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伯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对位技术研究(op.26)

2021-07-19 13:38吴晨
艺术品鉴 2021年18期
关键词:时值赋格谱例

吴晨

一、主题的特点

赋格主题基本是由连续的上行或下行的琶音所构成的,后半部分较多大跳,呈连绵起伏的山峦型,旋律线条的起伏也呈现出由宽到窄的变化。主题节奏基本都是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充满了美国本土风格,这是由于巴伯将美国爵士乐中的拉格泰姆节奏型与赋格主题相结合的缘故。拉格泰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切分”节奏,我们可以看到主题的前两个小节已经出现了四个小时值的切分,这种切分增强了主题的律动感,同时,这种切分节奏在整个主题的句法松紧上也做出了相应的划分。我们将整个主题划分为两个部分①和②(见谱例1)。①部分由弱起的♭e 音到第二个切分音♭e 音,基本由动机a 构成,形成一个时值四拍的山丘型。②部分我们分成两个动机b、c;c 分为c、c1,很明显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小节通过切分的连接,动机c 和c1 有明显的区分,而第三小节巴伯去除了切分而将动机c、c1 的音符进行缩减、重组,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除去②中的旋律装饰加花,我们发现其中隐藏旋律是“♭b、♭c、♭d、♭e、♭g、f、♭e、♭d、♭c、♭b”。也就是说主题①的中心音建立在♭e 音上,主题②的中心音建立在♭b 音上,既保留了传统的音乐中主属的功能 关系,又为之后在♭b 小调上的答题做出巧妙的连接。纵观整个主题,我们发现旋律的起伏由宽逐渐变窄,主题①偏旋律性,主题②则偏动力性。

二、主题的拆分与叠置

主题的拆分就是将完整的主题旋律拆分为若干个部分或是更细小的动机,然后,再将这些部分或动机以不同的声部叠置在一起。这与模仿的区别在于主题的各个部分变成了单独的个体,而主题中的不同的特性也被分离开来。40—41 小节是展开部中的一个片段,高声部很明显是主题②,中声部是主题①的时值扩大,低声部是以E 音为调性中心音的持续音。42—43 小节,高、中声部两个声部进行了置换,高声部为主题①的扩大倒影,低声部为主题①的逆行。在展开部中将赋格主题拆分重叠的手法,既缓解了反复呈示的主题、固定对题的单一性,主题大量的变奏又让音乐更具有新鲜感,与主题相互统一。从再现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巴伯将主题动机的拆分,101 小节开始他将拆分的主题动机进行变化紧接模仿,或是将这些动机进行综合、重叠。既体现出主题再现的原则,又比较新颖的以类似即兴的方式体现了主题的统一 。

谱例1:

三、模仿技术的应用

本作品中巴伯运用了大量的不同的模仿技术,主要运用于间插段,或是主题的紧接模仿中。相对于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的复调技而言,巴伯所使用的部分模仿技术具有现代音乐的特点,具体如下。

谱例2:

(1)展开部中的第23——26 小节(见谱例2),我们发现低音声部是由主题①下行半音模进所构成的,但是每次模进的高音点都保持不变。上方的两个声部来源于固定对题材料的倒影卡农,同时,我们会发现无法找两个倒影声部的对称轴,但是如果我们将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排列好,可以发现对称轴存在于♭B 音和B 音之间的“空间”当中,这与传统复调中以调式中的固定音级作为轴的倒影技巧相区别,显示出现代复调音乐的对位技术。

谱例3:

(2)再看第二间插段中的27——28 小节(见谱例3),材料依然来源于固定对题。我们把这个部分分成四个声部,低音声部的时值扩大了一倍,各声部与声部间形成模仿或倒影模仿,且具有多调式重叠的复调效果,我们可以把高声部看成♭a 调、中声部看成c 调、次中和低声部看成♭f 调。高声部和中声部形成倒影模仿,次中声部和低音声部形成扩大一倍时值的八度模仿。

