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人五言诗的艺术特色

2021-08-06 20:27刘培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质朴艺术特色传统文化

刘培珍

内容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中国在诗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放眼世界绝无第二个文明可以匹敌。中华五千年文明,诗歌就是一条长河,一条文字的长河,我们一直从中汲取营养,滋养了华夏文明。《诗经》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延续着古人的生活。《楚辞》文笔浪漫、天马行空、自由激荡、纵横捭阖。运用庞大而负责的结构,精巧而多样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花草辉映、万物有灵、汪洋宏肆的奇幻世界。自然风物、世事曲折,皆是美得如此奇幻,几近于不真实了。而《古诗十九首》却集合了这两者的特点,以工整的五言诗形式出现,描写生动真切,语言朴实自然,并没有刻意雕琢打磨的痕迹,带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而表意却大胆直接,浪漫丰盈,抒情惊心动魄,直入人心,具有感情丰沛充盈而文字质朴简洁。

关键词:文人五言诗 质朴 优美 艺术特色 传统文化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大多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涉江采芙蓉》《孟冬寒气至》《庭中有奇树》都是这样的作品。《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无主名且无诗题的无言抒情诗,被笼统称为“古诗”,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文选》,并加上一个“古诗十九首”的题目。《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都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诗歌所表现的无非是游子思妇的情怀,间或也从侧面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无言抒情诗已经成熟,它对建安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这十九首诗,语言优美而不浮夸,简朴却又深情。同时还富有韵律节奏之美,将五言诗的韵律之美诠释的淋漓尽致。有网友形容这十九首诗的语言风格,就像是“归乡的举子亲切的在田间和老农交流”一样真情与文采兼备。《孟冬寒气至》是一首女子思念远方丈夫的作品,属于古典文学中常见的题材。诗句从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写起,再到女子彻夜难眠,满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揽衣起徘徊,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内心更加思念远方的游子。十五月圆,二十月缺,月有阴晴圆缺,游子却迟迟没有归期。不仅又打开了客人从远地来带来的信函。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把信收藏在怀袖里,至今已过三年字迹仍不曾磨灭。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这作品内容简单,思想深刻,读来犹如一条平静的大河,文字质朴,情绪平稳。实则是一汪深潭,思念之情丝丝入骨,痛彻心扉。已经影响到了女子正常的生活起居,足以改变一个人人生的方向。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

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孟冬,旧历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说,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来,她首先感到的是“寒”。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气至”。“寒气”又“至”而无犹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风”补充“寒气”;“何惨栗”三字,如闻主人公寒彻心髓的惊叹之声。时入孟冬,主人公与“寒气”同时感到的是“夜长”。对于无忧无虑的人来说,一觉睡到大天亮,根本不会觉察到夜已变长。“愁多知夜长”一句、看似平淡,实非身试者说不出;最先说出,便觉新警。主人公经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与“愁”并,更感到长夜难明。从“愁多知夜长”跳到“仰观众星列”,中间略去不少东西。“仰观”可见“众星”,暗示主人公由辗转反侧而揽衣起床,此时已徘徊室外。一个“列”字,押韵工稳,含意丰富。主人公大概先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怎样排“列”,然后才扩大范围,直至天边,反复观看其他星星怎样排列。其观星之久,已见言外。读诗至此,必须联系前两句。主人公出户看星,直至深夜,对“寒气”之“至”自然感受更深,能不发也“北风何惨栗”的惊叹!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观众星列”,是否在看哪些星是成双成对的,哪些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是否在想她的丈夫如今究竟在哪颗星下?“三五”两句并非写月,而是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观星之时自然会看见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圆,丈夫没有回来;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如此循环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啊!“客从”四句,不是叙述眼前发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遥远的往事。读后面的“三岁”句,便知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而那封信的内容,也不过是“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不难设想:主人公在丈夫远别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人信中知道的,当然是他现在可处、情况如何、何时回家。然而这一切,信中都没有说。就是这么一封简之至的信,她却珍而重之。“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的温柔敦厚!同时,这两句也被流传为千古名句,能把信置于怀袖中,只是因为这封信为你所写,是有多爱才能一直咏怀,是有多么坚贞与执着才能不离不弃,信就是男子本人的化身。“三岁字不灭”是世间的至宝,至真至切才能历经多年,纵使容颜改变、纵使沧海桑田,一字一句都完好如初,就像爱你的心意一样从未改变,初心不改,任岁月打磨,我想女主人公依旧是那位眼里有光的娇嗔女子,每次想次,每次读来,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每个月亮升起在东山之上的时候,每个寒气至的孟冬时节,她内心都是温暖的,都是柔软的,都是明亮的,因为爱情。

结尾两句,明白地说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区区(衷爱)”,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馀音袅袅,馀意无穷。“遗我一书札”的“我”,乃诗中主人公自称,全诗都是以“我”自诉衷曲的形式写出的。诗中处处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景与事,皆化入“我”的心态,融入“我”的情绪。前六句,“我”感到“寒气”已“至”、“北风惨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长”;“我”徘徊室外,“仰观众星”之罗列,感叹从“月满”变月缺。而“我”是谁?“愁”什么?观星仰月,用意何在?讀者都还不明底蕴,唯觉诗中有人,深宵独立,寒气彻骨,寒星伤目,愁思满怀,无可告语。及至读完全篇,随着“我”的心灵世界的逐渐坦露,才对前六句所写的一切恍然大悟,才越来越理解她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对她产生无限同情。

区别于之前普通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并非由民间流传创作而成,而是由单一的文人传作而成,因此这十九首诗相比之前的乐府诗歌更具文采;意向的运用更加生动优美。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十九首诗感情丰沛而文字质朴,描写生动真切,语言朴实自然,并没有刻意雕琢打磨的痕迹,带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来说,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做了准备;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是将汉代诗歌由汉族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之后唐宋古诗创作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八一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质朴艺术特色传统文化
山有桂子
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最真诚的感动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