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角下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研究

2021-07-10 13:07王孟军白盼盼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融合

王孟军,白盼盼

(淮南师范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引言

随着企业业务不断发展,企业对于高校输送的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需要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就让校企合作被推到了新的高度上,而基于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企业、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真刀真枪”的实习实践,获得岗位素质能力,同时,基于多元课堂协同校企高度一致进行理论课程和岗位实践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实习后结合企业考核和学生个人意愿,达成在实习企业就业,实现“深度融合”的实效。

近几年不少学者和教育人士针对校企合作进行了理论研究探索,初步形成一些成功案例与理论基石。如潘建华等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有效性模糊综合评析模型,并针对学校层面的一些影响因子进行研讨。肖咏桦等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研究,指出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出了高校就业相关理论研究落后,以致造成高职就业落实难的观点。车明朝等人分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业文化育人效果,强调人才培养要与产教融合一体。

已有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合作的有效性等方面,对校企合作中实践领域的系统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对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的融合研究少之又少。当前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对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紧密衔接高度融合的创新,在高校中优化校企合作机制仍旧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随着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院校毕业生和院校就业部门的压力急剧增加。高校试图从校企合作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入手,将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阶段作为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质考核与培训的重要阶段(1)吕向生,赵本纲.基于职教集团视角下校企四融合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 2018(20):7-9.,将实习期间表现优异且通过考核的人才聘用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模式既能精准向企业进行人才供应,节约人才培养资本,合理开发和储备人力资源,又能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培训问题。企业在实习期间加强对人才相关素质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终身学习习惯养成,便于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完善自我(2)诸 杰.基于文化融合的校企合作发展性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32):73-76.。要想摆脱企业用人难以及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校企合作间的实习与就业必须深层次融合,实时信息互通共享,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才能使人才与企业共同脱离就业与用人的尴尬境遇,实现企业与学生个人的长久性发展(3)夏洪波.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2):57-58.。本研究着重探索校企合作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融合路径,解决当前高校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利益协调不当等问题,为高校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案。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培育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方式,通过加强实习就业一体化,可以很好地落实学生就业难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企互动不深入、校企利益协调不当、实习管理不精细、教师职责不全面等问题始终困扰院校与实习企业的深度融合,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环境有待完善。

(一)校企互动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教育中已经较为普遍,院校与企业互动不频繁、合作层次不深入是当前校企合作面临的严峻问题,导致院校教育的理论知识不能在企业中得到深入实践与磨练。校企互动不够深入的表现之一是合作形式过于简单,日常教学中院校很少创造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的机会,合作形式仅仅局限于短期的顶岗实习,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了解并且亲自参与培养所需人才的职业素养与社会实践能力。另外,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实习考核制度等能够约束实习效果的政策性内容,校企之间缺乏专门对接人员,没有做到学生实习状态信息的互通(4)丛广林,苑银和.国际视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6):75-79.。企业可能由于自身技术保密等原因对学生实习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将有价值的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减少了学生业务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机遇。

(二)校企利益协调不当

教育是一项复杂、漫长的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规模巨大,诸多不可控因素很容易导致教育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企业最先考虑的是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收益情况,是否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多种利益需求(5)苗彩霞,陈玉水.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系统性,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5(20):78-80.。目前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中,院校方与企业方利益协调不当的现象十分常见,也是导致校企合作程度不深的关键影响因素。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院校方来说,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在实习中平等享有基本权利、培养学生长久性发展能力、提高就业率是其主要利益追逐点。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较弱,关注校企合作中的短期利益,忽视学生的自身能力与长远性发展,常常出现以校企合作之名雇佣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另外,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驳回院校提出的一些人才培养需求。由此可见,院校与企业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校企利益协调不当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流程与内容不够充实完善,严重影响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深度开展。

