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现象流探微

2021-07-16 08:14钱玥旨
音乐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变迁民族传统

人们对音乐有着不同的认知,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与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政治等生活背景有著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音乐因“人”的主体能动性而产生不同的音乐现象和音乐形态,而本文将探寻时间进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现象流及其背后的原因。

人们对音乐的认识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认知和感悟等,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并不断发生转变。中国传统音乐历经千年,在民间不断汲取养分,是人们生命活动、生命体验的直接展现。纵观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主要受到了地域风格、历时变迁和活态传承等方面的影响,笔者也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现象流及其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

一、民族性格

民族性在音乐中的体现尤为鲜明,人们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遭遇都在音乐中得到抒发,希冀获得某种心灵上的慰藉,可以说人们是将自身在音乐中得到反映,呈现了民族的心理素质。更具体说,是将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因素付之于具体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手法,构成音乐的民族性。例如民歌《无锡景》:这是一首典型的江南小调,乐曲旋律含蓄深刻,歌词修辞雅致,并配上吴侬软语的无锡方言,细腻、委婉地道出无锡各地的美景,更显精致和淡雅,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般”的画卷刻画得美轮美奂,从中也展现了江南人民的生活面貌。可以说,音乐的民族性在民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将具体的民族形式和手法在音乐中得以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和谐共生,汉族人自古以来受到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影响,尚公、重礼、贵和,而这也极大地影响着音乐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的喜好,例如中国人更喜欢古琴音乐所带给我们的“轻微淡远”,喜欢更加舒缓、含蓄的旋律,注重音乐深层次所带来的韵味与意境,而这些极大地反映出中国人骨子里敦厚、质朴的性格。此外,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各民族的血统、遗传、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地域环境的不同所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因此呈现出各民族纷繁万千的音乐特点。例如西南边陲的傣族,多山多水、亚热带风光的地理条件、对佛教的信仰、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等都造成了他们相对温和的民族性格,其表现在音乐上也具有柔和、平易的特点,旋律线以级进为主,音域较窄,调式色彩柔化,是傣族人民爱好和平、向往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而较之生活于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样态、宗教信仰等差异,则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形态。蒙古族是以游牧生活为主,旧时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一望无垠的草原人们逐草而居,其音乐形成了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起伏较大的旋律、较宽的音乐、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等,给人以奔放之感,生动地展现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民族性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地域风格、生活方式等,并在音乐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千百年来,中国的音乐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多种民族不同特征的音乐,而这些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音乐的显著特征。从音乐形式上看,不同于西方的多声思维,运用五声调式,音乐旋律朝着单线发展,并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民族唱法(这里指原生态民歌演唱方式),生动地展现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具有深层内涵的内容,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自身独特的音乐语言,从具体的音乐形态到文化传统、艺术思维等都展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和性格特征。

二、历时变迁

中国传统音乐历经千年,因其没有系统、严谨的记谱法且过去的人们无版权意识,一直以口传心授作为传承的主要模式,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诸多的变迁。通过历史的考察,能够完整地把握音乐的发展全貌,窥探其背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究其原因,“变”成了中国传统音乐得以发展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它们做着不停的改变,来迎合当下的审美旨趣。例如笔者曾经对宁波地方戏曲剧种甬剧的采访中发现,一部革新的剧目《典妻》救活了濒临困难的甬剧,这部剧目为了适应当下人们的欣赏习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作了大胆的创新,从单一的一种类型的曲调演唱到底,转变为不同类型的唱调交替运用,同时又结合了现代作曲技法,使曲调更具有现代化,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在唱腔上通过小调板腔化及多声部的运用、不同类唱调的交替、幕间合唱及帮腔的烘托等方式,并结合舞台布景的装饰打造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渲染气氛。可以说,甬剧的这剂“强心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爆满的上座率、媒体的大量曝光、海内外的巡回演出、女主角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等,这些都给予了甬剧诸多的荣誉与关注。尽管汲取了许多大剧种的养分,但是这种转变无疑是十分成功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自身所作的改变与整合,例如唱腔上的不断革新;另一方面是其为满足外部力量而所作的“妥协”,如新媒体的尝试等。

