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校园改扩建设计探析
——以闽侯县第三中学新校门建设项目为例

2021-08-03 02:17傅玉麟
福建建筑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区山地用地

傅玉麟

(福建省建科院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0)

0 引言

为贯彻国务院、福建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福建省教育厅明确着力补足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短板,各地均加快中小学学校建设、提高建设标准、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改扩建项目大量增加。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功能单一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空间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城市空间日益拥挤,用地资源高度紧缺,很多原本在山地上的老旧校园缺乏择址新建条件。高标准高要求的校园环境与有限的用地条件间的矛盾,让山地校园改扩建设计的研究具有普遍价值。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硬件,避免资源浪费,对于节约建设成本,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项目概况

福建省闽侯县第三中学,现更名为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坐落于锦江之滨316国道与京福高速公路南屿段东西侧,贴临117县道与锦江路,旗山南麓的南旗村太平山上。校内花草娇艳,绿树成荫。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创建省一级达标校,根据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高新区社会事业管理局批准闽侯三中规划办学规模为48班,学生2300人。但由于学校部分基础配套设施不足,远不能满足学校远期发展要求,其中,勤政楼建设年限较早,安全等级不够,拟拆除该建筑,增建学生食堂、教学综合大楼、体艺馆、图书馆、游泳馆,改造整体校园景观。

2 现状分析

2.1 项目用地与周边环境的矛盾

项目用地周边保留有大量民房,不但限制校园空间扩展,导致用地不规则,同时边界地势也存在不同高差,最大达到10 m以上。北侧规划道路短期内无法形成,进出校园将长期依赖117县道的主入口,且紧邻锦江路口的南屿镇牌坊,入口空间局促。整理校园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规划合理的交通流线,既是改扩建设计的难点,也是基本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用地分析图

2.2 场地条件与功能要求的矛盾

校园原有建设用地面积为54 202.8 m2,校舍已建建筑面积为31 243 m2,现新增建设用地11 065.9 m2,拟建校舍建筑面积28 160.4 m2,新增用地仅为原用地面积1/5,而增加的校舍建筑面积则接近原建筑面积,且原用地内保留建筑较多,可利用的平整建设场地有限。用地内场地高差较大,也是山地校园设计中常见的困难。操场和宿舍生活区场地东西高差12.8 m。图书馆、游泳馆建设用地呈东高西低的形势,东西场地高差17.6 m。如何在复杂而有限的用地条件下,保留校园文脉,完善教学功能,营造校园空间,对建筑设计而言的确是挑战,如图2所示。

图2 校园现状图

2.3 新旧建筑风格的矛盾

现有建筑立面主要材质为面砖,选用橙红色、白色和蓝灰色作为立面颜色,整体风格已经较为老旧。校园内植被丰富,百年老树随处可见,校友楼旁边更有一棵四百年的古榕树。在对校园进行重新设计的过程中,保护保留这些古树植被,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条件。如何将原建筑风貌和景观条件融入新校园则是设计的重点。

3 设计原则

3.1 因形就势,突出山地特色

山地建筑,不同于平地建筑,复杂的地形条件既是困难,也是设计理念的发生根本。顺应地势地貌,将建筑融入自然的起伏变化,不以生硬的体块去占据山地平面,剖面符合基地现状的跌落、台阶或掉层的形态,充分体现山地建筑独有的魅力[1]。

3.2 保护传统,传承文化底蕴

旧有建筑与现有场地凝聚着学校的历史,承载着集体的记忆。尊重传统,在改造完善校园环境的同时,提炼具有代表性的要素,保留场所记忆,传承精神文化,这也是校园改扩建设计不可或缺的要求。

3.3 重构空间,综合校园功能

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教育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打造开放、协作、复合化的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校园整体空间,以丰富生活场所的变化多样的活动空间,形成由大到小、室内室外、学习生活、多姿多彩的多元校园空间系统。

4 设计方法

在闽侯县第三中学新校门建设项目的改扩建设计中,设计者充分理解该校的文化底蕴之后,以现代的设计手法,演绎传统的地域文化,体现融合与发展的设计理念,同时,在设计中结合地块场地内的地形高差,考虑对现有植被的保护,营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独特的校园文化,整体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学校。

4.1 功能布局

山地校园平整场地有限,标高复杂,通过梳理整合场地、利用新楼屋面、结合既有建筑整体扩建等,在有限条件里积极拓展校园空间,为校园硬件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是山地校园改扩建设计中的核心要求及成败关键。

在校园改扩建项目中,由于学校教学压力,施工期间仍需保证旧校区正常教学。因此,应避免旧校区高程的大幅度调整。闽侯三中旧校区根据场地高程分为两个主要功能区,24.2 m~28.10 m标高的教学区,11.2 m标高的生活区,新增用地9.7 m~10 m标高区独立成区,并与业主配合,划定施工先后分区,杜绝施工期间师生的安全隐患,如图3所示。

