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的音乐“四不像”

2021-07-19 02:50徐子尧
音乐爱好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爵士音乐室内乐爵士乐

爵士乐从大洋彼岸的美洲传入中国已近百年。在从舞会的伴奏乐到成为独立音乐门类的漫长过程中,爵士乐被大众打上了各式标签,这些似乎并未与爵士音乐本身相符。如何让大众走近爵士乐,如何让观众了解爵士乐,如何塑造爵士乐的新形象,如何让爵士乐融入生活日常,成了当代中国年轻爵士音乐家不断思索的问题。

对此,“关于”爵士室内乐团的发起人张雄关给出了他的答案:音乐无边界——不断探索爵士乐的音乐可能性,勇于革新爵士乐的演出形式,以此吸引、培育本土爵士乐爱好者。

当爵士乐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诗歌、说唱等其他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或许观众能真切地感受到爵士乐的多样可能性,重新认识并爱上爵士乐。抛开结果不谈,勇于尝试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先锋精神。

○ _ 徐子尧● _ 张雄关

Part 1:个人与爵士乐

在音乐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在学习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演奏,一辈子都在创作。

——张雄关

○ 你曾经分别在上海音乐学院和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那么你觉得中国和美国的爵士乐环境有什么不同呢?

● 其实现在中国和美国的爵士乐环境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尤其是上海的爵士乐环境。约在一百年前,一些外籍音乐家来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或长期居住,爵士乐在上海落地生根。JZ Club这样的场地,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去了解、欣赏爵士乐。

从爵士音乐教育来说,在我读书时,中国爵士乐的教育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当时的课程设置、生源等和国外比还有一定差距的。但现在,非常多的中国年轻爵士音乐家们出国进修,并将习得的知识与经验反哺给我们原有的音乐环境,这让中国爵士乐的土壤越来越丰沃。

目前我所有的演出和专辑计划都是选择中国本地的年轻音乐家进行合作。只要我们足够用心,就一定能有所成就,让大家看到中国爵士乐的风采。

○ 你现在也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从一名学习者、演奏者到教育者,在这种身份的转换中,你对爵士乐的感受与理解是否有所变化呢?

● 对我个人来说,这种身份的切换并不明显,从学生到老师并不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无论是刚刚开始接触音乐的初学者,还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师,在音乐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演奏,一辈子都在创作。在教学中,我并不是一个纯粹讲授的身份,更多的时间是在和同学一起学习爵士乐。有一些很有天赋又非常用功的同学的演奏和想法也会在音乐上刺激到我,给我带来灵感。

当然,身份的转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对爵士乐的感受和理解。作为学习者和演奏者,我只要自己能够演奏即可;但作为教师,我必须对音乐有更透彻的理解,必须不断思考,才能不断向学生阐释。所以,教学是一个用新的视角再去学习音乐的过程,促使我去进一步思考艺术风格,探索爵士乐。

○ 你不仅拥有多支风格不同的乐队,还参与了许多不同的音乐项目。你为何热衷于与不同风格和类型的音乐家合作呢?

● 當一个爵士音乐家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可能他的演奏班底就不再会改变,所有的音乐会或者专辑都由同一支乐队来演奏。但到目前为止,我仍处于一个进行各种尝试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找到一个最能够代表我音乐的声音。

最开始的时候,诸如“你的音乐像某位音乐家的风格”这样的评价,会让我感到开心,认为大家能够听出我创作时的心思。但现在我越来越希望我的音乐是一个“四不像”的东西。那是没有人听过的声音,是真正的原创,也是独属于自己的风格。

十个音乐家的风格和技巧融汇起来,也许就会创作出“四不像”的作品,但这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当我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尝试了一遍,或许最后会发现我到底要演奏什么,然后固定下来;但也许我的乐队就永远都是分散而多样的。这个寻找和发现的过程本身便特别快乐,和不同音乐家交流与合作也是一种相互渗透的过程,可能会带来新的创作灵感,这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Part 2:爵士乐与爵士室内乐

音乐虽有门类,但绝没有界限,爵士乐要试着同其他音乐形式“玩”在一起,在融合尝试中探索新的风格。

——张雄关

○ 作为爵士乐的分支,爵士室内乐演奏与一般爵士乐演奏相比有什么区别和特点呢?

● 爵士乐的演奏可以按照乐团的人数规模分成大编制乐队和小编制乐队。大乐队演出曲目中的大部分段落是照谱演奏,同交响乐一样有乐队齐奏的部分,但必定会留下空间让每件乐器即兴独奏。而小编制的乐队,比如说两三个人的乐队,可能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即兴演奏。爵士室内乐的演奏在形式上会效仿爵士大乐队或者古典音乐乐队,即兴的比例会被大量压缩,大概一半的内容是即兴,而另外一半的内容则是演奏编排好的乐曲段落。

○ 即兴是爵士乐的灵魂,而室内乐团具有严谨的音乐特质,两者进行跨界合作会产生怎样的艺术碰撞?

● 在我们的爵士室内乐演出中,室内乐团是按照既有的曲谱进行演奏,即兴的部分则会由爵士乐手负责,两者不相冲突而且相互融合。

即兴是爵士乐的特点与优势,但也会给爵士乐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大量的即兴让爵士乐队并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和排练,就可以达到演出的标准。古典音乐团体则会对每一个段落进行精修与反复演排,这种细致的打磨对于任何一种音乐都是特别重要的。我发起的爵士室内乐团爵士乐手效仿古典音乐一些传统的倡导,就是希望无论从音乐本身还是舞台的呈现都更加严谨,也希望形成爵士乐的一个固定表演形式。当然,如果古典音乐出身的音乐家愿意尝试即兴演奏的话,我们也会非常支持与赞同。

○ 就演出空间而言,一些室内乐团尝试走出音乐厅,以贴近观众,而爵士室内乐则是将以往的爵士演出场所转移到了音乐厅。你能否谈谈不同空间对爵士乐演出的影响?