中国传统音乐要想得以延续与发展,“变”成了它们的唯一选择,“音乐变迁的各例是以历史过程和认识的变迁的关键时刻为先决条件”。社会发生着转变,这必然导致社会给予的产物也发生改变,没有绝对不变的文化,变迁才是永恒的现象,而我们应当正视这种变迁的必然性。通过“历时”的观察中国传统音乐发生的诸多变迁,这为我们对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音乐变迁作为普适性的现象,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必然性与普遍性,社会内部的发展导致某些新观念或新行为的产生,尽管带着或强迫或自愿的个人意愿,但显然这种变迁也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在未来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中仍将产生不同的变化。

三、活态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因其“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并且由于古人相对缺乏版权意识,使得每个人都能“添一点、减一点、改一点”,因此,“即兴”也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民间艺人的即兴演唱、演奏正是其技艺高超之所在。由此可见,体现“智慧结晶”的中国传统音乐,也因“即兴”的特征使音乐更显灵活。

以宁波地区的曲艺剧种——四明南词为例,其发源地与江南丝竹相近,因此表演方式也大相径庭,体现着织声复调的特征,同时,各个乐器之间的配合也具有即兴的特征。四明南词一般3-5人乐队编制,每人操一件乐器,如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等,并由1-2位艺人边弹边唱。艺人陈元祥曾与笔者交谈中说道:“四明南词的器乐音乐有时候并不完全依靠谱面上所标注的演奏,更多的需要大家的配合。演奏时,往往会轮流突出某件乐器,如琵琶用十六分音符快节奏跳出来时,箫等其他乐器就轻下来;如果琵琶等其他乐器轻下去了,箫就立马到高音区去,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性能,因此在南词艺人之间就有这‘琵琶跌双飞,凤箫似缕烟,二胡一条线,扬琴点打点的美称来赞颂四明南词的乐器演奏特征。”由此可见,四明南词器乐音乐的即兴性需要艺人之间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形成这种自发的、无准备却又配合默契的创造及表演。可以说,即兴是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做的表演,更强调在演奏过程中,通过声音来反映其自身的心理活动。

除此以外,因无记谱法记录的原因,“人”成了音乐传承的载体,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同,这就导致了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多样演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个性、对音乐有着不同理解的人们,甚至同一个人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的情况下,他们对音乐的个性、情调、细节处理等方面通常都不会完全一致,人们往往会因为心境的变化、环境的不同而导致“音随心动、音随景动”,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当然,尽管这种“创作”充分地展现了人们的艺术技巧、生活阅历、文化修养、世界观、音乐才能等,但也不会脱离基本的“度”,遵照一定的准则而对曲调进行稍加或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修改。这种方式的传承,是师者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口头或身体传递给徒弟,强调师者自己内心对音乐的理解,且徒弟自身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也可进行改变,也正因此,才呈现出如此纷繁的音乐样态。

中国的传统音乐特别强调“韵”,也即在音乐演绎时需展现韵味和意境,而这些更是无法通过具体谱面上的各种符号的记载就能够得到传承,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師者的口头讲授和徒弟的自身体会。“韵”自古以来就为艺术理论和具体演奏所服务,讲究和谐的音响、体现音乐的地方色彩、强调“腔势”和“韵律”等,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对“韵”有着不同的追求,例如二胡这件乐器在体现江南一带的作品时,往往会通过揉弦、滑音等演奏技巧来体现细腻柔婉、清雅秀丽的韵味;而展现西北风格的作品时,则会通过压揉、滑揉等演奏技巧来展现豪放、嘹亮、广阔的深刻意境,这些都是在纵向演变中通过更为灵活的传承模式,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得更为深刻。

结语

音乐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中国传统音乐受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宗教、哲学等影响,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性格、历时变迁和活态传承的音乐现象。音乐作为表现民族情感、特征的纽带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中,展现着中国历史悠远、浩繁丰厚的传统文化。然而,中国的音乐发展至今,仍然不断地在朝前发展,也会随着时代、社会环境的不同继续展现多样的变化,我们应该报以“敞开”的心态,去面对更为丰富、复杂的中国音乐之美。

本文系江苏省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时间意识特征研究”(2020SJA158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

[3][波兰]卓菲娅·丽萨著:《卓菲娅·丽萨音乐美学译著新编》,于润洋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钱玥旨 博士,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变迁民族传统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MINORITY REPORT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少年力斗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