图3 高程分析图

闽侯三中旧校园不仅出入仅靠东南居民区内一条狭长且大坡度的小道,而且运动场地孤立于用地西北角,与生活区之间因高差而缺乏联系。在改扩建设计中,将主入口改至新增用地西南面,退让南屿牌坊及交叉路口,形成集散广场,结合景观雕塑形成良好的入口形象。图书馆、游泳池、校史馆及地下室等新建占地较大的建筑设置于新增平整用地内,旧校区则主要是拆除部分非核心老旧楼,结合既有建筑扩建。扩建综合楼的东面通过场地平整,将原本交通路口扩大,结合综合楼的门廊与景观,营造新的广场空间,利于疏散及休憩。体艺馆利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高差,将室内篮球馆依山而建,篮球馆的屋面与教学区标高一致,形成新的室外运动场地,同时结合体艺馆增设三处室内外楼梯,建立运动场地与生活区的联系。在生活区拆除原本使用极为不便的独立厨房,通过连接两座既有宿舍楼整体扩建,在生活区没有新增用地的条件下,不仅完善了食堂餐厨功能,也大大增加了食堂使用面积,如图4~图5所示。

图4 既有建筑分析图

图5 总平面图

4.2 交通流线

山地建筑的可达性要求与校园内的安全要求让交通组织成为设计重点。顺应地形合理规划交通路径的同时,将步行系统与建筑单体相结合,既能充分开发校园空间,又形成鲜明的山地建筑特色。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第8.4.1条规定:“校园内道路应与各建筑出入口及走道衔接,构成安全、方便、明确、通畅的路网”[2]。在山地环境中,为保证校园内部的人车分流,机动车停车场设在校前入口广场地下室内,地块北侧单独设置机动车出入口,不深入校园,机动车进入校园后,就近进入地下停车库,避免与校园内部人流交叉。消防车道沿用地南侧及东侧设置,串联各个标高功能分区,同时利用车道坡度降低与用地周围保留建筑的高差,并设置边坡挡墙,提高安全保障。

用地内不同标高场地之间,不仅有道路连接,而且将步行系统结合建筑单体一体化设计,这也是本工程的一大亮点。图书馆校史馆连接入口广场区与教学区,体艺馆连接教学区与生活区,而综合楼则联系砚山孔苑与新增广场,如图6~图7所示。通过建筑内外的景观台阶,从西侧校园主入口广场,至古树广场,然后到达院士广场、孔苑,最后通往生活区,构成完整的校园步行系统,既形成室内外空间转换的节奏韵律变化,也是一个尊师重道、朔古求原的历程。

图6 交通分析图

图7 图书馆校史馆剖面图

4.3 空间节点

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建立建筑单体和山地特征的有机联系,不仅带来建筑形体的丰富变化,也增添了空间场所的独特趣味[3]。打造新建校园山地空间的同时,还应充分融合和发扬校园原有文化元素,达成和谐传承。

该项目图书馆的步行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结合形成高低错落,曲折延绵的山丘建筑形态,呼应山势的优美。通过建筑的体量分解、扭转形成二处半围合的庭院空间。图书馆中庭空间是主入口的对景,又是主轴空间的精华,结合景观台阶层层往上,让建筑融入到环境中,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为师生提供了读书、展示、交流的空间,如图8所示。

图8 中庭透视图

新建的校史馆环绕保留的百年古榕围合成为古树广场,结合地形设置台阶坐凳,在两个不同的标高形成一动一静两个区域。古树区域相对安静,便于休憩学习,如图9所示。砚山孔苑是闽侯三中的文化底蕴之一。旧有实验楼、新建门廊及教学综合楼,将孔苑围合成中心广场,融合新旧校园空间,与建筑立面相呼应,使广场尽显儒雅气息。孔子雕像设置在中心横纵景观轴交点的台地之上,以水景绿化环绕,突显对师道传统的崇敬,如图10所示。

图9 古树广场鸟瞰图

图10 砚山孔苑透视图

4.4 建筑造型

结合既有建筑进行内部功能的更新设计以及立面改造,运用现代材料,现代设计手法,使学校整体的立面统一,表达文化建筑的特色,局部加入古典建筑语汇,重塑校园风貌。来源于福州古民居的主色调灰色及米色,采用现代的板材外墙表达建筑整体文化特质,搭配竖向格栅及镂空墙体砌筑形式,展现地域性和可识别性,辅以木色的点缀,使得灰白之中多了一点生活的气息,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原教学楼透视图

图12 扩建后教学综合楼透视图

5 结语

教育乃立国之本,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现代化教学的基础需求。闽侯县第三中学新校门建设项目在山地校园改扩建方面的设计实践,以其独有的地理条件和校园传统,通过功能布局积极开拓校园空间、合理规划人车分流的交通路线、步行系统与建筑单体相结合、融合新旧校园景观空间、以现代建筑语言展现地域特色等丰富的设计手法,让老旧校园得以重新焕发光彩,在承载着校园文化与记忆的同时,引发师生创造性的思维和美的遐想,在环境与建筑对话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生活区山地用地
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
——从我国第一代地铁车DK1到山地城市地铁车As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小班生活区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浅谈自升式钻井平台生活区设计要点
建筑施工生活区节电设计探索
探讨医院生活区推行物业化的可行性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