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探索实践

2021-07-27 01:52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油气田组件信息系统

王 淼

(中国石化信息和数字化管理部,北京 100083)

1 背景

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席卷全球,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数字经济浪潮下,制造业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效率优势,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趋势影响下,我国做出了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石油石化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正在加快推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成为数字化转型主阵地,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适应、互联协作、高效运行等能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综观世界各国数字化转型案例,能够达到预期的成功案例占比并不高,因此需要稳步推进,从业务、技术、组织三个方面有策略、有步骤地开展数字化转型。其中,“数据+平台+应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石油石化行业央企数字化技术转型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单体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革,逐步向构建平台生态、强化数据驱动的方向发展。

2 “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内涵

数据建设:根据企业数据现状及数据治理总体要求,建立满足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的数据湖,对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类型的数据开展盘点、清洗、入湖等工作,建立数据集成中心、管控中心、服务中心等数据服务域功能,为应用提供传统、云化、大数据等多种服务能力。

平台建设:按照企业上云上平台要求,依托企业统一云平台服务能力,遵循平台标准规范,按需分配平台IaaS层公共资源及使用权限,复用云平台PaaS层已有成熟技术、业务组件及工具,利用云平台持续开发、测试、部署及运营管控能力,支撑应用功能开发,实现应用建设全生命周期在线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持续向平台沉淀新的应用、组件及工具,推进平台服务共享与复用,提高应用功能建设质量和效率,促进应用建设由传统模式向“数据+平台+应用”模式转变;采用微服务架构部署,实现应用与数据解耦,打造云平台灵活部署、快速迭代、弹性扩容等能力。

应用建设:遵循企业数据治理、云平台规范要求,结合用户需求,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北斗等新技术,基于云平台在SaaS层建设各业务域应用集群,经第三方专业团队测试通过后,在应用商店部署、发布。随着应用发布数量不断增多,不断提升应用共享共用能力,针对新需求,采用低代码甚至零代码开发、拼装已有应用、组件服务,做到快速响应,打造百花齐放的业务应用建设新生态。

3 传统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与“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对比分析

两种模式的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与“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对比图

传统信息系统建设模式:“烟囱”式开发。甲方提出业务需求,委托乙方开展信息系统建设,独立收集所需数据,单独购买服务器、数据库等软硬件配置,建成后需与其他应用系统开展集成。需求孤立、数据孤立、系统孤岛、系统间集成成本高,用户体验差,数据、应用不可共享,建设过程质量不可控。

“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平台化开发。甲方提出业务需求,优先复用平台已有应用、组件,在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利用平台自有服务器、数据库等资源,遵循平台标准规范,基于平台统一的数据服务,开展应用建设。需求迅速响应、集成成本低,数据、应用共享,建设过程质量可控。

与传统信息系统建设模式相比,“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在信息化项目功能设计、开发、实施、上线、测试、集成、投资估算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转变,具体见表1。

表1 传统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与“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各阶段对比情况表

4 “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探索实践

近年来,中国石化开展智能油气田建设,旨在以ICT最新技术为手段,围绕核心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全面感知、集成协同、预警预测、分析优化四项能力,助力高效勘探、效益开发,实现油田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

智能油气田严格遵从“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开展建设,在总体规划设计指导下,完成了中原普光、西北三厂两个智能油气田示范区建设,主要开展如下工作。

数据方面,探索验证了数据湖技术路线。实现了试点单位全量数据资产盘点、清洗、汇聚入湖,建设了数据集成中心、管控中心、服务中心等数据服务域功能,实现了数据统一管控,形成了传统、云化、大数据等多种数据服务能力,全面支撑油藏、单井、管网、设备智能化应用,降低了数据准备工作量及调用时间,提升了数据质量及工作效率。

平台方面,依托企业云平台已有的工具、组件、岗位门户、持续交付、服务管控等能力,实现了智能油气田七大智能化业务应用建设上云上平台,在平台上持续开展“开发、交付、部署”等流水线作业,沉淀了油井措施效果跟踪、气藏产能预测、工况预警推送等一批标准统一、可复用的智能油气田业务组件,为智能油气田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用方面,油田企业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充分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于智能油气田云平台,调用云平台提供的组件服务及数据服务,建设了开发预警预测、作业违章智能识别等油气勘探开发应用集群,有效提升了油田企业油气开发、生产、安全环保、综合研究等业务智能化水平。

5 应用成效

第一,降低了建设成本,提升了用户需求响应速度。区别于传统的单体信息系统建设及投资模式,通过平台化建设、组件化设计,能够节省基础资源、安全、数据等方面建设成本;随着业务应用及组件不断沉淀,用户可以快速查询已有应用及组件服务,通过低代码甚至零代码开发“积木式”复用、拼装已有应用及组件服务,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智能油气田通过试点建设,在云平台上沉淀了60多个业务组件,油田企业在推广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快速开展已有成果适用性评估,成功复用了30多个业务组件,应用建设费用节约50%左右。

第二,进一步挖掘了企业数据资产价值。通过对数据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流程、统一授权、统一服务,建立企业一体化数据治理体系,按照统一标准汇聚更大的数据体,实现了跨业务域数据共享;通过在云平台上建设数据挖掘能力,挖掘更大数据价值;利用云平台安全体系,提升数据安全,降低数据管理成本。智能油气田建设过程中,开展了油田企业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盘点、治理及汇聚入湖,实现了油田板块数据的统一管控,并且通过提供传统、云化、大数据等多种数据服务能力,挖掘了油田企业经营管理、生产运行等跨业务域数据价值,为油田企业业财融合探索提供更好支撑服务,助力油田企业高效勘探,效益开发。

第三,构建了标准、规范、开放、共享的新生态。通过不断做大做强企业统一云平台,将传统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下的纸质标准规范内容固化到云平台供企业内部单位、外部供应商、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等不同群体遵循使用,借助内外部力量为云平台持续赋能;通过云平台强大的基础资源和服务能力,实现工具、组件、模型、算法共享共用,构建了企业标准、规范、开放、共享的新生态。

6 结束语

“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作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经过前期实践证明,已逐步成为集团级企业信息化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必要途径,进一步在更大业务范围内推进应用建设上云上平台,建立集团级统一的数据标准,积极培育全员数字化意识势在必行,对于企业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油气田组件信息系统
油气田工程造价控制要点及其管理模式
涠洲油气田风能资源特征分析
无人机智能巡检在光伏电站组件诊断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智能油气田生产管理系统
新型碎边剪刀盘组件
U盾外壳组件注塑模具设计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桥梁组件搭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