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才离不开“以生为本”

2021-08-04 01:55徐永胜
关键词:以生为本育人课程

徐永胜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首过往,展望未来,“以生为本”教育思想是束光,从理念到实践,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熠熠生辉。

以生为本,是基于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培育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育的根本。

以生为本,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诉求。以生为本既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更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中心,保障学生权益”;《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脱贫攻坚战中,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让义务教育有保障。国家还对中小学生近视、校园欺凌、携带手机、必要睡眠时间等问题进行了防控和规范,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生为本,是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生动诠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在课程建设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关注学生必备品格的养成与关键能力的提升,保障德、智、体、美、劳及校本课程开齐开足,实施全课程育人。在管理制度中,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开展丰富多元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民主竞选产生团队、学生会、班委会干部,启动课后延时服务解决“四点半难题”。在教学评价中,摒弃唯分数论,采用多元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在文化建设中,师生共建共享,一草一木、一壁一栏皆育人,为学生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以生为本,是实现课堂教学内涵发展的核心要义。教师教学的重心,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化为关注学生的“学”,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向“让学生发现和创造知识”。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开启探究性、合作式、体验式、混合式等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者,不再被动地死记硬背,而是思想、灵魂被点燃与唤醒。“人机共生”型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慕课课程、移动学习等教学新事件不断涌现,教师以绿叶姿态托出学生炫丽的生命之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的成长,需根的培植、枝的支撑、叶的奉献。人才塑造,需每个教育工作者高扬“以生为本”教育思想,并在工作中落地践行。如此,迈向教育强国,未来可期!

(作者单位: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育人课程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