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丛子》双音时间副词研究

2021-08-06 20:54丛冰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

丛冰梅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中古汉语时期的著作《孔丛子》为研究语料,对书中双音时间副词进行研究,考察其构词方式及虚化机制,从侧面展现中古汉语前期时间副词发展状况,并对双音节时间副词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孔丛子》 双音时间副词 构词方式

《孔丛子》一书主要记述了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孔子后人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约六百年,对于了解汉代以后孔子世家的发展、演变及家学传授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孔丛子》的研究或挖掘其思想价值或在辨伪校注上求真,而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的论著还不多见。而事实上,《孔丛子》一书成书于中古汉语时期,是后人研究中古汉语的一部重要史料,其语言研究价值巨大。郭锡良先生在《古汉语语法研究刍议》中曾指出“当前最需要提倡专书的语法研究和断代的语法研究。三千多年来的汉语语法史必须建立在断代研究的基础上,而断代研究又须从专书语法研究开始。”基于此,本文以《孔丛子》为研究对象,对其双音节时间副词进行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以期展现该时期双音节时间副词的特点。

一.《孔丛子》双音节时间副词分析

从副词的发展历史看,汉语中单音节副词主要由实词虚化而来,双音节副词的来源相对广泛,一部分来源于复音词的虚化,且该复音词中多有实词成分,一部分来源于单音节副词联合构建而成,还有一些来源于单音节副词的重叠。双音节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表示程度、时间、语气、情状等。通过对《孔丛子》中双音节副词的统计,全书共出现双音节副词18个,其中表时频的双音副词共计10种,共有26例。按其语义,大体可将这些双音节时间副词分为五类:

(一)表动作已然发生

此类副词主要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或完成。《孔丛子》中出现的主要有“畴昔、古者、昔者”。

1.畴昔:“畴”有“往昔、过去”之义,“昔”有“以前、过去”之义,“畴昔”为并列方式构词,指过去的时间,相当于“昔日”“从前”。例如:

明日复见,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辨也,先生实以为何如?”(公孙龙第十二)

2.古者:指“从前”,表动作已然发生。例如:

太师曰:“古者,大将受命而出则忘其国,即戎帅陈则忘其家。(问军礼第二十)

秦庄子死,孟武伯问于孔子曰:“古者同寮有服乎?”(记义第三)

3.昔者:表“往日,從前”,表动作已然发生。例如:

昔者舜臣尧,官才任士,尧一从之。(记义第三)

魏王问子顺曰:“寡人闻昔者上天神异后稷而为之下嘉穀,周以遂兴。……”(执节第十七)

(二)动作正在发生

此类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孔丛子》中主要有“方今、乃今”。

4.方今:相当于“现今”“而今”。“方今”在句子中常作状语,说明在某个时间段内动作正在发生。例如:

刘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诸侯力争,孔丘布衣,圣将安施?”(嘉言第一)

5.乃今:“乃今”是“今乃”语序颠倒的结果,基本意义是“如今却、而今竟”,“乃”表示“竟然、却”之义。“乃今”指事情过去未发生,而现在才发生。“乃今”所指的时间虽是现在,但又含有“事件晚来”之义。

子高曰:“始吾谓此二子丈夫尔,乃今知其妇人也。……”(儒服第十三)

王曰:“寡人实过,乃今闻命,请改之。”(抗志第十)

(三)表示初始

此类副词表示事件刚刚开始,《孔丛子》中此类词只有“方乃”。

6.方乃:“方”在此处有“才、刚刚”之义,“乃”有“才”的意思,表示时间晚,用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方乃”可译为“才”。例如:

方乃积怒,妻坐于床答焉。(答问第二十一)

(四)表短时、突发

这类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早在上古时期已经出现。《孔丛子》中表“短时”的时间副词出现频率并不高。

7.俄而:“俄”有“不一会儿,很快”之义,“而”为后缀,表示时间短暂,相当于“不久”“一会儿”等。一般用作状语。例如:

子高弗应,俄而辞出。(公孙龙第十二)

(五)表随即

8.既而:全文共6处,表顺承义。“既”有“已经,……以后”之义,在此处表示前事终了,“而”原为实词义,此处虚化为词缀,附着在表时间义语素之后,指后事继起。“既而”指“不久,一会儿”,指上件事发生后不久,又有另一件事情发生。例如:

既而夫子闻之,曰:“吾岂敢哉,亦好礼乐者也!”(嘉言第一)

既而齐大夫闻其子顺之谋,曰:“君子之谋,其利博哉!”(论势第十六)

9.已而:“已”有“随后”义,所以“已而”的用法与“既而”相同。例如:

尧既得舜,历试诸难,已而纳于尊显之官,使大禄万机之政,……(论书第二)

10.而后:“而”指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后”即指时间上比较晚的;未来的。“而后”指在某种情况或某种动作之后发生,通常用在下一分句开头,有时可译为“才”。如:

孔子曰:“十五许嫁而后从夫,是阳动而阴应,男唱而女随之义也。”(嘉言第一)

吾今而后知不学者浅之为人也。(巡守第八)

从以上分析看,相对于单音节时间副词中所包含的表短时、表长时、表未然、表已然、表未来、表最近等类型相比,《孔丛子》中双音节时间副词的类型并不多。

二.《孔丛子》双音节时间副词特点

从数量和使用频率上看,此书中涉及的单音节时间副词有29个,使用频率为384次,双音时间副词只有10个,数量不多,且使用的频率较低,这些时间副词多是上古时期所形成的,逐渐凝固或虚化成词。从《孔丛子》之后的史书研究看,双音节副词有的在某一时期使用,而后期又逐渐消亡,只有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双音时间副词慢慢沿用至今,使用频率渐趋稳定,这一点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从构词法上看,这些双音时间副词主要有两种构造方式:联合式和附加式。其中属于联合式的有“而后、今乃、方今、畴昔、方乃”,这些语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如“畴”与“昔”都有“往昔、过去”的意思,“方”与“乃”都有“才”的意思,在此并列成词,联合方式的复音词是汉语词语双音节化的方式之一,同时在语义上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属于附加式构词的有“既而、已而、古者、昔者”,其中“而”和“者”为后缀语素,古已有之。

三.从《孔丛子》看双音节时间副词发展历史

从《孔丛子》所使用的双音时间副词可以看出,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以单音节词为主到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上古前期,时间副词以单音节为主,上古中期,双音节时间副词才逐渐产生,实词的复音化较多见,其构词方式主要有联合式(如即将、始终),附加式(如既而、忽然),重叠式(如常常);汉代时期,同义虚词连用的现象开始普遍,构词方式得到了发展,据葛佳才先生统计,《史记》中双音节时间副词有46个,远远多于先秦时期的数量。而产生于魏晋早期的《孔丛子》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虚词复音化的过程出现的较晚,也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随着社会因素及语言发展规律的共同作用,魏晋中后期复音词大量增加,该时期也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向以双音节发展的转化时期,语素之间的组合不断增多,实词虚化成词尾的现象不断出现。到了唐代,复音词数量开始大量增加,分布渐趋广泛,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从现代汉语词汇来看,副词系统中时间副词因其与动作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使其在使用频率上及数量上都居首位,其中双音时间副词数量众多,从其词义上看,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词义相对于古汉语来讲,时音副词一词多义的现象也逐渐减少。这些现象正说明了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渐变与不平衡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傅亚庶.《孔丛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吴琳琳.《孔丛子》副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3]葛佳才.东汉译经中的双音节时间副词,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4]孙尊章,徐凌.先秦时间副词的特点及其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