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核心素养在高中山水画鉴赏课中的建构路径研究

2021-07-19 13:16王鑫瑞耿庆雷
锦绣·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王鑫瑞 耿庆雷

摘要:近年来,美术教育开始转入核心素养时期,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育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过去美术内容的每一门类都自成体系,知识体系没有融合在一起,整体来看是分裂的。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育变革了教学观念,强调各种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以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现今高中山水画鉴赏教学注重学科本体知识的教学,教学手段单一化,缺失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着眼于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终身发展。如何更好地完成山水画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在“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的审美素养,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针对高中山水画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建构了基于学生真实的探索与感受创设情境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图像识读能力、加深文化理解产生共鸣这三种路径,有效保证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审美判断素养,为高中山水画鉴赏课教学提供了些许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山水鉴赏课;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

一、高中山水画鉴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核心素养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各界开始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山水画鉴赏教学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如何让高中生感悟中国山水画的本质特征, 理解文化美学内涵,传承民族精神文化,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发展,依然任道重远。

1.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经验脱离

高中山水鉴赏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交集较多,其中涉及文学、历史、文化背景等学科知识,在美术鉴赏课程占据重要地位。山水画鉴赏教学注重的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大自然,感受自然界无穷妙趣。相比之下,现阶段教育大环境下的美术鉴赏课缺乏明确的引导方向,课程内容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偏向书面性与理论化的固定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性、探索性和参与性。鉴赏教学脱离特定的情境,教授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在情感体验与主观感受方面参与度低,这一类的鉴赏学习呈现出形式化、抽象化、记忆表征的单一化等弊端,与美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单一

在美术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把山水画鉴赏知识生动、高效的教授给学生,探索不同以往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美术山水画鉴赏模块的课程,老师讲授时容易忽视学生在鉴赏方面的审美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程度存在差异,不能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实施教学策略。部分学校对于课程设计层次不够丰富,未理解开设山水画鉴赏课程的目标,讲解美术鉴赏内容只是浮于表面,抓不住山水画鉴赏的精髓,缺乏文化意蕴,导致教学开展难以深入。面对当今的“读图时代”,学校课程融合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程度不深,开发的课程与现阶段互联网趋势匹配度低,导致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滞后。

3.学生对山水画的鉴赏能力较弱

经接受美学的研究表明,美术鉴赏的心理过程是接受鉴赏主体运用感知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鉴赏客体进行情感内涵的领悟与思想意蕴的共鸣在山水画鉴赏过程亦是如此,需要学生先对作品外在形式进行感受,进而理解产生思想文化上的共鸣。但如今,高中生在对山水画作品进行欣赏时往往会受到阻力,首先他們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对作品鉴赏水平也会限制;再者,学生对山水画方面的知识匮乏,不能用准确的专业术语来表述作品;最后,学生对山水画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较少,理解作品较为困难,进而产生消极影响。种种原因相互交融,局限高中生理解山水画所表现的深刻意义和意境之美,不能独立的评价和判断作品,限制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美术核心素养背景下山水画鉴赏课教学的更新路径

1.基于学生真实的探索与感受创设情境式教学

艺术的来源基于真实的生活又是对生活的凝练升华。因此,在鉴赏过程中将艺术推回到生活中开始,从营造情境入手,使学生在多层面的环境中展开真正的感受、想象、理解与领悟,最终获得审美意境的体验。山水画鉴赏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于直觉性、灵感性的情感传达与共鸣。所以在美术核心素养下的鉴赏课要基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和原有的审美经验,把知识技能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在情境中学习鉴赏内容,在情境中洞察问题、解决问题。基于学生真实的探索与感受,创设情境式教学的山水画鉴赏课堂,是一种超文本形式的教学,使课堂不只是文本式课程,更是体验式课程。通过情境中的学习拓展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加强生活与学习的联系,培养联觉能力。

譬如,北宋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从营造意境入手,描绘树木舒展、溪涧解冻、春风和煦的早春景象,使春意蕴藏在岩壑林泉之中,体现出郭熙深厚的艺术修养。鉴赏时应基于学生的真实感受和探索,创设特定的情境开展鉴赏学习。即在山水画鉴赏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回想初春出游时观察到的山间天气的变化,与画中的景象有什么异同之处,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此时,以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为鉴赏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在画中游走的感觉,体验审美主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自然山水在思想与情感上的抒发。把生活情境与知识技能相结合在一起,才会具有生命力,让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图像识读能力

现代媒体技术发达的时代,信息、图像、文化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每天不断的接受新鲜事物,慢慢地缺失了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学习。高中山水画鉴赏课教学既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符合学科素养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堂,改变传统化、单一化的教学方法策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新技术为山水画鉴赏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于视觉,其次是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视觉性恰好是美术鉴赏的特点,鉴赏通过接受外界的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基于鉴赏者认知能力思考理解信息,培养视觉素养能力。 “图像识读”能力居于美术五大核心素养的首位。核心素养下的鉴赏山水课注重提高学生对图像信息的灵敏性,感受图像的形式特征,解读图像的内涵与意义,获取感性知识,促进审美素养与联觉能力的发展。现代技术手段的加入使得鉴赏教学有了技术保障,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协同性等特点,激发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潜在功能,全方位地积极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加深对美术本体语言的研究。

