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技能训练联合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8-03 10:36韩义娜韩璐琪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河南洛阳4710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2期
关键词:矫正精神分裂症社交

韩义娜,韩璐琪(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河南 洛阳471000)

精神分裂症一般表现为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以及精神活动等方面出现障碍,多为慢性发展[1]。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此病患者的各项功能障碍会逐步加重,仅借助氯氮平等简单的药物治疗,患者仍然会残存阳性、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等病理表现,加之患者住院治疗前期间与外界隔绝,对其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影响严重[2]。因此,除开药物治疗外,积极寻找有效的疗法,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尤为重要。国外研究表明,神经心理训练能改善患者的认知缺陷,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本研究将社交技能训练联合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旨在探究该法对于患者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57±4.33岁;平均病程7.56±3.14年。观察组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8.82±4.19岁;平均病程7.00±3.8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委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2)病程>3年;(3)病情稳定,处于康复期。排除标准:(1)精神发育迟滞;(2)药物、酒精依赖史;(3)兴奋冲动无法配合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给予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干预,对照组另行社交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自我管理3方面的内容。(1)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的生活作息习惯完成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相关内容,训练过程中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指导患者进行洗漱、穿衣、个人卫生以及整理床铺等基础活动。(2)交往能力:医务人员定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患者进行对话交流、演讲以及社会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患者走出去与外界沟通交流,使其自由表达内心情感,另外还可组织社交活动,加快患者融入社会。(3)医务人员应当准确告知患者病房规章制度、作息时间、服药时间以及控制情绪、行为的有效方法。有条件的还可以让患者担任病房管理员,使其参与病房的管理工作中,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以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如硬币蜂巢、文字回溯)、注意力(顺序搜索、速度分类)、问题解决(数字推理、序列组合)、加工速度(鹰眼狩猎)、社会认知(识别人物面部表情所体现出的情绪)、计算能力(黑板挑战、加减乘除法风暴)等几方面,从易至难,每周5次,30min/次~40min/次。两组均干预3个月。

1.4 临床观察指标 (1)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包括阳性、阴性以及一般精神症状3部分,7级评分,得分越高,精神症状越重[5]。(2)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6],共12项条目,日常生活能力3项,动作及交往情况5项,社会性活动技能4项,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社会功能缺陷越轻。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症状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阳性、阴性以及一般精神症状评分、总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且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情况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一般精神症状 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 t P 21.22±4.10 21.35±4.05 0.133 0.8984 14.35±4.68*18.14±4.52*3.446 0.001 22.56±5.12 22.00±5.49 0.441 0.660 15.00±4.35*18.65±5.32*3.142 0.003 33.54±8.20 33.69±8.04 0.077 0.937 22.12±7.14*26.43±7.70*2.428 0.018 71.22±13.25 71.45±13.12 0.073 0.942 60.33±11.27*66.89±11.10*2.453 0.017

2.2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者日常生活能力、动作及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动作及交往和社会性活动技能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功能SSPI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功能SSPI评分情况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日常生活能力 动作及交往情况 社会性活动技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 t P 8.30±1.71 8.41±1.68 0.271 0.787 12.89±2.45*10.58±1.79*5.521 0.000 11.55±2.36 11.78±2.24 0.418 0.67 16.55±3.15*13.30±3.00*4.420 0.000 7.45±1.68 7.89±1.54 1.142 0.257 12.01±2.54*9.50±1.88*4.699 0.000

3 结论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基于药物口服,辅助以心理、康复、经颅磁刺激以及MECT等,起对症之效。有学者指出[7],口服利培酮片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其效果欠佳。随着近年来医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发现除药物治疗外,给予患者社交技能方面的专项训练,锻炼、培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交往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对临床症状起到有效控制的作用,还有助于帮助其回归社会,减少精神分裂症所导致的精神残疾现象的发生[8,9]。除社交技能训练外,有国外研究者发现计算机辅助认知矫正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也具有积极作用,该种疗法可以显著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借助为期3~6个月的认知矫正干预治疗,使患者的工作记忆力以及注意力等各方面提到提高,并且随着干预治疗的逐渐深化,患者相关的症状改善越加明显,其认知功能不断改善,病程逐步缩短,降低了疾病的复发几率。

在本次研究中,将社交技能训练联合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评分以及SSP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明显(P<0.05),说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社交技能训练联合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可在保证药效的同时,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能力训练和交往能力训练可使患者充实生活,提升自我信心,增加人际交往机会,有助于培养其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心理压力,有效促进其生活、工作、社会等能力的恢复,自我管理训练可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积极配合进行病情评估、药物治疗以及定期复查等工作,有效改善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使其尽快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社交技能训练联合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可使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矫正精神分裂症社交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区矫正期限短期化趋势探讨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社交距离
宽带发射机IQ不平衡的矫正方法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