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依托整本书阅读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021-07-29 08:48王丹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小学生

王丹妮

摘 要: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哪些?教师又该怎样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从“认识阅读策略”“学习阅读策略”“培养阅读能力”三个方面,分享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和活动设计中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小学生 阅读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4.003

一、认识阅读策略

什么是阅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力就是阅读策略。其实在我们没有系统学习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就在不经意间运用着阅读策略,甚至有人天生领悟力强,不经学习和训练就能综合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所以有的人就会问:我不学阅读策略就不能读书了吗?答案是“可以读”,但读得低效,读得乏味。也有人会问:我们没有经过学习和训练,不也在长年累月后慢慢使用了吗?为什么要教给学生?答案很明显,那就是让我们的学生省去那二三十年的苦旅,早早掌握并辅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习阅读策略

为了教给学生阅读策略,我们自己要先弄明白这一套“武功”的一招一式。加拿大温哥华学区读写导师阿德丽安·吉尔,总结出她认为最主要的5种阅读策略,并根据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阶段,做出以下顺序的排列:联结力、提问力、图像化力、推测力、转化力。

(一)联结力

在所读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之间建立联结的能力,是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阅读策略。比如,我们读《西游记》猪八戒娶媳妇这一情节时,我们会想到自己参加过的中式婚礼。也就是在阅读时,我们会进行短暂的思考,想起了与文字描述内容同样的经历、相关的其他文本、一部作品中的其他章节等,这样的阅读过程就会让读者感同身受,更能理解文本内容。这样的思维活动在我们看电视和听音乐的时候最常用到。

(二)提问力

问题是驱动阅读活动的重要力量,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自发地点燃阅读愿望,并促使我们在后续阅读中找到答案。比如,在读《西游记》真假美猴王时,我们就会不断地问:“哪个才是真正的孙悟空?”这是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对文章中心、主题等方面的提问。

(三)图像化力

图像化是课堂上老师们经常用到的方法,也是学生在阅读中提升理解、丰富阅读体验而常常用到的办法。语文教材中对这种阅读策略的设计体现在“阅读文字展开想象”“想开去”等。比如我们经常会问“读到这里,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其实就是文字图像化。

(四)推测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测”,比如读“三打白骨精”时,我们会在唐僧师徒走在山林中这一情节猜测妖精要来了,当年轻村姑出现时,我们推测她就是个妖精,再到后来老妇人和老公公出现时,我们也就能继续推测他们都是妖精。预测可分为没根据的“猜”和有根据的“推”,这个预测点很关键,这也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点。

(五)转化力

转化力就是在我们阅读后,将在阅读中收获的知识、道理等,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在教学中会有以下几种体现形式: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能设计一则宣传语吗?

二、培养阅读能力

(一)何时培养

除了以上5种阅读策略,还有的学者将其扩充到了9种,按照难易程度和学生发展规律做了如下排列:预测、联结、图像化、提问、比较、统整、推论、转化、监控。这种分类与学生的质量监控联系更加密切,直指学生的整体感知、提取信息、推断解释、评价鉴赏和转化运用。

阅读策略在统编教材的编排中很有特点,一、二年级涉及不多,没有特别明显的策略单元。但当我们了解了多种阅读策略后可以发现,学生在拿起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使用阅读策略了。也就是说,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而不是等到中段教材出现策略单元时才开始培养。特别是中段至高段的教材中出现的阅读策略,并不是把学生当成白纸一般的训练,而是一种加速,一种对学生阅读的速度、目的、效果的更高要求,这不是一两年就能练就的。

(二)怎么培养

阅读活动一般划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所以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也主要针对这三个环节。

1.阅读前,导读课

导读课的目的是激发阅读兴趣,预先指导阅读方法。上完导读课,如果学生特别想读这本书,那么导读课就是成功的。首先,我们和学生要共读一本书,不是长篇小说的话,我们要先于学生读完。我们要把整本书当成教材来研读,把文本内容连同作者生平、其他作品、时代背景等读懂、读透,接着才是导读课的设计。

导读课可以安排在学生读了一小部分之后,通过阅读交流,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学生初读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结合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更加有效的预设,最终确定教学重难点。除了针对作品的教学以外,还要对学生的阅读策略培养进行设计。导读课比较适合进行预测、提问、联结、图像化的培养,可以根据阅读作品的特点灵活设计。

2.阅读中,活动推

导读课后,便是朴实无华的读书过程了。教师打开书,和学生静静地阅读,甚至在读绘本的时候,打开投影,给学生像播动画片一样为绘本配音,这样踏实的读书过程就很好。

(1)阅读小手账

在阅读过程中,总有孩子阅读积极性较弱,这时候就要有阅读过程性活动的推进。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伴读材料,比较受学生喜欢的是阅读小手账。小手账内容与书目章节同步,图文结合,形式丰富,多以思维导图填空来辅助学生梳理阅读内容,以人物形象卡来辅助学生从多角度感知和评价人物,还有较少的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这样的设计虽然和学校里设计的伴读课件、学习单很像,但形式更受学生喜爱,所以也建议老师们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时,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趣的载体。

(2)教师巧指导

除此之外,阶段性分享、朗读会、人物卡和榜单展示等活动也能促进学生积极阅读和思考。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3.阅读后,重分享

(1)快乐分享课

分享课的设计基于阅读过程,所以阅读活动的设计一方面要提升学生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方便学生积累和交流。

分享课的目的要结合文本自身特点和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实际生成和问题来确定,以此确定教学内容。通常分享课中可以设计精彩情节的分析、典型人物的多角度评价、阅读方法的分享、围绕作品主题的分享、更多作品的推荐,等等。

(2)巧思测评题

一本书读完,教师要有对学生阅读情况的把握,一套题目精而巧的测评题是必不可少的。题目设计根据作品内容,可以从整体感知、提取信息、推断解释、评价赏析、转化运用几个阅读能力入手。教师可以在最初自己阅读的时候,边读边设计,再在阅读推进和分享课后进行调整。

总之,依托整本书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事,但一定不要与语文教学画等号,不要有概念性灌输。阅读指导就像是钉钉子,我们不能只告诉学生用哪个锤子和哪款钉子就行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找钉子和锤子,并带着他凿一遍,最后才能把他带到一面墙前告诉他:“凿吧,孩子。”

参考文献:

阿德丽安·吉尔《阅读力》,接力出版社2017年。

(课题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全民阅读”背景下的小学生分级阅读教学實践研究》,课题编号:CDEB17307)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