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商科专业“12345”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绵阳师范学院的实践研究

2021-08-02 01:57王力宏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商科文科应用型

王力宏,杜 漪,肖 静

(绵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由新兴科技驱动的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商业创新驱动商科创变。商科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转型的需求也日渐强烈,其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也更加突显。如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有机衔接,面向新经济业态、新生活方式、新运营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也没有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打通政产、产学、学用、研用之间的壁垒,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课题和重大使命。基于此,绵阳师范学院积极从理论研究和试点示范两个维度探索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育人新模式,其探索历程大致经历了从应用型商务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新商科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新文科全链条育人三个阶段。

一、基于应用型商务人才培养现实需求的理论构建

商科专业是最具实用性的学科专业,因此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不断变化的实践和需求为导向,商科专业的应用转型是行业、企业对商科人才培养的急迫需求。基于此,学院从2013年开始就将商科专业应用转型作为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主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商务人才的能力结构模型、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维度开展理论研究。

一是构建商科专业“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商科专业应用转型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提出了围绕“1个目标”、实施“2轮驱动”、培养“3种能力”、构建“4个模块”的应用型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1个目标”即立足地方培养应用型商务人才,“2轮驱动”即理论和实践并重,“3种能力”即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4个模块”即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块[1]。

图1 商科专业“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图示

二是构建应用型商务人才的能力结构模型。学院在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基础上,从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职业能力三个维度进一步细分出18项能力构成了应用型商务人才的能力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学习能力包含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专业知识、人格魅力和工作态度;应变能力包含适应社会、人际沟通、认真勤勉、与时俱进、善于应对和敢于创新;职业能力包含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职业素养、决策力、影响力和执行力[1]。

图2 应用型商务人才的能力结构模型图示

三是构建商科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商科专业“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应用型商务人才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对课程体系的四个课程模块进行细分,形成了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通识教育模块包含思政类课程、语言类课程和文化素质类课程;学科基础模块由经济学类课程、管理学类课程和高等数学;专业教育模块又分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必修)和专业提升拓展课程(选修);实践实训模块分为单项(或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社会仿真模拟实训、职业技能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五个层次[2]。

图3 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图示

二、基于新商科理念的“12345”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自2016年以来,学院以前期理论研究为起点和基础,在实践探索中大胆运用这一理论的同时,还对商科专业“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完善,进一步提炼出地方高校商科专业应用转型的“12345”协同育人模式(如图4所示),进而解决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以及人才培养标准、机制、体系和路径等现实课题。

图4 商科专业应用转型的“12345”协同育人模式图示

一是明确了“1个”协同育人目标。即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离不了的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专门人才。学院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职业需求,以学校“四型定位”为导向,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专门人才”作为商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新商科建设背景下商科专业应用转型的目标定位,为课程转型、教师转型、专业转型和学院转型指明了方向。

二是构建起“2个”协同育人标准。以一个协同育人目标为指针,自2018年以来,学院依据2018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并融入行业标准,将职业标准融入《新国标》,重新设定专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师标准,建立起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紧密契合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专业与职业的有机契合。

三是形成了“3双”协同育人机制。所谓“3双”协同育人机制,是指拥有“学历证+职业资格证”双证书的本科学生、拥有“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双证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辅导员+专业导师”暨“校内+校外指导老师”的双导师制。近年来,学院通过实施学生双证书制、教师双证书制和培养过程双导师制,引导老师和学生主动适应行业、职业和社会需求,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四是构建起“4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即通过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依托协同育人项目、聚合协同育人资源,构建起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4位一体”协同育人框架体系。近五年来,学院通过构建起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4位一体”协同育人框架体系,在目标和理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各类产学合作项目,聚合起“名校名家+行业专家+优秀校友”等优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为共同参与培育优秀应用型商科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

五是探索出“5共同”协同育人路径。即通过校企(政)双主体多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共同参与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拓展了校企政多主体协同育人路径。通过开拓校企政多主体“5共同”协同育人路径,使“用人方”“需求端”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产学深度融合,不仅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也解决了长期困扰多方的毕业生与岗位适应期较长的问题,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三、基于新文科理念的政产学研用全链条育人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原有学科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渐突出。2020年11月3日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吹响了新文科建设的正式号令!《新文科建设宣言》呼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3]。如何建设新文科?迫切需要“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双协同’,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3]。2021年初,吴岩司长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撰文《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中指出:“应精准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4]他还进一步从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时代使命、根本要求、基本方略和基本举措等方面,明确了如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可见,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导向,完善政、产、学、研、用全链条育人机制,将是新阶段新商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商科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强化新商科专业目标的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事关思想理论、树理想信念、涵人文精神、养家国情怀;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事关建设者和接班人。”[4]基于此,新商科专业建设必须强化专业目标的价值引领,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新时代助力治国理政优秀人才为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铸魂育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实现专业知识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专业思政,将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新商科优秀人才。

二是构建新商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平台。一方面,以现有新商科实践教学中心为基础,适应新商科领域建设新形势,紧跟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需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新兴技术与商科专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现有商科仿真实践教学中心的软硬件条件,以培养数智化商科人才为目标,引入最先进的数智化实践教学平台,将数智化融入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力争建成省级新文科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另一方面,以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积极寻求与引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前沿科技的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共享现代化校外数智化实践教学平台或基地。

三是打造政、产、学、研、用五方命运共同体。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行业资源,探索由“地方政府+地方高校+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联合办学模式,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创建数智商学院和产业学院,打造政产学研用的命运共同体。坚持政、产、学、研、用五方共商育人方案、共担育人责任、共享育人成果,促进政府、学校、地方和企业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教学和科研同步提升,实现政、校、企和产、学、用等多主体共赢发展。办好“经管大讲堂”,邀请业界专家、名校(所)名家进课堂,实现“一课多师、多师同堂”,共同讲授实务课程和热点专题。鼓励校内专任教师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进企业挂职任职,“将课堂融入实践中,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进一步创新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拓展校企政、产学用多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共同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共同参与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的“5共同”协同育人模式。

四是服务数字经济,推进专业交叉融合。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必须更为关注、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更加重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交叉、更有效地提高培养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5]。紧贴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新需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新兴技术与传统文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以岗位需求变革为导向,推动原有商科专业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探索原有专业内涵提升、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积极探索“经+管+法+理+工”多专业交叉融合的有效模式。科学确定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探索基于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路径。

五是助力企业数智化,共育数智商务人才。紧跟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和新业态的最新发展趋势,紧跟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变化,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最新需求为导向,探索学校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共同申报数字经济、大数据应用管理、智慧旅游等新兴商科专业。通过对社会资本、人才资源、课程资源、研究成果等多方资源的整合优化,探索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数智商学院、数智产业学院的新路径,构建政、产、学、研、用共建、共育、共享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为助力地方企事业单位数智化培养更多优秀、适用的新型数智化商务人才。

四、结语

面向新经济业态、新生活方式和新运营模式,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新商科融合创新势在必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也没有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适应新文科建设的新趋势,打通政产、产学、学用、研用之间的壁垒,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探索有本土特色适应地方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的重大使命。基于此,自2013年以来,我校从理论研究和试点示范两个维度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育人新模式,其探索历程大致经历了从应用型商务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新商科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新文科全链条育人三个阶段,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变革、科技革命、商业创变的无限需求,将成为地方高校新商科融合创新的加速器,推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全链条育人机制是新商科人才培养融合创新的关键。

猜你喜欢
商科文科应用型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