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骶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神经元放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1-08-02 11:04王振国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脑脊液偏头痛血流

王振国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人民医院,兰陵,276000)

颅骶疗法是触摸患者颅骨、骶骨的自然疗法,进而影响脑脊液流动,达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其也可平衡人体各系统,进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1]。本次实验对84例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7.09±5.21)岁;病程11~39个月,平均病程(26.01±6.78)个月。观察组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7.21±5.02)岁;病程13~38个月,平均病程(26.52±6.65)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头针疗法:确定患者顶中线、颞前线、颞后线位置并消毒,其中颞前、后线取患侧,针灸针平刺进针,每次针刺时间为30 min。观察组以头针疗法为基础,实施颅骶疗法: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放松全身,用枕头垫高患者双膝腘窝处,施术者面对患者位于头顶方向,两拇指置于患者双耳后,双掌重叠,包绕其颈部,规律缓慢调节患者脑脊液流动频率,手指接触患者头颅,保持调校动作时紧拉、时放松,对患者过慢或过快的颅骶节律起舒缓作用,帮助其恢复至和缓从容的流动状态。施术者要具备熟练的颅骶治疗经验,每次治疗在30 min左右,2次/周。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症状指标比较 2组患者的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症状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管血流情况和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血流情况和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前动脉(ACA)、中动脉(MCA)、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评分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管血流情况和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颅骶疗法属于一种自然疗法,被欧美等多个地区广泛运用,此法主要作用于调整脑脊液节律。经验丰富的颅骶治疗师,可以集中意念,通过手指对患者头部运动节律进行感知,用手指轻柔触感,进行小幅度调校动作帮助患者舒缓过慢或过快的颅骶节律[2]。头部波动停止时,患者自然出现静止点,此时脑脊液停止运行。然后由治疗师引导,脑脊液可恢复至正常,6~12次/min,此时波动明显、匀称、平静。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属于“头痛、首风、头风、脑风、偏头痛”范畴,该病有反复发作等特点[3]。脑部是其主要发病部位,风痰上扰,瘀阻脉络上扰为标,以肝、脾、肾三脏不足为本[4]。相关研究显示,抑制皮质扩布性,因血管神经元去极化受阻,使血管收缩力和血流量降低。偏头痛复发时,引发血管舒缩功能改变,进而导致血流减少、血管支配区域血量不足、颅脑灌注压下降。因此,治疗偏头痛要以积极改善患者神经元放电和脑部供血为关键。本次实验针对部分偏头痛患者实施头针疗法和颅骶疗法,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流情况和睡眠质量以及症状指标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偏头痛患者采用颅骶疗法,可明显缓解患者的头痛程度,同时可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使脑血管血流情况得到改善,减少头痛时间和发作频率,临床效果较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脊液偏头痛血流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脑子也是水做的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偏头痛吃紫菜干
脑脊液检查会引起残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