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网抑云”现象中的用户动机探究

2021-07-07 09:55胡思静严佳馨
视听 2021年7期
关键词:网易仪式群体

胡思静 严佳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易云音乐App评论区由歌友之间的情感沟通平台变成了“青春疼痛伤感文学”的素材库。“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人只要矫情起来,听什么都觉得是在讲述自己”“年轻时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等“网抑云”语录层出不穷。“网抑云”是网易云音乐App的一个谐音梗,是指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充斥着重复率极高的消极、抑郁情绪的留言,使看到这些评论的人感同身受,亦陷入抑郁的现象。这些评论的内容大多围绕失恋、酒精、升学考试等青年人特有的生活场景展开。然而,这一谐音梗也带有很多戏谑的成分,有网友调侃到“网易云音乐的用户人均经受过考研加失恋的双重打击”,这一谐音梗也是在表达对部分网友在评论区无病呻吟、故作矫情的不满。

“网抑云”现象不仅仅是简单情绪符号的表达,更是丧文化延展的表现,其对于洞察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网络民族志和对8位“网抑云”用户的深度访谈对此进行分析。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概述

仪式研究早期起源于宗教这一范畴,之后逐步扩散到对世俗社会的考察。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宗教仪式具有整合作用,戈夫曼对此观点进行了深化,从微观的视角探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戈夫曼指出,并非只有宗教仪式具有情感能量,社会活动中的其他表演仪式亦是如此。柯林斯在两人基础上于2003年正式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并系统地探讨了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柯林斯提出人们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共享的情感体验和身份认同,并概括了互动仪式所包括的4个具体要素: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3.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网易云音乐所主打的“音乐社交”模式能使用户在平台内通过一系列的互动行为传播情感,其衍生出的“网抑云”现象也已完成了完整的互动仪式。

二、“网抑云”现象的互动仪式链建构

(一)聚集:平台营造虚拟共同在场

传统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聚集人群中身体参与的重要性,柯林斯认为只有充分的身体接触才能为参与者提供共享的情感与关注。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技术本身的即时性、持续性让过去的“身体在场”成为非必要条件,反而营造出一种较为真实的空间同在感。网易云音乐用户可以通过登录ID的方式构建出“在场的身体”,打破时空的界限,营造出虚拟共同在场的氛围。网易云音乐平台不是单纯提供听歌服务的平台,其主打的模式是“音乐社交”,即让用户边听歌边看评论,用户通过参与评论区的讨论引发共鸣,增加彼此的互动交流。以情感类歌曲《寂寞的恋人啊》下方的一条热评为例,“@董四七”于2018年3月15日发布评论:“感情最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截至2021年3月21日,该条评论已收到5724次点赞、192条回复。虽然用户并不处在同一空间,却仍然可以把评论区当作一个与他人产生互动的场所,形成强烈的情感共振,同时这种共振具有相互强化的作用。在一次一次点赞与回复中,评论发布者的情绪由于受到外界的确认不断得到强化,而其他用户在诸多类似的情绪中“浸泡”也使自身情感得到加强。此外,网易云音乐也曾举办过线下活动,使用户可以与他人进行真实的交流与互动。早在2017年3月,网易云音乐就将歌曲下的热门评论搬进了杭州地铁一号线,网易云将平台网友生产出的原创热门评论印刷在地铁车厢内。评论里的故事置入了现实,拓展了用户范围,使更大范围的情感互动成为可能,直击人心的文字从情感的感染衍生出部分社会议题的讨论,形成了更大范围的互动仪式。

