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研

2021-07-30 23:37施宏图
成才之路 2021年19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施宏图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新知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设置问题,发散学生思维,缓慢评价,让学生深入思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思维品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9-0064-02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及培养原则,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论述。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而是需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获得的一种特定思维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其更深层次地认识世界。

二、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及培养原则

1.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感觉以及认知等方面萌芽的阶段。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思维处于比较具象的阶段,通常能够很好地完成四则运算,但解决比较抽象的运算问题就会有些吃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渐熟悉了数学概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已经能够通过计算解决数学问题。学生还能够结合数学概念认识并理解问题的表象,进行深层次的问题分析和处理。

2.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原则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激发兴趣,再分散难点,还要鼓励创新。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并通过一些生活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思维能力,再慢慢提升案例分析的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有效提升。

三、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充分理解问题的本质,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利用部分时间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进行合理的引导,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沉淀自己的思维,体会独立思考的感觉。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三种分类: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能够分析他们的不同特点,还要让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三角形有哪些种类?按照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照角分又可以分成几类?通过不同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从而有效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中,学生还能充分了解图形的形象特征,锻炼形象思维能力。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再开展教学,可以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简单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将问题情境化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尤其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及层次性的数学问题,更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但要注意,情境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顺向、逆向与发散思维,进而使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例如,在“圆柱体及圆锥体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应用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可通过分析例题引导学生了解圆柱体及圆锥体面积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学会对图形问题进行抽象化思考,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顺向与逆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设置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为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涉及教学重点,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对于“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的知识点,教师就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数学规律:20×8=160、10×8=80、5×8=40,其中蕴含了什么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问题解答中找出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规律。教师通过问题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倍增关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因数知识点的学习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掌握类比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