● 一些爵士乐演出的传统场所,有时甚至没有设置舞台,乐手与观众在同一平面之上,两者之间的距离感就会被消解。而音乐厅则必然会有一个突出的台面,与观众的距离相对也会远得多,但同时观众受到的干扰也比较少,会更纯粹地去欣赏音乐。此外,大家在音乐厅这种场合可能比较习惯欣赏古典音乐,而当演出内容变成爵士乐与室内乐的融合曲时,观众既能欣赏到爵士乐的魅力,又能同自己原有的观演经历联系起来,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又不会有所脱节。

○ “所有的乐器都能演奏爵士乐”,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 我想,或许所有的乐器都能和爵士乐产生奇妙的艺术效应。此前,我曾将竖琴、马林巴引入爵士乐现场演奏中,目前我们“关于”爵士室内乐团则是将弦乐与爵士乐结合。我们成立乐队的初衷是将爵士乐和不同乐器编制、不同音乐风格进行融合。这次是弦乐,也许下一次就是民乐,也许再下次是电子音乐,这些都有可能。音乐虽有门类,但绝没有界限,爵士乐要试着同其他音乐艺术“玩”在一起,在融合尝试中探索新的风格。

Part 3:音乐与观众

音乐总需要知音,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迎合与讨好观众。但音乐家需要和观众分享音乐的趣味,也就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

——张雄关

○ 包括爵士室内乐在内,你尝试了很多具有实验性质的音乐,那你怎么衡量音乐的实验性、艺术性与观众接受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性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在选择观众而非被观众选择吗?

●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生时代的想法比较简单,那时我倔强地认为自己的音乐不会改变,观众要来适应我的音乐。等走出学校到各种场合进行演出,真正和观众走得很近之后,我意识到,若是音乐只为自己弹奏,那是没有意义的。音乐总需要知音,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迎合与讨好观众,但音乐家需要和观众分享音乐的趣味,也就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

我的第二张专辑叫《挣扎》(Struggles),就是表达在音乐的艺术性与大众的接受度之间挣扎的状态。在最新的专辑《危险地带》(Dangerous Territory)中,我算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可以让观众比较快速地接受我的音乐,同时这些音乐又符合我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标准。那么其实可以说,我的音乐是在选择观众,也会被观众选择。

○ 爵士乐在中国尚属于小众的音乐风格,你可以简单谈谈这个现状吗?

● 对于大家而言,“小众”这个词可能意味着没有市场,或是没有未来。但我觉得“小众”是一个特别宝贵的财富,甚至可以说,小众是爵士乐的一个优势,意味着爵士音乐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或许爵士乐之所以小众,是因為大家对爵士乐有着一些刻板印象,认为爵士乐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一种音乐。但在爵士乐最为红火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其实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所以,爵士乐从诞生时就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音乐类型,而是十分贴近观众、非常生活化的音乐。

爵士乐需要被更广泛地知晓,我们希望以不同的方式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去接触爵士乐。爵士室内乐或许能够提供给大众一个契机,让大家知道爵士乐并不仅仅是大家所本来认为的样子,它既可以和古典音乐融合,也可以在音乐厅奏响。

○ 一些听众认为爵士乐疏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想法是因为爵士乐具有一定的欣赏门槛吗?

● “门槛”这个东西可能存在,但它不应成为聆听、喜爱爵士乐的一个阻碍。就像之前说的,这种音乐在诞生时就没有规定聆听者需要掌握任何专业技巧,观众只需要去享受音乐,并不一定要去听懂音乐。

当然,这牵扯到很多问题,不是独属于观众的困扰。比如说,虽然爵士乐和观众距离很近,但是音乐家依然需要同观众有更多的互动——不是在舞台上的互动,而是倾听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我在演出间歇时常常会暗自观察台下的观众,并在演出结束之后和一些观众聊上几句。观众最为直观的感受,恰恰抛却了乐理与技巧的束缚,彰显了音乐本来的力量。

○ 即使我们不懂乐理,亦不知晓艺术家们是否在即兴演奏,也很容易被爵士乐所打动。爵士乐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的情感力量呢?

● 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是极为重要的原因。另外,我从自己的舞台经验中发现,乐曲中真正打动观众的是音乐所生发的画面感。而爵士乐恰恰善于传达信息、营造氛围,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当然,现场演出的感染力也非常重要,爵士乐手的舞台表现力加上精心设计的灯光,可以将情感渲染力不断增强,观众脑海中的画面感会更加清晰,也就更容易打动观众。

○ 你刚才也提到了“刻板印象”这个词,而“音乐无界限”恰恰是您发起“关于”爵士室内乐团的灵感,那么你是否可以谈谈当下爵士乐在观众眼中的刻板印象和亟待突破的界限?

● 现在最为重要的,是为大众打造一个比较贴切的中国爵士乐形象。“关于”爵士室内乐团希望能够推动爵士乐的“院团化”,在如音乐厅、剧院这样的演出场所,由固定的班底进行跨越风格、挑战界限的一系列成体系的演出,给大众带来持续性的不同角度的刺激,这样便能逐渐消除对爵士乐现有听赏方式的刻板印象。

猜你喜欢
爵士音乐室内乐爵士乐
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音响上的新探索
手风琴曲《致克劳德的探戈》的作品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浅谈中国流行歌曲的爵士风格表现
探究爵士音乐的风格特征
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小号的演奏和室内乐发展
20世纪爵士音乐与中国通俗音乐的融汇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浅谈爵士乐的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