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梗塞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7-12 14:14刘芳芳
西藏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脑梗死

刘芳芳

河南省南阳市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南阳 467599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供障碍,缺血缺氧后导致局限性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引起的偏瘫作为脑梗死严重的后遗症之一,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等症状[1]。目前,针对脑梗死偏瘫的患者多采用增加受损脑组织的营养支持、进行康复治疗等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但由于传统康复训练对资源的消耗较大,且治疗强度过大,患者依从性较低,故达不到理想效果[2,3]。鉴于此,本探究将选择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1例,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上报我院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择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1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0~70 岁,平均年龄(57.62±8.64)岁;病程20~55d,平均(34.72±5.64)d;偏瘫左侧17例,右侧23例。观察组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龄32~70 岁,平均年龄(58.13±8.65)岁;病程21~55d,平均(33.85±5.71)d;偏瘫左侧19例,右侧22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接受CT 或MRI 确诊为脑梗死且符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4]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为单侧下肢肢体偏瘫;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此次探究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功能、认知功能障碍患者;②因其他原因导致的偏瘫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具体如下:常规康复训练以功能性电刺激、平衡功能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躯干功能训练等为主。康复机器人训练:①训练前对患者进行腿部长度的测量、调节绑带的尺寸及机器人参数。②训练1~3 周。初始重量设置为患者体质量的60%,引导力设置为≤30%,能够使患者进行正常步态模式的训练;步速调整为1.5~1.7km/h,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重量及步速的调整,所有患者均至少进行3 次/周,每次30min。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具体如下:于训练室内放置42 寸屏幕,将不同训练场景放映出来,并选择轻柔、舒缓的音乐。当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能够通过视觉、听觉以及主动意识驱动,在肌肉活动时电流超过阈值后会虚拟人进行伸展下肢活动。观察组的肢体康复训练与对照组一致,3 次/周,每次30min。所有患者均进行8 周的康复训练。

1.4 评价指标

①参照Fugl-Meyer 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包含上、下肢两个部分,共100 分,100 分无障碍,其中96 分≤轻度运动障碍≤99 分;85 分≤中度运动障碍≤95 分;50 分≤明显运动障碍≤84 分;<50 分表示严重运动障碍。采用Berg 平衡量表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量表共14 项,采用5 级评分法(0~4 分),0~56 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强。其中0 分≤得分≤20 分表示平衡能力较差,需乘坐轮椅;21 分≤得分≤40 分表示有一定平衡力,可辅助步行;41 分≤得分≤56 分表示患者平衡功能较佳,能够独立步行;得分≤40 分则提示有跌倒的风险。②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珠海市迈康科技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62210621)检测患者事件相关电位,N100、N200、P200、P300 潜伏期以及P300 波幅。

1.5 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采用SPSS18.0 处理数据,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MA及Berg评分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 及Berg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 及Berg 评分对比(,分)

注:与干预前对比,*P<0.05

2.2 N100、N200、P200、P300潜伏期以及P300波幅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100、N200、P200、P300 潜伏期以及P300 波幅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100、N200、P200、P300 潜伏期以及P300 波幅对比()

注:与干预前对比,*P<0.05

3 讨论

脑梗死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灶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行动障碍,表现肌群协调紊乱、肌肉痉挛等现象且平衡能力出现障碍、重心转移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在正常生活质量[5]。因此,临床应选择有效的康复方法,对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以及平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常规的运动训练治疗多强调分解动作练习而无实际的实践需求,加之训练内容较为单一、枯燥,易降低患者的锻炼依从性。虚拟现实技术采用计算机及传感技术对患者进行多种感官的刺激,并模拟出虚拟环境,以让患者获得更真实的体验,而且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诱导患者的神经运动通路皮质进行重组,经治疗后患者两侧运动皮质中的感觉运动皮质以及运动辅助皮质区域被激活,从而补偿并发挥失去的运动功能[6,7]。康复机器人可以使用减重状态帮助患者在步行状态下的髋、膝关节处于外骨骼式结构下的运动模式进行有效训练,通过刺激下肢关节肌肉肌腱的本体感受器,以达到促进患者恢复的功效[8]。通过本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后的FMA 及Breg 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提示了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认知功能。N100 潜伏期与人体选择性以及工作记忆密切相关,N200 潜伏期则能够反映人体大脑对选择过程中的辨别能力,P200 则能够阻断选择过程中无用信息进入意识,P300波幅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大脑功能状态[9,10]。本探究结果也显示,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N100、N200、P200、P300 潜伏期较短,P300 波幅较高,提示了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但本研究因时间、物理、财力等诸多原因,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因此本次研究数据的可信度,还需在未来开展更多相关性研究加以证实。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以及平衡功能,提高认知功能。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脑梗死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