(三)学生实习管理不够精细

目前大部分院校对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缺乏关注度,没有形成具体的实习管理体系,管理方式较为传统,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学生实习管理由院校实习就业小组负责,人员配置有限,院校方除了必要的回访之外没有给予学生太多关注;学生实习期间存在心理或思想层面的问题难以从院校方获得帮助。其二,实习回访基本以传统的电话咨询的方式完成;院校方掌握的学生信息缺乏有效共享,缺乏统一存储学生实习信息的多功能综合平台。其三,院校除了帮助学生签订实习三方协议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保障学生权益的手段,学生实习安全难以为继。总体而言,校企合作实习就业一体化进程中,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管理不够精细、全面,心理与专业教育层面缺乏应有的关注,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快速养成。

(四)教师职责发挥不充分

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中顶岗实习阶段需要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其中院校教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与监督作用。但是目前看来,院校教师对校企合作实习就业一体化管理过程不够重视。一些院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实习就业指导小组,选举了核心领导人,但是组内教师分工不明确。实习就业一体化指导小组应该在职业素质教育、思想理念、专业问题方面做好指导工作,对整个实习阶段学生行为有整体把握(6)龙 艳.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多维思考[J].职教论坛, 2019(2):147-152.。但实际管理过程中,院校教师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行为和能力形成监管力度不足,只是象征性地做做回访,为了完成任务做表面工作,没有将人才培养监测职责落到实处,没有给予学生的实习困难以应有的指导和心理问题的疏导,不利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形成合格的就业能力。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基于校企合作的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困境及问题,本次研究规划了精准的校企融合发展路径。施行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策略,增强校企互动深度;融合校园与企业文化,提前适应就业环境;构建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学生管理体系,完善实习就业精细化管理;构建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充分发挥双方教师在实习就业一体化中的教育职责。

(一)施行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策略

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提高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程度、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保障彼此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稳固的实习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施行互嵌式人才培养策略过程中,院校与企业双方均以优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适应就业现状为目标,以分阶段、分层次的方式共同培养(7)刘红星.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8, (14):70-74.,最终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体系与生产技能、专业与产业的顺利衔接。

1.校企双方在思想认知上形成互嵌意识。思想是行动执行的先导,只有校企双方从根本上具有深入合作意愿、达成互嵌协议,才能更好地指引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事业良性、健康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涉及到院校与企业间的利益,还需要政府对校企合作模式带来的社会影响、社会效益进行评估,给出合理的指导建议。所以,校企互嵌模式要实现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利益统一,校企充分认知彼此合作的价值与意义,严格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实现宏观育人目标。

2.做好实习就业一体化前期互嵌工作。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有必要在实习前的教育阶段进行企业文化渗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内涵,产生一定的理性与感性认知;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提前发现优秀人才,在以后的校企合作中进行定向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前期互嵌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知识学习阶段。此时院校要积极创造学生参与企业的机会,选择符合自己能力与志向的目标企业,倾听企业专职人员讲述职业趣事、实践经验(8)陈 耕,颜学华,曹诚仲,等.中等职业学校“园校互动,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11):56-60.。第二阶段:知识与实践结合阶段。此阶段企业指派优秀员工到院校进行专业技能授课,在校企合作开办的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操课程,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实现教学、管理、考核三者互相渗透。不仅如此,企业导师也会将教学内容尝试应用在企业运营生产当中,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自信。

3.通过“以赛促教”提高校企互嵌程度。职业技能大赛是激发学生专业潜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公平性场所,院校与企业可以联合向学生提供参赛帮助。院校除了在场地、物资上给予相应帮助以外,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指导,让学生熟悉技能操作的全过程;企业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以派遣专业导师在专业技能上给予建设性指导,及时指出学生技能练习中存在的不足,并传授一定的实践技巧应对技能大赛难题。学生在技能大赛练习以及参赛阶段会暴露出专业不足,也为院校教师、企业导师日后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从而实现优化教学方案,促进院校与企业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校园与企业文化的互通与融合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本身存在性质差异,前者是在较长的企业经营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组织文化,一定程度上表征企业经营理念;后者以培养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更具学术特征。可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形态、不同特质的文化。学生由校园生活转移到企业工作之后,会在思想理念上不能适应,所以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亟需加强校企文化融合,让学生提前适应就业环境(9)周春光,周蒋浒.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探析[J].职教论坛, 2019(10):138-142.。校企文化融合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校园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二是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内涵。

