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睡眠障碍因素及护理方法

2021-07-12 14:14罗巧芳
西藏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障碍因素乙型肝炎依从性

罗巧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 福建三明 365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与急性肝炎患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具有病情反复、易感染、病程长、迁延不愈等特点,若不能给予及时治疗,则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脏衰竭、肝癌。研究发现,患者确诊后,受经济状况、担忧预后等因素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夜间睡眠障碍及焦虑抑郁情绪,增加患者的身心负担,影响临床治疗[1]。有证据表明,睡眠与疾病发生、健康状况密切相关,高质量的睡眠可使人体得到充分休息,而睡眠质量较差则会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2]。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睡眠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护理思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治疗的24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67例,女53例,年龄23~67 岁,平均(43.23±7.11)岁,慢性乙型肝炎病程1~10 年,平均(5.98±1.67)年,焦虑量表(SAS)评分(51.23±5.45)分。对照组男62例,女58例,年龄22~68 岁,平均(44.02±6.96)岁,慢性乙型肝炎病程1~9 年,平均(6.46±1.70)年,SAS 评分(52.02±5.87)分。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通过对睡眠障碍因素分析,重新构建护理方法,具体方法:(1)成立专门护理小组,以护士长为组长,开展睡眠障碍因素分析。使用《自制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记录患者个人资料,项目包括一般情况、身体因素、环境因素、医源性因素、心理因素等,由患者根据自己情况填写,现场填写后立即回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护理方案。(2)护理对策。从身体不适、担忧疾病、经济负担、生活习惯改变,环境因素(噪声)、医源性因素、其他因素等主要影响因素入手,针对性从5大方面做好护理措施:①做好疾病症状的治疗、护理:在观察患者病情的同时指导患者定时、定量用药,避免随意更改诊疗计划。认真倾听患者不适状态,对其症状进行积极引导,反馈给医生,有益于患者第一时间获取最佳治疗。②心理护理:需重视患者的情绪及心理状况,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与患者加强情感交流,多使用安慰性语言,给予患者安抚和关心,减轻其陌生感、孤独感及紧张感。引导患者倾诉内心的烦恼以及痛苦,缓解其消极、悲观情绪。另一方面可为患者介绍成功病例,多使用激励性语言,给予患者正向暗示,增强其生命意志及斗志,采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取得家属配合,共同开导、鼓励患者。③饮食指导与行为干预: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是患者住院时迫切需要被专业指导的重点。饮食指导及监控,戒烟戒酒;饮食应以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睡前避免患者进食含咖啡因较多的饮品,影响睡眠质量。患者可根据自己情况,在调节饮食的基础上注意运动休息相结合,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减轻肝脏负荷。④环境调节:将病区布置为缓解心情的绿色、暖黄色,不时更换病房中的装饰品,为病区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对调节患者病情有很大帮助。⑤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睡眠-觉醒节奏:护理人员应多鼓励病人适度减少床上时间,同时获取患者第一手真实睡眠情况,帮助患者进行睡眠时间汇总,并分析规律,建立合理的睡眠-觉醒节律,督促患者做到运动休息平衡。

1.3 评价标准

护理干预4 周后,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自制治疗依从性调查量表,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治疗依从性。PSQI 量表总分21 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3]。治疗依从性为出院后3 个月时评价,考察用药情况、生活方式、定期复查等情况,共12 个问题,4 级评分,分值越高,表明依从性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2.0 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χ2±s)表示,应用χ2、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240例患者,分析其睡眠障碍因素,其中,身体不适148例(61.67%),担忧疾病114例(47.5%),经济负担104例(43.33%),生活习惯改变92例(38.33%),环境因素(噪声)68例(28.33%),医源性因素60例(25%),其他因素38例(15.83%)。

2.2 睡眠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对比 见表

表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对比()

表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对比()

3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承受疾病折磨,且家庭、社会压力较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悲观、焦虑、消极、自卑等心理,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及身心健康。同时,研究发现,失眠状态可导致大脑兴奋,脑血流量增加,肝血流量减少,可加剧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病情加重[4]。尤其是重型肝炎患者,睡眠障碍较严重,夜间易觉醒,睡眠质量较低。在本次研究中,分析患者的睡眠障碍因素,可见身体不适(61.67%)、担忧疾病(47.5%)、经济负担(43.33%)、生活习惯改变(38.33%)、环境因素(噪声)(28.33%)、医源性因素(25%)是影响患者睡眠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如下:①疾病临床症状:肝功能异常、有害代谢产物清除能力下降,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随之出现,并进一步对其睡眠质量造成影响,此外部分毒性代谢产物可透过血脑屏障并引起大脑兴奋也将影响睡眠情况;②心理负面情绪:患者可能因担心疾病疗效及预后、自身病情对家庭经济情况造成影响等从而出现相应负面情绪,严重的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尽快入睡,同时可能通过影响干扰机体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影响睡眠情况;③无规律睡眠-觉醒节奏:人体生物钟具有自适应功能,一旦生活习惯改变、生物钟紊乱势必影响睡眠状态;④院内环境:陌生环境将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等情绪,加之病房属于医院公共区域,因此人员流动量大、环境嘈杂,不利于保障患者睡眠质量;⑤医源性因素:住院期间患者因自身病情可能需要接受多种治疗、检查及护理服务,相关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生理不适、噪音等不利于患者入睡。

本研究针对影响因素,开展了睡眠障碍因素护理,正确有效的心理干预、疾病宣教等措施均有利于通过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认知度、增强其战胜病魔自信心,从而使其相应负面情绪得以有效缓解,对降低情绪因素干扰睡眠质量情况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配合饮食指导与行为干预,严格遵医嘱用药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因疾病所致生理不适,降低身体不适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值得注重是,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睡眠-觉醒节奏,积极的行为干预有利于患者遵循科学作息规律,合理安排入睡时间、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对提高睡眠质量具有重要价值。现阶段大部分学者认为,良好的睡眠及充分休息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有利于肝细胞再生,促进其病情恢复。本文中观察组干预后PSQI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针对患者的睡眠障碍因素开展护理可改善其睡眠质量,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应用效果良好。以往有报道显示,针对患者睡眠障碍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优于常规护理患者,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5]。

猜你喜欢
障碍因素乙型肝炎依从性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