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募相配心肾双调针刺治疗心阳虚型胸痹临床观察

2021-07-19 09:15冷云杰杨傲雪李润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心阳胸痹阳虚

冷云杰,杨傲雪,李润桥,文 洪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推拿医院,山西 太原030006)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此病较为常见,症状轻者仅感胸前区憋闷发紧,重者影响心脏功能,甚则危及生命。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研究较为深入,治疗分为药物、介入及搭桥手术治疗[2]。在治疗初期,病人的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是长期不间断的药物治疗,医疗负担大,后期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例如硝酸酯类药物可能引起头痛、心率及血压波动等;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心动过缓或者激发及加重有哮喘病史患者的症状;他汀类药物可影响肝功能或者引起横纹肌溶解;手术治疗风险较大,费用高,结束治疗后,病情容易复发。因此需要我们探究出更加简单有效、费用低廉的疗法。并且西医治疗忽略了病人心身症状控制和整体调节,而这正是中医针灸治疗的优势。针灸治疗胸痹由来已久,《灵枢》即提到“偶刺以治心痹”[4]。文洪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病情相对稳定、症状稍轻的胸痹患者,针灸治疗效果明显。本研究选取文洪教授治疗胸痹经验,以俞募相配心肾双调思路取穴治疗与常规取穴治疗各35例做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旨在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和思路,突破传统针刺取穴研究的局限,推动腧穴配伍组方的临床研究,丰富针灸处方学,并节约患者的医疗成本,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山西省针灸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心阳虚型胸痹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1.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对胸痹的诊断,心阳虚证辨证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6]制定。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7]。

1.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1 纳入标准 符合胸痹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为心阳虚证的患者;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年龄35~75岁;病程在3个月及以上;近两个月内没有接受其他治疗而影响疗效观察的患者;愿意接受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1.3.2 排除标准 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过心脏手术;因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与心脏相关的疾病所致胸痛;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及惧针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不遵医嘱,未能按规定的频率、时间进行治疗者。

1.1.4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标准 参照《中医临床证候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进展》[8]制定,胸闷、胸痛、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心悸、气短、畏寒肢冷、乏力自汗按照病变程度(重、中、轻、无)分别赋分6、4、2、0分,舌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象(脉沉迟无力,或微细,或结代)按照病变程度分别赋分3、0分。

1.1.5 心绞痛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9]制定,按照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分别赋分6、4、2、0分。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穴: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肾俞、大钟。操作:病人侧卧,暴露胸背、腰部、脚踝部。心俞、厥阴俞向下斜刺0.5~0.8寸,巨阙向上斜刺0~1寸,膻中向上平刺0.3~0.5寸,肾俞直刺0.5~1寸,大钟直刺0.3~0.5寸。对照组:参照《针灸治疗学》[9]。取穴:内关、阴郄、郄门、膻中、心俞、至阳,操作以教材为准。操作均由同一人实施,刺入穴位后行针,至医患双方均得气后留针25 min,治疗均2 d 1次,每周3次,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2.1.1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5]。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n≥70%;有效:30%≤n〈70%;无效:n〈30%;加重:n〈0。

2.1.2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10]制定。显效:治疗后已无不适症状或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频次、疼痛程度、时间明显下降;无效:相比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加重:疼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每次发作时间较前加重。

2.2 疗效观察

2.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

2.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2.3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的心绞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频数集中于显效、有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

表4 心绞痛疗效比较

3 讨论

《金匮要略》指出胸痹的发生在于心气或心阳不足,寒则凝滞,邪阻于胸而发病[10]。肾中内藏元阴元阳,肾元阳不足,不能温心阳,由虚致实,由实更虚,这也是此型胸痹患者病情迁延反复,病程长久的根本所在。治疗心阳虚型胸痹时,应立足于整体,上下并举、前后并治,以行气通阳、心肾双调为原则。

前后相配心肾双调组方是文洪教授治疗心阳虚型胸痹的经验用方。其选穴、配穴依据如下:第一,近部取穴,前后俞募配穴。募,通幕,有汇聚之意,腹募穴与背俞穴前后相应,汇聚着脏腑之气,通过经络系统联系体表内外,相互沟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明。”俞为阳,募为阴,二者相配,可调理脏腑阴阳。心主生血行血,血脉通则痹痛除,心俞、巨阙为心的俞募穴,可宽胸定悸止痛。厥阴俞、膻中是心包的俞募穴,亦有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四穴位于胸背部,近部取穴,俞募相配,阴阳相顾,前后并调,加强心经、心包经与心脏的联系,改善心阳虚这一失衡状态。第二,心俞肾俞心肾同调,肾阳温煦心阳。从脏腑理论来说,心阳与肾阳密切相关。《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14]《景岳全书》中提到肾内元阳用以生化,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肾阳不能化生、温煦心阳,则心阳不足,无力行血,留而为痹。针刺肾俞、心俞,加强脏腑的联系,为肾阳温煦心阳、通痹止痛奠定了物质基础。从经脉循行来说,心经与肾经密切相关:①心经与肾相联系,《十四经发挥》中有:“心系有二……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11]②肾经与心相联系,肾经循行上可络心。针刺心俞、肾俞,加强经络的联系,给肾阳上温心阳、通痹止痛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治心阳虚衰之本。第三,上下配穴,阴中求阳。大钟为肾经络穴,《内经》有:“名曰大钟……并经上走于心包……其病气逆则烦闷。”肾经循行“从肺出络心”,络脉从大钟别出,上至心包。大钟一穴,使肾经与心、心包紧密相连。“善用针者,从阴引阳”,取足少阴经大钟穴治疗心阳虚有滋阴以调阳之义。远部取大钟穴,与其他穴位上下相配,阴中求阳,心肾同治,使心与心包通行阳气以温心脉。

胸痹多发于年迈体虚者,以本虚为主,临床治疗中当以“行气通阳、心肾双调”为原则。前后相配心肾双调针刺治疗心阳虚型胸痹,立足整体,俞募并调,关联心肾,上下并举,疗效确切,对患者的症状有明显改善。其创新之处在于突出整体观念,远部选穴,上下配穴,前后俞募配穴,对比传统零散的针刺穴位更加系统化;打破传统针刺仅治心的局限,强调心肾同治;穴位创新,首次利用大钟穴治疗胸痹。

胸痹轻症可仅感胸前区憋闷、短气,重则心痛彻背,危及生命,对于其中危急重症类型的患者应立即去心内科、急诊科诊治。研究发现针灸对于症状轻、病程短或者无器质性改变的胸痹患者效果更加明显。俞募相配心肾双调针刺治疗心阳虚型胸痹,疗效确切,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一种新思路,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心阳胸痹阳虚
标点符号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炙甘草汤加制水蛭治疗胸痹心痛作用机制、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
前桃后杏终归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