(二)屏障:互动实现群体聚合与区隔

在外部身份层面,网易云音乐平台搭建出独特的“云村”交流平台,并将用户们称为“云村村民”,在身份标识上划分出用户与局外人的区隔。在使用的过程中,用户使用账号在平台登录后可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而游客(未登录者)仅可聆听部分音乐,浏览他人留言,无法进行互动,这一设置对局外人形成了隔绝。此外,在内部语法层面,“网抑云”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抑郁与悲伤情绪的发言也是将“网抑云”们与局外人区隔开的关键要素,只有主动使用“网抑云”的特殊语言句式,才可能被这一群体接纳。大卫·阿什德在《传播学生态学》一书中曾有表述,所有的传播行为都是从范式开始并被范式所控制。其中范式规定了传播符号的语法、句式、节奏以及风格。不难发现,网易云评论区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用户,成为小型社交平台,用户们因为一首歌的缘分聚集到一起,实现情感的交流和传递。在双向的情感交流中,评论区形成了一种较为低沉、抑郁的传播氛围,其中包含了大量类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一滴眼泪,一地钻石”等大量负面的情绪元素。就像“网抑云”们常用52hz的鲸(普通鲸鱼的发声频率是15~25hz),来形容自己的孤单与无助。

(三)焦点:歌曲成为共同关注对象

在这场仪式中,特定的情境会引发受众的行为,而情境则是有着共同关注点的参与者们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进行活动的情形。因此,当用户基于特定的歌曲偏好选择打开了某一首歌曲的评论区时,互动的情境就此展开。而网易云音乐的乐评要契合该歌曲本身的情绪,因此,评论更像是一个有着固定主题的小作文,围绕歌曲本身进行发散使得用户有了共同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网易云音乐的评论中也可以加上话题标签,用户可以点击该标签看到更多与该话题相关的动态与歌曲,有着共同关注焦点的参与者们可以围绕该话题进行交流。目前网易云音乐平台中已有多个热门话题栏目,例如“#情感文字君的小树洞#”“#云村夜话#”等。

(四)情感:情感释放引发共振

柯林斯将情感作为一种社会中凸显的能量,越来越多的学者亦注意到这种存在于社会互动中的情感能量。音乐软件评论区本就是一个极易宣泄情绪的地方,网易云音乐极擅长情感营销,不管是走心的年度听歌报告,还是推出的“抱一抱”“一起听”等新功能,都让网易云音乐从其他音乐播放软件中脱颖而出,“有温度有灵魂”成了它的代名词。网易云音乐评论区可以使用户通过一系列的点赞、评论释放自身情感,引发其他用户的情感共振,继而产生了情感能量,这种情感能量又进一步增强了用户与平台间的黏性。

三、“网抑云”现象中的用户动机分析

(一)群体模仿:交际需求下的认同获取

使用“网抑云”模板留言为用户融入特定社群、收获群体认同提供契机。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提到,个体周围环境的外力作用与个体的内在需求一同促进着个体的行为。而具体到“网抑云”现象,很多青年群体将此视为一种流行,“到点儿了,可以开始哭了”“老网抑云了”等类似的语录也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层出不穷。个体为了满足交际需求让群体内的沟通更融洽并收获认同感,便开始了群体模仿。此外,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将情境分成前台与后台。其中前台表现出的是理想化、社会化的“自我”,而后台的人们则脱下了面具,表现的更多的是自发性的“主我”。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就是一个用户自我呈现与表演的前台,用户会有意识地进行印象管理,为了获得更多认同与点赞,甚至会抄袭或编造虚假故事。一位受访者就表示在“网抑云”的梗出现前并没有发表过评论,但在这个梗火爆之后就开始盲目跟风,有时候还会有些抢热评的心态。

(二)集体记忆:青春回忆下的场景构建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显示,网易云音乐2020年12月活跃用户数达8468.6万。此外,网易云音乐2020年Q4的财报中披露其超9成的活跃用户为90后与00后。年轻用户一直是热爱表达与交流的群体,伴随着音乐分享自己消极的情绪,可以抒发内心的不快,通过跟帖评论得到安慰,让自己感到不再“孤独”。此外,这一年龄段的群体往往有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独特记忆,他们对童年、高考、失恋、青春、大学等都有着共同的集体记忆,在看到包含这些因素的评论时往往可以构建起对青春回忆的场景。有受访者就提到在自己高三复读期间每天都会听《九九八十一》这首歌,后来高考结束了再听到这首歌时也会想起那段时光并且在歌曲下留言。

