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解剖性肝切除对伴有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2021-07-30 14:38刘尧沛甄杰生袁超杰何仕青
智慧健康 2021年17期
关键词:开腹肝细胞肝功能

刘尧沛,甄杰生,袁超杰,何仕青

(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广东 台山 529200)

0 引言

肝细胞癌作为肝胆外科常见病,也是原发性肝癌中常见类型,在我国的患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大部分患者通常同时伴有肝硬化,直接加重病情,导致肝功能受损,给机体健康与生存质量造成极大危害[1]。目前临床多选择手术进行治疗,尤其是解剖性肝切除术较多见,能够有效清除病灶,从而对病情进行控制[2]。但既往常规开腹方式的切口较大,极易增加失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提升对患者的伤害,导致预后较差。随后微创技术不断更新,腹腔镜被提出,并被运用于各类疾病中,存在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可促进病情快速稳定,并减低对患者的伤害[3-4]。但目前临床关于其在肝细胞癌伴肝硬化中的报道较少,本文对此展开实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纳入的56例肝细胞癌伴肝硬化患者,其中28例接受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另28例接受开腹解剖性肝切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34~67岁,平均(51.23±1.24)岁,体质量20~25kg/m2,平均(23.01±0.78)kg/m2;对照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35~69岁,平均(51.44±1.20)岁,体质量20~26kg/m2,平均(23.42±0.66)kg/m2。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5]:①患者及家属签订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②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经各项检查以及病理检验确诊;③符合手术适应证。

剔除标准:①试验前接受放化疗者;②存在听力障碍或者精神类疾病;③存在手术禁忌证;④合并血液疾病、心肺肾脏器功能异常、肿瘤等。

1.2 方法

研究组:实施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麻醉后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并保证头高脚低,在患者脐中位置进行切口,创建气腹压,使其保持在11~13mmHg,放入腹腔镜,全面检查肝脏肿瘤的具体位置及腹腔内组织状况,利用超声刀将肝脏游离,完全显露门静脉与肝动脉,针对门静脉位置较浅者,可利用钳夹切断,同时切断肝动脉与胆管。选择肺叶钳沿着肝缺血线相交位置向双侧牵引,利用电刀打开肝包膜,缓慢进入肝实质中,剥除病变肝组织,并逐渐切除病变肝组织,以电灼进行止血,扩大切口取出病变组织,选择消毒液清洗肝脏切面,放入引流管,逐层关闭腹腔。

对照组:实施开腹解剖性肝切除,麻醉后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保证头高脚低,在患者右肋缘进行切口,探查腹腔中情况,明确肿瘤位置,对肝周围韧带进行游离并切除,完全显露病灶区域,按肿瘤位置在第一肝门放入阻断带,避免术中出血,病变组织的切除方式与研究组相似。手术结束后,提供氧气支持、营养支持以及针对性抗炎等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失血量,手术、引流管留置以及住院时长,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一个月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指标,并进行生活质量(QOL)评分调查,统计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两组手术结果。

QOL评分[6]:主要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其中每项满分60分,差<20分,一般20~50分,良好51~60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的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失血量、引流管留置以及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的对比

2.2 两组肝功能的比较

手术前两组的肝功能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ALT、AST、DBIL、TBIL均高出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的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的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8.57%(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的对比[n(%)]

2.4 两组QOL评分的对比

手术前两组的QOL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各评分均高出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QOL评分的对比(分)

3 讨论

近几年,我国肝细胞癌的患病率呈现日渐升高趋势,大部分患者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从而导致诊断率较低,术后五年生存率仅20%左右,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常见病[7]。而肝硬化作为慢性进行性肝病,通常由多种原因导致,从而使患者长时间出现反复性肝细胞损伤,甚至造成肝脏纤维增生,随着疾病持续发展,可能转变成肝细胞癌[8]。一旦两者合并出现后,需尽早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预后提供保障。

由于疾病的发生较为隐匿,发展至晚期后,可能沿着神经间隙、门静脉系统、局部淋巴结出现转移,因此患者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较低,需尽早实施手术治疗[9]。以往开腹解剖性肝切除虽然能够清除病灶,但其切口较大,明显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延长术后恢复时长,提升家庭经济负担[10]。随后医疗水平与微创技术进步发展,临床发现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效果更好,可有效弥补开腹术的缺陷,保障患者预后[11-12]。从本文研究结果中看到:研究组失血量、引流管留置、住院时长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的肝功能、QOL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研究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8.57%(P<0.05),提示研究组住院时长更短,同时可减少失血量,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更高。经分析发现,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可完全暴露患者侧肝门结构,提供充分的空间达到切除病灶的目的[13]。加上手术切口较小,可有效规避腹腔中脏器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同时利用各类医用机械对病灶实施切割分离,避免对周边肝脏组织造成牵拉,从而减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4-15]。另外,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可有效放大病灶区域的组织,防止误伤周边组织,进一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为术后快速康复提供保障,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手术时间较长,但可减少失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长,促进肝功能恢复,减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开腹肝细胞肝功能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胃溃疡穿孔的效果研究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