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背景下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策略初探

2021-08-06 20:42邓鑫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新教材策略

邓鑫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在近几年进行了大改革,教材中的选文与教学目标的确也不再与以往相同,其立足于实现学生的实际语文学科素养能力,而非仅仅局限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初中语文新教材(部编本)在近两年的广泛使用,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众多前辈们在语文改革道路上的摸索,也为我们未来的语文教师做了借鉴。本论文将探究在四大核心素养提出背景下,教师怎样更好地去适应新教材,以实现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新教材 语文核心素养 策略

吕叔湘先生对长期的语文教育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在传统语文课堂中存在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少、慢、差、费问题,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中,我们从小就进行对语文的学习,然而在十多年的时间里,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结果却是多数不过关。在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时,大多数学生只能佶屈聱牙。那为什么我们从小学到大的自己的母语都不能学好?其中有哪些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在以往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确实找不到教学语文的成就感,甚至有的老师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语文就是靠自己积累,文章写的好不好并不重要,在考试时作文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并不会拉开差距。那老师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这样抱着应试目的去进行教学,不仅不能真正让学生提高成绩,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思路单一。在语文最难教的呼声之下,教师也在进行自我欺骗,美其名曰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靠长年累月的积累,实际上却在教学中懈怠。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样的线性教学的讲法,或者每一篇文章都是运用一个名师套路走天下,而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去区别怎样教、教什么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收获颇丰。

过去的语文教材缺乏明确的学科体系,教什么、怎么教不清楚或者不确定,虽然这可以让教师教学拥有丰富性与多样性,但反面则会造成教学的随意性。特别对于新的教师而言容易造成失度失衡,甚至走错方向。例如在以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写作单元中的单元目标并不合理。第一单元的写作单元主题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具体要求是写景或者记叙一件事;但在第三单元的“文从字顺”主题之下又让学生去写景状物。这样空洞泛泛而论的要求实际上对学生心理触动不大,学生会认为写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学生也没有习作兴趣。总的来说,人教版作文专题的顺序安排并不恰当,没有严格按照作文心理进行操作,单元目标之间甚至出现杂糅、无条理性的特点,这将不利于学生学习写作目标的展开。

二.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其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体现

文本篇目总量减少。根据教材对比分析,以往初中人教版课文篇目总数30篇,部编本教材共24篇,但是课文在名著导读、阅读经典、写作的分量上是比以往人教版有所增加的。这可以看出编者在学生自身阅读量上的重视,这也体现了以往所提倡的整本书阅读,希望学生去不断的读书、读好书、爱读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能够更加深刻地去认知社会与人生,进而为自己的人生与选择作借鉴,这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实实在在的落实。这些文章的以往教材的名著导读部分只是简单概括一下名著大意再进行精简的评论,学生进行这种碎片化阅读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这并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材的编排理念的改变。人教版教材与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方式上虽然都是以“单元主题”为主要形式,每个单元都有自己这个单元的主要任务,突出语文的人文性。部编版教材再进一步在理念上比以往旧教材有所进步,其将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要素贯穿到了单元教学目标中,对语文学科的“本分”的践行——语言建构与运用。叶圣陶、张志公分别提出“语言是思维的定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承担者”,可见语言和思维在实质上是有一致性的。在教材中对学生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有利于对学生语言能力建构的。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部编本教材的第六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中,编者以《天上的街市》为例进行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让学生明白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由普通的街灯联想到街市的。接着再进行举一反三,让学生由“伞”联想到更加深层次的含义,进行阐发更深层的意义,进行语言的应用。阅读中“朗读课文”指导方式的改变。部编本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養,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经科学研究表明,在朗读时,口腔、肌肉、舌头、气流等的运动可以激活大脑多个区域,大脑会变得灵敏好用,记忆力、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高。部编本新教材是将朗读方法教给学生,且每一个单元的侧重点也不一致,例如先是“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和停连”接着“注意节奏”在学生朗读时给予了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在语言的表情达意之下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篇目的增加。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而不应该有失偏颇,除了要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还要注重语文这一人文功能的实现,实现“语言要素”与“人文要素”双线发展。在以往旧教材中,关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的文章数量并不多,但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革命传统文章和歌颂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占了总共增加的文章总数的30.6%。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许多概念性的问题,或者说是离学生现有认识水平很遥远的精神品质,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接受。那教师究竟该怎样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就现实的另一方面而言,学生能否真的拥有良好品质,也并不是教师凭一己之力就能做到,它需要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学生自身的多方面责任。

三.实现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是众多学科中唯一重视语言形式的学科,所以可以说语文课在某种程度而言是语言课。“语言建构能力与运用”是现今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在新教材的课标要求中也不同以往的在单元目标中对学生具体要掌握哪些要求给予了明确的要求。

引导学生进行具体表达。例如在作文单元中,以往的七年级第一单元的记叙文要求是:写人叙事——任写一个你影响深刻的人或者事情。但在部编本语文语文教材中将其明确为;选取一个你最难忘的相识瞬间,描述你当时的情景和心情。我们从两者对比可以看出,新教材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具体化了,让学生更加有话可说,更加明确自己应该从哪一方面进行言语的表达。再者,在新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语言积累。学生想要头脑中有语言素材,就需要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进行基本字词的积累,同时与老版教材相比较以明确在字词方面新的要求,以便学生进一步掌握。第二,在前面提到过,在新教材新增了许多弘扬中华精神的篇目,应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录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精神浸润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语文核心素养中有“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明确要求,但如果教师只是亦步亦趋的对文章进行讲解,那只能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进行对比阅读、阅读后再创作,这不再是简单的从字词表面对课文进行解读,而是需要学生从陈述性知识经过内在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以从思维层面实现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它们同为田园诗,但诗风和文字背后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诗歌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同为“田园诗”,但由于作者的境遇不同,年代不同而写法不同、情感不同。对于课文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学习,而是注重学生的运用。数学等科目的掌握运用是学生对思维性强的题进行解答,语文这以学科表现在学生能够说、能够写,更深一层次的要求就是说的好、写的好。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去运用知识,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新部编教材中新增的许多篇目不再是过去的简单的传递某种思想情感,而是平衡語言与情感。教师在对课文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借用新批评主义理论,改变以往的过多作者背景、知人论世等带来的泛人文化解读倾向,实现文本层面解读的深刻性,塑造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参考文献

[1]姚琴.因声求气:高中现代散文朗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参考文献: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04-01.

[3]李婉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新增篇目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9.

[4]陈晓涵.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D].淮北师范大学,2018.

[5]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新教材策略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