(三)舒缓压力:抒情环境下的情绪表达

与新生代青年群体相伴而来的还有他们的敏感和被关注的渴望。新生代青年不再像父辈们一样愁于温饱,而是开始了更多的自我思考,当理想与现实碰撞时,焦虑与迷茫便油然而生。他们总有一些无法与现实好友分享的故事需要一个情绪的发泄口,而音乐平台本身就打造出了一个极为抒情的环境。歌词与旋律的表达能放大用户的个人心境与社会情绪,从而引来更多的参与者评论。这些评论的内容大多是记叙了用户此时此刻的心情,这些文字或原创、或来自某首歌的歌词、某部电影、某本书,用户的亲身经历为主要来源。通过评论互动,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起到安慰和舒缓压力的作用,用户感受到平等与被尊重,从而愿意进一步持续交流,满足表达欲望。此外,因为很多人的听歌时间在夜晚,在寂静氛围的渲染下,他们又增添了一抹悲伤的神色。八位受访者均表示自己的评论得到过他人的点赞与回复,其中有五位受访者表示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宣泄情绪后获得了安慰感。

四、“网抑云”的消极影响

(一)商业运作瓦解情感链接

情感的链接本就是易碎品,而网易的商业化运作更是加速了这一情感能量的崩塌。享受到了“网抑云”带来的热度,平台便增加了情感营销的力度,甚至做出了“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之类的推送反复玩梗。商业因素的介入带来了大量模版化、套路化的评论,评论的主题亦逐渐窄化,主要围绕着“生病、考试、失恋”展开,部分歌曲本身的内涵也被视而不见,这就消解了“网抑云”抒发情绪的本质。当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被情感之外的利益因素所左右,那些曾经丰富的情感也似乎被贬值与消解,看似强烈的用户链接被击破,原有的共鸣开始失效,用户的认同感也开始降低。

(二)虚假编造引发二次伤害

音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属性,有的人在评论区是分享真情实感,但更多的人是复制粘贴、编造悲惨故事谋取共情,只是为了求点赞、求关注。其中后者最喜欢编造的谎言就是自己患有抑郁症,网友也因此戏称网易云用户“人均抑郁症”,这就像19世纪的欧洲贵族对“肺结核”的病态崇拜一样。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说到:“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乐于用结核病来赋予死亡以意义,它被认为是一种有启迪作用的、优雅的病。”肺结核会导致患者面色苍白、身形消瘦,脸颊泛起红晕,故此西方人认为因肺结核而死是一种“浪漫”。而这些编造自己患抑郁症的人也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浪漫”。大量的假抑郁症患者充斥了评论区,导致真的抑郁者碍于被网友调侃而缄口不言,甚至给他们带来二次伤害。

五、结语

2020年8月3日,针对“网抑云”现象,网易云音乐推出了“云村评论治愈计划”,邀请心理专家、万名心理专业志愿者加入“云村治愈所”,万名乐评达人发起乐评征集大赛,同时升级《云村公约》治理虚假编造内容,构建一个温暖真实的音乐社区。“网抑云”这一称号表面是恶搞与戏谑,内里却是情感认同的断裂,是对矫情的讥讽。但也应当注意,如今我们看似拥有了空前的自由表达权利,却仍然在不同人面前扮演不同的“我”。现实中缺失了发泄情绪的出口,人们也只能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宣泄。而当这类幼稚而直接的情绪发泄在网友的贬损中,逐渐演化成一种“梗”,不仅人们的共情能力可能会消失,甚至连定义“矫情”的标准也会不断下降。当所有网民都选择主动攻击一切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时,这个虚拟世界就会形成没有包容与理解的二元对立状态。因此,即使玩梗也需适度,网易云音乐中多元的社区氛围也不应该贫瘠到只有“网抑云”这一种形容词,毕竟每一种真实表达的情绪都值得被看见、都需要被尊重。

猜你喜欢
网易仪式群体
当代青年生活定律
十岁成长仪式
丁磊:互联网是一个让人梦想成真的地方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仪式感重要吗?
网易有道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网易考拉”缘何加入“阿里大家庭”?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Talking strategies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