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2021-07-23 04:03凌慧
教育界·下旬 2021年5期

凌慧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被纳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数学创新能力和数学审美等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数学包含较多的基础知识,例如基础算术、几何图形和概率问题等等。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师偏重于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着手,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一、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未来发展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问题解决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等等。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平、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学创新能力、数学审美能力以及空间与几何意识等等[1]。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认识与理解核心素养,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征,有效地将核心素养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发挥核心素养对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

首先,将培养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进步。其次,小学是学生数学能力形成的基础阶段,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能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精准掌握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并积极探索知识。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对客观具体存在的事物的学习效率,比对抽象事物的学习效率更高。数学模型具有直观具体的特征,符合小学生动手学习的观念,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数学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动手设计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数学动手能力[2]。

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用直尺裁剪出三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三角形一模一样,另外一个三角形不一样,但是有一条边和前两个三角形的边一样长。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模型认识三角形,拿出三角形,共同探讨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模型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把两个相同三角形的相等边拼接在一起,其他两条对边平行,就组成了平行四边形;而把两个不相同三角形的相等边拼接在一起,组成的四边形不能达到其他两条对边平行的效果,所以不能组成平行四边形。最后,通过模型认识梯形。以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为底边,在三角形中画一条与底边平行的线,并沿着这条线对折,得到的四边形就是梯形。

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模型并变换模型的方式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转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的理解。三角形是有三条边、三个内角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能得到两个一样的三角形;而三角形沿着与底边平行的线对折,能得到梯形。利用这样的数学模型进行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数学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生活案例,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利用所学知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且具有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知识应用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重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根据已有知识和教师的提示,动脑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新的知识[3]。

例如在“分数”一课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天,老师在家里正想吃一个西瓜,突然来了三位朋友,这三位朋友也想吃西瓜,而且他们很小心眼儿,如果他们吃的西瓜比我吃的西瓜少的话,他们就会生气。所以,怎样让4个人吃到相同分量的西瓜呢?”经过思索之后,有的学生说一人一口,直到把西瓜吃完。教师提示道:“回想一下,你家吃西瓜的时候,是一人一口还是一人一份?”于是有学生回答道:“把西瓜切成四份。”教师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表扬,利用大屏幕展示每个人都拿着1/4份西瓜的图片,每个人的下方对应1/4,这4个1/4份西瓜加起来,就等于右边用虚线画的一个完整的西瓜。教师利用生活化的案例,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分数的由来,激发了学生对分数学习的热情。

实践证明,引入生活化案例后,实验班学生的课后习题正确率明显高于普通班,尤其是在应用题方面拉开了差距。可见,生活化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内容基本上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展开生活化教学,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数学审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小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丰富学生的数学精神世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有效地将美育渗透进课堂教学当中。

例如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教学中,教师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关于物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美丽动态图。在平移方面,玻璃观光电梯的升降、高铁的穿梭运行、一颗露珠落下的瞬间过程等等都是美丽的平移过程;而旋转的风车、旋转的水车、旋转的钟摆等等,具有一种美感,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在轴对称方面,天安门广场具有左右对称的特征,故宫等建筑物也左右对称,大自然中很多生物的身体构造都是左右对称的,比如大到大象、狮子、长颈鹿等动物,小到蜜蜂、蝴蝶、蚂蚁等昆虫,对称是大自然的一种美,也是人类所公认的一种美。

实践表明,借助美丽的动态图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致更高,在课堂中更专注。在课后习题中,实验班的课后作业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美育的渗透,通过美育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养成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在学习完基本的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调动,数学思维得到开阔,有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4]。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之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有一个底部直径为5厘米的杯子,我想裁剪一个桌垫为这个杯子垫上,那么我裁剪的这个桌面垫面积至少得是多少?”有学生说这得看桌子有多大;有学生按照惯性思维,认为垫杯子的桌面垫是正方形的。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终于从“至少”两个字推断出桌面垫是圆的,因为杯子底部也是圆的,所以只有圆形的桌面垫才最不会被浪费。最终,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到了桌面垫的面积。

又如在关于圆形的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要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为8米的圆,应该怎样画才能保证这是一个圆呢?”很显然,学生学习用的小圆规画不出直径为8米的圆。根据圆的特性,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可以固定一个点,将一根四米长的线绑在这个点上,然后将这根线绷直并围绕这个点画圆。

教师通过课堂的有效提问,让学生在复杂的题目信息中整合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数学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理解;借助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结合生活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生活-数学-生活”观念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列举具有美感的图片,促进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促进学生對问题的深度思考,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陈正兴.渗透对应思想,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由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几则例题解读引发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0(01):47-48.

刘绪毅,冉茂权.关于“你发现了什么”的认识与思考——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习题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9(07):11-12.

陈洁.从“形式模仿”走向“意义理解”——“小数的意义”教材比较研究引发的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20(07):56-59.

白雪峰,郭文征.关注探究拓展过程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以一道中考几何模拟试题的解答与拓展过程为例[J].数学通报,2020,59(0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