1.在校园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校园是学生长期接受教育的场所,在校园环境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学生企业文化暗示。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环境中有利于学生提前感知职业气息,接受职业氛围的熏陶。线下的文化融合可以通过布置校园文化长廊、文化展览、艺术板报、企业名人榜、优秀校友展示等方式实现,重点向学生展示与本校深度合作的优秀企业,介绍在企业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欲望。线上的企业文化宣传也应同步进行,在校园官网中设置企业的文化链接,方便学生获取更多企业文化信息;开设微信和微博公众号,定期发布优秀企业的动态信息,传递企业经营理念与文化(10)王纪安.新时代高职院校企业文化育人的科学化水平提升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20(12):17-19.。最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互配合的方式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前便认同企业的思想、理念、制度,有利于职业素养快速形成。

2.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内涵。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互通只有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制度、人才培养计划等各个层面,才能从根本上树立校企合作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的理念。这就需要校园教育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构建特色化教学课程体系。其一,院校在课堂教学上引入企业培训员工的方式,全面感受职场学习氛围与培训模式;其二,企业派遣导师到课堂上进行职业教育指导,增添企业经营与生产气息,指导教学方式改革;其三,汲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精髓思想,编写特色人才培养教材,使企业人才定向培养更具针对性。

(三)构建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学生管理体系

实习是学生完成学业认可的必要阶段,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任务需要在企业中完成,在此期间加强学生学习、实习管理对形成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素养意义重大。本研究结合高校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实践制定以下学生管理体系,旨在维护学生基本权益与安全。

1.制定精细化管理原则。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不仅包括职业技能的动态管理,更要重视实践操作的安全水平,保障学生基本权益。如图1所示,以“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制定操作安全守则及预案、顶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成立安全管理机构、解析实习协议与学生权益”5项手段对学生实习生活进行精细化管理(11)沈重耳.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政府推进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20(12):31-33.,以期通过法律保障平等权益、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稳固思想和精神基础,动态监管实习过程,确保维权有依据。

图1 实习就业一体化期间学生精细化管理原则

2.组建信息化在线实习管理平台。以智能终端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为在线实习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高校实习生基本具备购买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能力,学生通过登录个人账号即可发布和查询相关实习信息,与实习就业一体化管理教师形成实时信息互通,保障院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实时定位、高速信息传递、学习任务发布与查询、实习进程管理、学习资源共享、考核成绩记录等实用性功能,满足校企合作模式中三方深入了解、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

3.设置实习管理综合服务机构。该机构主要由企业和院校双方人员构成,向实习生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针对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思想干预,帮助学生克服职业生涯初期存在的问题,树立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另外机构提供专门性的职业技能培养协调服务,帮助不能胜任或者不适合当前工作的学生调换实习岗位,真正实施基于学生特长培养其职业能力。总体而言,该服务机构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生的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和及时解决,维护学生基本权益,在心理上给予关爱,有利于实习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四)构建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

“双导师”是指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与院校共同指派指导教师的育人模式,保障校企双方投入均等的优质人力,共同承担学生日常教学以及专业教学管理事务与责任,以期多层面为学生专业与人格发展提供指导。“双导师”制度已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院校中大量尝试,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育人成效(12)巴佳慧.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高职院校“双导师”指导模式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13-16.。为了深度融合实习就业一体化合作育人模式,本研究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企业导师与院校导师均给予不同性质的专业指导,制定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如表1所示。该机制便于学生递进式培养专业兴趣、丰富理论知识储备、形成职业素养,在实习阶段更好地接受校企的协同指导,最终获得企业就业机会。

结论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教学方式,有助于深化企业院校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对职业人才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得到教育领域认可的培养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本研究对校企合作“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路径展开探索,以代替传统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制度。实习就业一体化深度融合强调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重要性,希望在实习阶段健全学生多元化素养,以期培养出具备高水平就业能力的完备性社会人才,对解决院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性择业难题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在节约人力资源培养成本的情况下,定向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解决企业高标准用人问题。

表1 不同教学阶段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融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