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肝病患者的诊断意义

2021-07-30 14:38姚元喜于少芹
智慧健康 2021年17期
关键词:内径门静脉多普勒

姚元喜,于少芹

(1.烟台市奇山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2;2.烟台海港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2)

0 引言

导致慢性肝病发生的原因有许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体肝脏会逐渐发生结构性改变,同时功能也会受到一定损害,程度越深,改变越大,损害越重。目前在医学临床中,主要将肝硬化疾病和慢性肝炎疾病视为慢性肝病,这两种类型的肝病在发生后都将对患者的肝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在中后期随时可能发生癌变,进而使生存得不到保障[1]。通过近几年临床对肝病的研究发现,慢性肝病问题在出现早期若能够得到有效确诊,并接受积极的治疗,患者肝脏出现的纤维化和硬化等异常改变情况是有可能得到逆转的,同时症状较轻的患者接受治疗后,更容易获得良好预后[2]。因此,对于慢性肝病,临床始终坚持认为早期诊疗对病情的控制具有积极影响。近几年,各种影像学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环节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不仅具备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势,而且实施后还能够准确获得受检者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信息,为疾病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3]。同时,这种检查方式不会产生较高的费用,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本研究分别选取了40 例慢性肝炎患者、40例肝硬化患者和40 例健康体检者,以比较的形式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慢性肝病临床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从2019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到院进行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中共抽取80 例(慢性肝炎患者40 例、肝硬化患者40 例),另择取同期到院进行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包括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0 例,分别设为A 组、B 组、C 组。A 组(慢性肝炎):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2~75 岁,平均(47.76±5.44)岁。B 组(肝硬化):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2~76 岁,平均(47.88±5.63)岁。C 组(健康人):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2~75 岁,平均(47.91±5.25)岁。三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三组体检过程皆针对肝脏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设备为本院影像科配置仪器,受检者均保持8h 以上空腹状态,检查前需先向患者讲解体位和检查中相关注意事项,教会其正确配合超声检查的方式;其次需要预设仪器参数,探头运用2~5MHz 频率;检查中可选择的体位包括左侧卧位、仰卧位,找到肝脏所在后于对应皮肤表面先以常规二维从多切面予以扫描,就肝包膜状态进行观察,获得肝脏内部实质回声状态等信息。此外针对受检者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肝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等指标进行测量,取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进行比较。120 例受检者的检查均安排同一位医生完成,影片阅片则安排2名或以上专业医生协同进行。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三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②对比三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肝左叶内径、脾静脉内径、肝静脉内径。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三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

三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对比中,C 组高于A 组、B 组,A 组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三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cm/s)

表1 对比三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cm/s)

2.2 对比三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肝左叶内径、脾静脉内径、肝静脉内径

三组左叶上下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与C 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内径测量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三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肝左叶内径、脾静脉内径、肝静脉内径(,cm)

表2 对比三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肝左叶内径、脾静脉内径、肝静脉内径(,cm)

3 讨论

慢性肝病:①慢性肝炎:指的是肝脏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炎症或组织坏死情况,时间>6 个月,通常以其病因进行命名,例如乙肝病毒感染或丙肝病毒感染的感染型肝病、长期酗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病、药物肝损伤副作用导致的药物性肝病等。对于这种慢性肝病,临床主要通过联合体征变化观察、症状观察以及肝生化检验指标分析等进行诊断[4]。患者的病程往往呈持续性进行或者波动性进行,在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的情况下,皆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②肝硬化:各种类型的肝病进展到终末阶段则会形成肝硬化,在肝脏出现纤维化改变之初,其纤维间隔还没有完全改变肝小叶结构,但若这种纤维化改变的情况无法得到有效遏制,终将完全改变肝脏微循环结构和肝小叶结构,促使假小叶形成,即转变为肝硬化[5]。目前国内肝脏疾病调查数据显示约16%为肝硬化,主要集中于20~50 岁人群之中。肝硬化发生早期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直到后期出现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问题之后,才会引起较多的体征改变和症状改变[6]。

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成为肝病大国,肝硬化致死或肝癌致死的病例数已经超过40 万/年,是社会公共健康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7]。研究表明,由于肝炎向肝硬化转变之间存在一个动态过程,在此期间,如果能够准确掌握患者肝脏纤维化改变的实际情况,通过纤维化程度的评估结果,可对肝脏恶性病变的发生做出重要提示,有利于临床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干预疾病的进展,避免其向肝硬化或癌症方向转变[8]。因此,对于慢性肝病患者,针对其肝脏纤维化改变进行动态监测,对病情的评估、治疗效果评价皆存在重要意义[9]。

影像学检查技术近些年在医学临床中获得飞速发展,在众多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价值[10]。其原理主要是通过专业的设备仪器,针对身体内部各脏器和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进行扫描和探查,将所得影像交由专业医生进行分析,是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而针对肝脏疾病的检查所开展的影像学技术以超声为主,在近些年相关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疾病临床的价值表现越发突出[11]。这是一种操作非常简单的检查方式,可应用于全身多部位疾病检查,对患者无创且不会产生较高的检查费用,实际应用中容易被患者接受[12-13]。通过研究可知,肝病慢性发展过程中,患者病灶处发生的纤维组织增生改变,容易阻碍门静脉血流的畅通,引起门静脉高压现象,进而扩大主干内径,对周围静脉血流同样具有一定影响,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扫描,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患者门静脉血管分布情况和血流畅通情况,对门静脉高压的存在与否有着重要提示[14-15]。

本研究中三组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脏的患者、健康体检者中,通过对比发现三组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皆存在明显差异,三组左叶上下径、肝炎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和脾静脉内径对比差异较小,其他内径测量结果对比,三组差异明显。说明健康状态、肝炎状态和肝硬化状态下,肝脏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图表现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可对疾病鉴别诊断做出重要提示。

综上所述,慢性肝病的准确鉴别意义重大,临床通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技术,可以清楚掌握受检者门静脉血管和相关血流参数,通过分析有助于筛查慢性肝病的存在和鉴别慢性肝病类型,其诊断意义重大,需要提高重视。

猜你喜欢
内径门静脉多普勒
肝细胞癌治疗方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内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TACE联合TIPS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
门静脉高压症是什么?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
内径侧轴向引出分接线段的可调模绕制
“o”型密封圈内径胀大对线径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