在山水画鉴赏教学中,抓住美术视觉性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等媒体的呈现力和重现力,向学生展示高清、动态的彩色图像,使学生清醒明了的观察山水画中不同地区的山水运用不同质感的线条与皴法来表现,更详细的识别与解读图像,分析不同时期山水画的风格特征及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鉴赏,感受山水画中笔法、墨色、空间等图像形式特征。加强图像识读素养并发挥其作用与价值,有助于学生在视觉文化的时代下解读信息,更好地学习、生活与工作。

3.加深文化理解产生共鸣

美术五大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审美对象,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审美对象是整合的,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角度可以将很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可以通过认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征,感知理解作品的内在涵义。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特定时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艺术创作时受一定的哲学意识、宗教意识、道德规范等思想影响。中国山水画艺术正是滋生于一定的文化情境中,绘画理论深受道家影响,强调“平淡”、“物化”、“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将道家思想以自然山水来体现,力求达到精神与天地自然融合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和审美情趣。古人借助道家出世的思想,忘情于自然山水,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泛化的山水审美逐渐的形成了山水艺术。特殊的社会文化情境使山水成为一种艺术,没有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情境,就无法孕育出山水艺术。

山水画鉴赏教学,如果只是就画论画,忽略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性和文化理解能力,不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核,审美则会流于表象。高中生在鉴赏山水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化理解这条主线,让学生在一定文化情境中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培养审美判断的持久性,推动学科核心素养价值诉求的落实。即山水画鉴赏需要注重审美经验中“会于心”阶段的引导和培育,在鉴赏时,对鉴赏对象有一定文化理解的感知与领悟,进而与之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易于对鉴赏对象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美术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山水画鉴赏课建构路径的效果

1.保证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审美教育在山水画鉴赏课中的教学并不是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而是按照一定的美育价值标准,依据鉴赏者的审美心理机制,选取最佳鉴赏媒介和对象,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体验。美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而是提倡学生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时能够主动建构知识观,运用智慧去综合性的发现问题,用艺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自主性探究学习。

分析高中生的审美心理机制及其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主观世界和内心体验,使之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杜卫对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的特征研究中指出:青少年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情绪化”和“自我意识的确立”这两点。处于青春初期的高中生随着审美对象的扩大,知识的不断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审美鉴赏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能够对艺术作品做出独立的评价与判断,在审美观念上逐渐出现自觉意识发展趋势。

情景式教学的课程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课堂情景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持续的生成与转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发现问题,从中探索发掘新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活化知识,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打下良好基础。鉴赏过程中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审美心理机制及其特点,体现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利于调动其审美经验,主动地探究作品,主动地学会认知,主动地选择与吸纳,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完善自我的样本。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意味着将积累信息的学习观念转向主动参与,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利于审美教育的延展。

2.现代信息技术利于教学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融入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高中生快速、准确的获取知识与信息,教学结合信息技术的形式将以往单一课堂讲授转向多渠道获取知识,利于教学多样化发展,对山水画鉴赏课程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鉴赏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推动美术学科教学发展与时俱进步。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活力的关系,符合高中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探索,将以往山水画鉴赏学习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通过媒体的延伸作用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让学习环境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立体真实。现代技术运用到课堂中,通过“沉浸式”的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鉴赏对象,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把教育模式变单线单向为多线互向,学生不只是依靠老师讲解传授知识,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掌握知识,教育手段变得更加先进,采用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更具有直观性的技术方法,全方位的刺激感觉器官,更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习动机,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种视听结合的信息呈现方式利于开放性的学习。

3.传承文化,提高审美判断素养

杜卫认为“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审美素质涵养,主要由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三要素组成。”其中审美知识是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产生审美活动所必需的要素,為审美主体提高审美素养奠定基础。核心素养下的山水画鉴赏课的教学不再是以欣赏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而是重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判断素养,在培养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美学探索,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和培育,加深文化理解,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审美知识,丰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山水画传承千年至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包藏了古人与自然对话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与哲学理念,是一种纯粹的本土艺术。鉴赏山水画挖掘其内在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能够更直观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审美情感及审美态度上出现发展趋势,鉴赏山水画保证文化理解的有效深入,有助于学生调整审美注意方式,进入审美状态,启发其艺术灵感,提高人文气息,收获更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审美文化情感价值观。不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就很难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与感受艺术的魅力,更谈不上培养审美素养了。增强审美知识涵养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理解山水画所传达的独特意蕴,促进审美素质“内化”,审美潜能得到开发,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世界。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关于美术鉴赏教学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6.05.

[2]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03.

[3]王小舒,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

[4]应芷为.问题与情景: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5.

[5]肖卫冰 吴景松.试论建构主义课程观[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

[6]温虹.高中生审美心理特征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6.09.

[7]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 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王美琪.郭熙《林泉高致》中的绘画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2019.05.

本论文为“色彩语言中的中国青绿山水画样式与风格”(项目号:16CWYJ2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关注核心素养 让音乐学习有效生成
电影《撞车》里的跨文化因素解读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