绕‘论点’铺排充分的论据,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③专题片“论证”的过程就是对叙事内容艺术地“设计”和“编织”的过程,将一个个内容点关联起来形成逻辑链条,从而引导观众接受专题片所阐发的理念。而当“论证”过程一味地强调宣教,忽略艺术性,就会给观众造成机械、枯燥、生硬的印象,从而严重削弱专题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对叙事内容的“设计”与“编织”,即叙事结构,对电视专题片创作至关重要。

《中》对每一个内容点的设计力求精致巧妙,对每一集多个内容点的编织力求逻辑结构严密和情绪感染相结合,从而突破了一般专题片单调议论式的叙述窠臼。

《中》在内容点的叙述上采用了先叙后议的结构形式。在叙述的开头部分往往是趣味十足的“新奇开场”,然后跃进内容主体,让观众在新奇与趣味中自觉感悟内容本身的内涵。例如,第二集在叙述国家作物种质库时,先给观众介绍了一种十分稀奇的能长到2.8米高的水稻巨人——毫秕,然后在讲述毫秕种子的来源时跳跃进了国家作物种质库。这让国家作物种质库的价值和意义变得鲜活,也更便于观众接受。

每个内容点都有人物以及他们的行动,以“人物引导”来展开叙述,既向观众叙述了人物在粮食生产一线的工作与职责,又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让内容变得具象可感,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例如,第二集用卢新雄等工作人员每天的日常工作叙述了国家作物种质库的核心功能。用卢新雄对本职工作三十年的坚守展现了默默奉献的真挚情怀,而这恰恰是所有辛勤的劳动者共同拥有的情怀,唤起了很多观众的情感记忆。如此一来,将内容叙述从信息罗列中突破出来,扩展了内容的情感意蕴,让零下18摄氏度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充满了炽热的生命体验。

叙述完一个内容点,用一句话“点染结尾”。例如,在国家作物种质库叙述之后,通过对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的采访总结到“农业生产离不开品种,品种离不开种质资源,所有的作物种质资源,在农业种业中是种业的芯片”,对种质资源的重要性进行了升华,然后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内容点“南繁育种”。先叙后议的内容点结构形式让叙述变得生动活泼,同时又平添了一份深情,使得叙述所阐发的情理与观赏兴趣交融,令观众深受触动。

《中》的每一集都采用了总分总的叙事结构。开头总的段落强调“吸引力”,通过热情洋溢的画面和极富亲切感与认同感的深情解说,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例如,第三集开头段落的画面是庆新春的喜悦景象,解说词是“大年三十一早,赵春浦和老伴开始为今天的年夜饭做准备。臭鳜鱼是当地人过年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最后一道鱼上桌,这就是年年有余的好日子。无鱼不成宴,中国人爱鱼的寓意,更爱鱼的鲜美”,再配以诱惑力十足的烹调声和欢快的音乐,极具亲和力和吸引力。

分的段落着重“透彻力”,这部分内容逻辑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切中要害,将叙述主旨阐释透彻。例如在第一集,分的段落围绕“释放土地生产潜力”这一主旨,从土地开垦与修整、土地盐碱治理、土地制度改革、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要素生产力等七个方面展开叙述。通过对七个有机联系的内容点的叙述,将历史与现实勾连,将个体与时代勾连,将科学与情怀勾连,既反映了历史发展轨迹与贡献,又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与新实践,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在释放土地生产潜力上的思想与举措。

结尾总的段落强调“感染力”。每一集的结尾都是对中国粮奇迹的礼赞和畅想,意味深长而又极富感染力。例如,第三集结尾段落的解说:“一碗面有待客的热情,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有为长者庆生的祝福,更寄托着人民美好的期望,以中国人赋予面条的长寿之意,祝福祖国。中国百姓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向伟大祖国表达敬意。”通过一碗碗来自全国各地的面表达出人民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美好祝愿,满满的家国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电视观众。

三、年轻态的叙事风格凸显农业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脱离了农业。有一部分年轻人对农业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农业是没有前途的产业、农民是不体面的职业等。这对于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非常不利的。与此同时,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碎片化、移动化、个性化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观看电视节目的重要特征。“传统媒体播出的45分钟时长的一个完整作品就显得过于冗长,难以实现作品思想内容、艺术表达完整、有效的传播。”④针对这些现实,《中》采用了年轻态的叙事风格,凸显农业美,扩大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首先,加快叙事节奏。《中》每一集约30分钟,由多个段落组合而成,每个段落内容完整,时长大约3-5分钟。例如,第四集“海洋牧场体系”段落时长约为3分26秒,其后的“桑基鱼塘”段落时长约为4分30秒,之后的“蔬菜玻璃屋”段落时长约为4分05秒,内容更新快,信息密度大,更能吸引年轻观众。同时每个段落又能独立成一个短视频,适合当下碎片化的触媒特点,实现轻松跨屏,拓展了融媒体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大了传播力。

其次,新农人是人物主体。《中》的人物大部分是新农人,从农业职业经理人魏涛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李贺,从无人农机技术员王辉到植保飞防员郭永肖,从信息化养殖人刘志强到食品安全检测员赵琳琳等,在他们身上农业已经从传统模式跨越进现代模式,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不再看天吃饭,而是需要创新的精神和科技的力量。现代农业为这些新农人施展才华提供了新的更大的舞台。《中》不仅呈现了新农人给农业带来的活力,见证了新农人的成长,还通过新农人拉近了年轻人与农业的距离,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需要创造力的现代农业中。

《中》也有对老一辈农业领域专家的刻画,对他们的叙述采用了年轻人熟悉乐见的表达方式。例如,第二集在介绍育种专家袁隆平时,并没有直接介绍他的科研成就,而是从一次国际会议上他略带湖南口音的英文发言引发的巨大网络关注度开始讲述的,解说词还幽默地说道:“这位90后依然在奋斗的路上前行”。这种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将袁隆平院士平实可爱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拉近了袁隆平院士与年轻人的距离。

最后,视听凸显农业美。《中》拍摄自农业生产现场,用“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镜头画面呈现了农业的多样美,丰富了人们对农业的认知。例如,内蒙古锡林郭勒一望无际的圆形马铃薯田呈现了大规模农业的壮美,江西上堡梯田呈现了地域农业的秀美,山东寿光蔬菜大棚呈现了设施农业的科技美,福建新型植物工厂则呈现了智慧农业的创新美。《中》的配乐也极为出色,依据镜头画面内容和剪辑节奏做出变化,起到了极佳的烘托气氛和抒发情感的作用,让农业之美具有了别致的趣味。

四、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领域的新理念、新实践、新人物、新成果必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为农业专题片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内容素材。同时,农业也需要有效的传播,推广中国农业治理经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这就要求电视工作者能够面对融媒体环境,准确把握观众的触媒特点,创新农业内容的叙述方式,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情怀和中国气派的农业专题片,传播中国农业治理的新方案和新成就,增强农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注释:

①杨蔚.纪录片讲好故事的叙事学思考——以《乡愁》为例[J].电视研究,2019(03):75-77.

②高鑫.“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03):32-34.

③彭立,黄颖.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比较谈[J].当代文坛,2005(06):64-66.

④杨洁.浅析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现代性和年轻化表达[J].中国电视,2019(10):78-81.

猜你喜欢
专题片段落粮食
珍惜粮食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短文篇】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心理小测试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