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综述*

2021-07-21 08:12刘忠义
读与写 2021年23期
关键词:小学化幼儿园研究

刘忠义 王 玲

(1.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2.湖南省常德市第一幼儿园 湖南 常德 415000)

近些年,幼儿教育“小学化”已成了一个热点话题,目前学术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整理,有助于了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发展历史、现状与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

1.文献数据分析

笔者以“幼儿教育小学化”为题和关键词在网络数据库中检索有关文献,具体文献统计情况如下。

1.1 研究总体趋势。

图1 幼儿教育“小学化”文献数据统计

图2 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发表年度趋势

从图1和图2相关数据可看出,我国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相对较多,但近年来研究成果发表的年度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10年后,学术界对国内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总文献的92%,这说明近年来国家颁布的各类政策性文件对研究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1.2 研究主题分布。

图4 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主题分布

从上图研究主题分布情况及相关文献资料显示,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逐步深入,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更宽泛,由以往单一的幼儿园逐步辐射到小学、政府机构等;关注的点更加全面,如教师的专业水平、管理制度、父母的教育观念、农村园所发展不均衡、民办幼儿园保教观念等;研究的内容更深入,涉及到其内涵、表现、危害、原因及策略。

2.研究结果分析

2.1 “小学化”概念的由来及其发展轨迹。张雪门指出:蒙养院保姆按照之前书房式的背诵记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教一样,学生学一样。该阶段,有关机构开展的优质教育和现如今的小学教育非常相似。建国后,有学者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1]

一是坚定反对阶段。这一阶段重在教育内容上反对超前教育,但没有明确提出“小学化”的概念;二是大力提倡阶段。这一阶段提出在幼儿园为识字打下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且应适当提高算术要求,此举助澜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发展。三是调整重禁阶段。1979年印发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提出要努力提高保教质。此后,相继出台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去“小学化”。但随着学前教育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不断凸显。四是深化严禁阶段。随着《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通知》两个专项治理文件和《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内容、方式、环境、入学考试、监督和惩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2.2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与表现。传统研究没有明确界定幼儿教育的概念,从字面上讲就是老师将幼儿作为小学生对待,课程更具小学特色。[2]活动内容超出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范围;使用小学的管理制度;课程设置负载过重。[3]也有学者提出,老师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预设性教学中,也易让孩子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无意识的教育行为也具有“小学化”的特点。[4]

2.3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危害主要从影响幼儿健康成长和影响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有研究表明长时间坐着学习、写字,幼儿不仅会因为注意力短暂而难以坚持,更会因为坚持不了而身体姿势不正确造成骨骼畸形扭曲、眼睛受害等问题。[5]而且高强度、高标准的知识学习,使儿童易产生厌学情绪,不利幼儿健康发展[6]。此外,幼儿教育“小学化”和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存在较大的偏差,造成孩子教育不良竞争、影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而让社会大众在幼儿教育方面的认识产生错误的认识。[7]

2.4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对“小学化倾向”的成因分析主要聚焦在政府管理不利、资源缺乏、市场恶性竞争、幼小衔接机制缺失、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家长教育观念存在误差等方面。有研究表明,政府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和纠正举措、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等影响幼儿教育去“小学化”。[8]家长重知识技能学习的观念及根深蒂固的考试文化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合理空间。[9]蔡迎旗在2018年接受教师教育论坛访谈时也谈到:幼儿教育“小学化”与园长的办园理念、教师素养、家长对幼儿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等有很大的关系。幼儿教育“小学化”根植于现实的社会文化中,“长幼有序”、“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促成幼儿教育“小学化”。[10]

3.问题与展望

3.1 问题梳理。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我们深切感受到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研究已取得很大成效,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反映在:

(1)研究视角单一。对研究材料的分析大都是建立在研究者个人的单一视角上,对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种教育理念?对应的教学策略是不是有效等缺乏深入的思考,从而影响了研究策略的可行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缺乏对各级各类幼儿园“小学化”现状的整体性比较研究、各级各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社会因素分析和幼儿教育“小学化”治理政策体系的实践研究。

(2)缺乏实践指导研究。已有研究多从现象出发强调要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建议层面,对这类问题的对策性思考流于一般化,缺乏对具体策略的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

(3)概念内涵摇摆。在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研究上,因缺少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存在合理性空间的理性辩证分析和对科学幼小衔接的研究,现今掀起一拨“禁教”言论。[16]而被退出幼儿园的“小学化”课程,在各大课外培训机构大行其道,孩子在各幼小衔接班之间赶场,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

3.2 研究展望。

(1)建立多层次研究体。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出现的原因相对较多,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小学化程度也有差异,所以后续的研究可尝试突破单一办园主体和研究主体的局限,建立由市城区、县城、乡镇公民办园构成,有小学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参与的研究共同体,在一个较大地域范围内用比较的方法探求整体去“小学化”的策略。

(2)突破已有研究范畴。幼儿教育“小学化”属于教育行为的范畴,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为此我们除了关注治理策略的研究外,还需从多学科理论入手,突破教育范畴,吸纳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关注幼儿教育“小学化”发生的社会情境和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

猜你喜欢
小学化幼儿园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爱“上”幼儿园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