(3)巴伯在该赋格中使用了大量的改变时值的扩大模仿技术,其中,有传统复调音乐中规整的时值变化、也有非规整的时值变化。在展开部中出现大量主题对题扩大一倍或两倍的模仿或倒影模仿,使节奏紧凑的主题变得更舒缓、更具有旋律感,节奏上的对比也更加突出。

展开部的65 小节开始分为三个声部。高声部是主题①的原型然后逐渐分裂构成的,调性为e 小调。中声部可以看作成B 调,是高声部主题节奏变形的模仿,将高声部的十六分音符改为三连音,形成不同节奏型的对位效果,相比于传统主题时值扩大或缩小的模仿技术,巴伯这里所做的时值变化显得不太规整,反而突出了美国爵士音乐中所强调的即兴性。再看低音声部为一个持续的和弦,很明显是以C 音为调性中心的。这样看这个模仿片段,除了节奏上的变奏模仿,这种多调式叠置的复调风格也都显示出现代复调音乐的手法。

(4)紧接模仿的使用,在本作品用也有大量的使用,大量出现于间插段,如上述的谱例2、谱例3。再现部(91 小节)的主题再现,巴伯使用了间隔一个四分音符的四声部的非严格紧接模仿,92 小节合并为在主题②上的两个声部的紧接模仿,最低音为属音持续。

谱例4:

(5)我们再看再现部的101——108 小节(见谱例4),看起来仿佛只是一系列的半音化的和弦连接,但是,仔细去看到和声连接的每个声部,我们会发现主题①隐藏在其中。多层次的模仿声部呈现出密集的紧接模仿,前四小节开始从主音♭e 开始,各声部以半音下行的形式,在十二半音的每个音上进行模仿。后四小节通过八度音程的叠加,加强了各个声部的旋律线条。总的来说这个紧接模仿片段由于旋律线条的起伏不大,动机比较单一、节奏也较为规整匀称,所以,既有主调音乐的和声连接色彩,又有复调复杂的对位织体。这种在十二个半音上做模仿,强调十二个半音的平等也与传统复调相区别,显示出十二音体系的音乐特点。下面我们用音级集合理论来简单的研究下这个具有十二音特点的模仿片段。

虽说这个模仿片段呈示出十二音的音乐特点,但却是有调性中心的,中心音依然是他的主音♭e。谱例4 中已经把片段中的横向纵向音级的基本型列出来了。横向的旋律声部可以看成是一个五音集合(01348),我们将十二个声部的隐藏旋律的集合类型都排列出来会发现基本型是(01348)、(0148)、(037),而集合(0148)、(037)都是(01348)的子集。再将五音集合基本型(01348)分解成两个三音集合,会得到两个相同的集合类型(037)。纵向的和声部分,由于有些和声叠置的声部比较多,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其中的抽象子集,将它们分解为三音集合类型,这是会发现其基本型差不多都是(037),或是包含了子集(037)。到这里就很清楚了,集合(037)是这个模仿片段重要的组成成分,它以具象子集或抽象子集存在于旋律声部与和声当中。

四、结语

巴伯这首奏鸣曲的赋格乐章可以说是非常辉煌、华丽的一个乐章。作曲家巴伯作为一个新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结合,可以说,他是牢牢地把握住创作中的理性这一方面。这种理性是严肃内省的,无论是对这首赋格乐章的结构、调性和节拍的安排上,还是主题的发展、对题的变化上都体现出传统赋格的形式。这种安排不仅仅是框架上的一种安排,当我们去聆听这首作品时,它与传统的音乐特质是完全不同的。在局部上巴伯将多重调性叠置、使用具有十二音特点的模仿段落以及节拍的频繁变化等技术都体现出20 世纪音乐的特点。巴伯热衷于有调性的音乐,但是在20 世纪这个现代作曲技法层出不穷的大花园里,他将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这也是巴伯在思考如何找到传统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平衡。巴伯以严肃音乐中的赋格这一形式来承载当今的音乐文化,可以说不仅作品本身是伟大的,作品上所承载的更深层次的音乐文化也是非同凡响的。

猜你喜欢
时值赋格谱例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论亨利·考威尔的新时值划分
栽橘(新韵)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中国打击乐鼓类乐器滚奏技术概述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