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测评的思考

2021-07-08 16:57王双梅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成果思政测量

王双梅

摘 要:在合理的课程思政目标设置下,教师需要建立一套可操作、可执行、可复制的思政教学模式和可测量的方式方法,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融合一起,真正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高效地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 目标与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187-002

从2018年《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到2019年《关于加快构建高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都强调了高校课程思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重置课程目标的必然性

2020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这段表述至少有两个重要指示:

一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思政意识,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活动、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二是教师要凝练课程思政的主题、精神,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同时,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以及立德树人目标的确定,为谁培养人是每个教师面对课程教学必须认真思考,并做出课程体系、可能内容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有突出的思政意识,而这种意识在教师职业及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体现即是在课程教学中,这样,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必须有思政意识的加强和凸显。要实现人才培养以及课程的思政目标,教师做好课程思政设计是前提,运用好课堂教学的场域是抓手,提炼思政主题是保障。

二、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原则

对课程目标而言,思政目标不是单独划分自成一体的,也不是曲高和寡脱离课程内容载体的,而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炼于课程内容又融合、高于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的思政目标的设置,是课程思政设计和教学的航灯。思政目标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思政目标的具体性与逻辑性问题

课程思政不能脱离授课内容、课程总体目标,在新时代人才培养大背景下,课程要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才能培养适应时代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使思政内容、思政目标具有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并明确之、具体化。如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思政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文化观、培养学生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中国文化自信。这些思政目标的具体设置,使学生明确其在具体的中国古代哲学、教育、史学、伦理道德等领域的学习中,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发展脉络,掌握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教学思想,如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流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能够自然而然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如儒家的家国情怀的博大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之心、仁义礼智信的处世之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人生态度等;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追求个性精神的自由平等、坚定赤子之心的人格追求等;法家的去人情重法律的治理意识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教师在相应可能内容章节设定明确的思政目标,学生在学习文化的大逻辑体系中,润物无声地了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观念、行为方式,显然,会增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坚定中国文化自信。这样就使思政目标实现了与课程目标的体系、逻辑上的融合,也达成了历史与时代的密切衔接。

(二)课程思政目标的层级性与典型性

课程思政目标的层级性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不断精进的规律,也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现状。层级性目标可分为基础性、挑战性、创新性,体现在思政目标的广度、深度、高度上,这样才会更激发出学生类似突破闯关的热情。课程思政的典型性体现的是在思政素材基础上的对思政主题的提炼,并使之具有典型性。思政目标不能高、难、怪,而是贴近学生的学情、社会生活、时代精神。

“家国情怀”思政目标的设置,就是在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的一个典型的思政主题。家国情怀是历史发展的概念,“家”“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不同阶段、不同民族、不同政权有不同的爱家、爱国规定的限定,但爱家、爱国本身从来没有变过。直到今天,依然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大会上,与代表会见的讲话就强调了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家庭的,“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2]习总书记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有明确的指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3]“家国情怀”由小到自己、家庭,大到学校、团體、国家,体现了典型性与层级性的思政主题。

(三)课程思政目标的可测量性

课程思政目标的可测量性,是指思政目标的设置必须能够考核,有科学的考核方式和方法,且能够考核得出目标达成的水平高低。可测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即课程学习成果。

另外,考量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置科学与否,既不是目标设置多寡的问题,也不是目标设置难易的问题。思政目标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科学的思政设计是更好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

三、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的测评方式

课程思政目标如何测量?考核的依据是否科学合理?OBE理念强调学习成果,用学习成果来考量学习目标的达成分析。由此,思政目标也可如此。学习成果可分为终结性成果与过程性成果。所谓终结性成果,指学生完成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按照要求形成的成果,成果可以是报告、论文、实践调查等,它必须是可用来测量的,即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量标准进行打分。过程性成果,指的是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任务参与、发表言论、汇报成果、实践表现等做出较为公允的评价。过程测量注重评定形式的灵活性,以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给出评定,也需参考学生评定、小组评定、自我评定等,这样的过程测量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学习的深度参与、自主学习在自我提高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付出多少给予相应的成绩高低的反馈。因此,课程思政目标的测量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是较为合理科学的。

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的多元课程考核的设置比例,教师可根据目标任务的难易、性质而定。当然,有的思政目标本身范畴大、表述抽象,不太好测量。如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一个重要的思政目标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什么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呢?杨修伟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民族的文化认同,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之林激烈竞争中的思想理论保障和得以立足的坚实根基。他又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领导人民在经济、思想、社会等方面变革创新,推动中国稳步前行,在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优秀的革命文化传统,树立了引领人民前进的一个个伟大精神,诸如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各种疫情精神等等。”[4]

这就要求学生在古为今用的同时,要推陈出新,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在扬弃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传承。“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是一个范畴较大,不太好测量的思政目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来测量。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寻找身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己设计主题,提交一个3分钟左右的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视频。这样,目标就变成了可测量的学习成果,这个学习成果实现了学生由知识、思想观念向实践能力、发现社会、体验生活的转移,也实现了学生知行合一学习方法、生活观念的提炼。最后,教师通过一定考量的指标对微视频做出测评分数。而过程性考核更具有弹性和空间,主动权更多的在教师。这既有利于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给出合理分数,也容易造成教师给学生分数过分自我化,缺少公允性。过程性考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总之,课程思政的实施,不是在固定的时间、课程独立的内容中生硬的讲解、添加,而是在合理的课程思政目标设置下,教师需要建立一套可操作、可执行、可复制的思政教学模式和可测量的方式方法,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融合起来,真正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高效地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课题基金: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中国文化概论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GJGH2019081)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2]新华网.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2016年12月12日

[3]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的讲话,2015年12月30日

[4]杨修伟.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人民網,2016年12月14日

猜你喜欢
成果思政测量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劳动成果评比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