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老年人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2021-07-15 07:14姜欣姜功文刘莹刘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8期
关键词:造影术胆囊炎胆总管

姜欣 姜功文 刘莹 刘丹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发热或黄疸等症状,严重损害其消化系统[1]。多数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其形成与炎症、胆道梗阻等因素有关,不仅会恶化感染症状,甚至导致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安全[2]。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可采取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式为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但开腹手术创伤比较大,治疗周期长,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发展,腹腔镜、内镜在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两种手术联合实施,可以避免患者经历两次手术以及两次麻醉,适用于急性发作期患者[3]。为此,本院对45 例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本文就其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 例老年人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参与本研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中,男29 例、女16 例;年龄60~81 岁,平均年龄(70.27±5.14)岁;急性发作时间1~6 d,平均发作时间(3.45±1.21)d。观察组中,男30 例、女15 例;年龄60~80 岁,平均年龄(70.36±5.27)岁;急性发作时间1~5 d,平均发作时间(3.93±1.16)d。两组性别、年龄、急性发作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确诊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②知晓本研究的相关内容,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存在左右肝管及肝总管结石的患者;②具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③危重症需要监护的患者;④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病变的患者;⑤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手术,具体操作: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于右上腹腹直肌正中位置作1 个长10~12 cm 切口,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对胆囊三角进行分离,随后再对胆囊管以及胆囊动脉进行结扎,切除全部胆囊;于胆总管上段作1 个开口,将胆道镜置入探查,使用取石篮将结石取出;操作完毕后放置腹腔引流管以及T 管。

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具体操作:患者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利用穿刺针建立压力为13~15 mm Hg(1 mm Hg=0.133 kPa)的二氧化碳气腹,于患者脐部作3 个长约1 cm 的操作孔,将腹腔镜置入操作孔对腹腔进行探查,将胆囊周围的粘连组织进行分离,使胆囊三角区充分暴露,随后切除整个胆囊。将内镜通过口腔插入十二指肠,将放射线造影剂注入胆管,使胆管、结石影充分暴露;将斑马导丝沿着造影管置入,并将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刀插入,根据患者结石的大小作1 个切口于乳头11 点钟或12 点钟的方向,将乳头括约肌切开,随后在C 型臂透视的引导下使用取石篮取出结石;术后放置鼻胆管进行引流。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正常时间、下床走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②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结石清除情况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显效:术后患者右上腹疼痛症状以及结石均完全消失;有效:术后患者右上腹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结石清除量≥50%;无效:术后患者右上腹疼痛症状未能得到明显的缓解,结石清除量<5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胆瘘、胆管损伤)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长、肠道恢复正常时间、下床走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手术耐受性也逐渐降低,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其术后恢复进程。

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长、肠道恢复正常时间、下床走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此进行分析,传统开腹手术包括胆囊切除、胆道取石以及T 管引流,这是标准的术式,但该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恢复慢,对于老年患者而言不易耐受[4]。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外科逐渐发展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科也发展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外科处理急性胆囊炎,内科处理胆总管结石。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属于两种不同的手术,但随着医学的进步,临床发现这两种手术联合应用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大大缩短了其手术时间,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创伤,患者痛苦轻,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手术耐受性明显提高,这对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5]。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所采用的内镜属于侧视镜,能够在其连接的电子屏幕上观察内镜视野,从而判断胆总管是否存在异常,同时可在X 线下透视造影剂的分布,观察到胆总管中出现显影的缺损,对于微小结石也有着很好的效果,这就大大提高了患者结石清除率[6]。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随着腹腔镜与内镜手术器械的发展以及手术医师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引起的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少,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7]。

综上所述,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中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治疗方式有利于提高结石的清除效果,加快患者身体恢复进程,术后并发症少。

猜你喜欢
造影术胆囊炎胆总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双重造影术在犬膀胱息肉诊治中的应用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效果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