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习者价值类词汇具身语义加工研究

2021-08-06 20:50王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

王莎

内容摘要:本研究以实际应用和学术创新为目标,以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国语言学习者为调查对象,以“价值类词汇具身语义”为核心概念,探索不同水平的中国语言学习者对英汉价值类词汇具身语义加工过程。结果表明:中国语言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能引发“上-下”和“大-小”空间隐喻。

关键词:具身语义加工 价值类词汇 中国语言学习者

具身认知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认知科学领域的全新理论范式,它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脑科学、心智哲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正努力攻克的研究主题。具身认知理论得到了许多实验的验证,但同时也面临两大挑战,其中之一便是人类在认知抽象概念时是否依赖于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这一问题是具身语言学未来研究的一大趋向,也是具身认知理论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焦点论题。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抽象概念具身理解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集中在“道德”、“情感”和“权力”这几类抽象词汇,“价值”这一重要抽象概念的研究缺乏,而这些研究又主要针对一语,极少有学者从二语角度研究受试对价值概念的具身认知。因此,从一语和二语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价值类词汇的具身语义理解能使对抽象语言具身理解的研究更完整,使具身语言理解论具有更充分的解释力,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具身认知理论框架。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根据具身理论的基本主张,人对概念和语言的认知源于体验,而价值类词汇作为一种重要的抽象概念,其加工过程也应受具身效应的影响。为了验证价值类词汇的加工是否依赖于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语言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是否引发“上-下”空间隐喻?

(2)中国语言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是否引发“大-小”空间隐喻?

(3)中国语言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是否引发“轻-重”重觉隐喻?

2.受试及实验材料

受试为60名均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某高校学生,其中30名为非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中级组),30名为英语专业研一的学生(高级组),两组人员的英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查阅《牛津英汉双解词典》,根据文学常识筛选出英文及对应中文价值类词汇,去除其中英语四级考试范围以外的词汇,确保所有单词在受试的认知范围内。最后,为检测这些词汇的价值程度,对英文词汇做李克特量表评分,经过三轮测试,剩18个具身等级相对较高的英文价值词及对应的18个中文价值词作为实验材料。

3.實验设计

实验采用Stroop经典实验范式的变式,为2(呈现位置:隐喻一致VS.隐喻相反,组内变量)×2(二语水平:低水平VS.高水平,组间变量)×2(语种:汉语VS.英语,组内变量)三因素混合设计,因变量为受试对所呈现的词汇的大小价值判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4.实验过程

三个实验都在安静且不受打扰的环境中进行,且要求每位受试单独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验正式开始前会出现指导语,告知受试注意事项,并设置了练习测试,目的是让受试熟悉实验操作。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心出现一个注视点“+”1500毫秒,之后出现一个价值词,让受试在最短时间内判断该词是价值大的还是小的。当受试认为该词是价值大的,按“K”键,价值小的,按“L”键,不认识词义时,按“A”键。每个实验大小价值词分别为6个,实验试次为6×4=24试次,由E-Prime 2.0程序随机呈现。实验一一共四种情况:大价值词在上方(隐喻一致)、大价值词在下方(隐喻相反)、小价值词在上方(隐喻相反)、小价值词在下方(隐喻一致);实验二探讨价值词的“大-小”隐喻,四种情况为:大价值词字体大(隐喻一致)、大价值词字体小(隐喻相反)、小价值词字体大(隐喻相反)、小价值词字体小(隐喻一致),其它实验程序与实验一相同;实验三探究“轻-重”隐喻,所以隐喻一致为大价值词的背景图片为黄金,小价值词的背景图片为灰尘;隐喻相反为大价值词的背景图片为灰尘,小价值词的背景图片为黄金,其它实验程序与实验一相同。

5.数据分析

30名受试做完实验后,作者从低等级组受试和高等级组受试中各剔除3名极端数据,本研究最终有效数据是中级组受试和高级组受试各27名。用E-merge软件对余下数据进行整合,导出Excel表格。

二.实验结果

1.实验一测试结果

对实验一的反应时进行2×2×2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受试对中文价值词的总反应时均值(M=807.24ms)显著快于英文价值词(M=895.97ms)。一致性(隐喻一致和隐喻相反)的主效应显著, F(1,367)=6.635,p=0.010 <0.05。总体上,两组受试在隐喻一致条件下(M=842.85ms)比隐喻相反条件下(M=859.63ms)反应时显著短。

对实验一的准确率进行2×2×2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一致性的主效应不显著F(1,361)=0.000,p=1.000>0.05,两种情况下准确率均值均为0.951。说明“上-下”位置呈现,不影响受试判断价值大小的准确率,只影响反应时。

2.实验二测试结果

两组受试在隐喻一致条件下(M=764.43ms)比隐喻相反条件下(M=796.64ms)反应显著快。即当价值大的词字号大(72号)时、价值小的词字号小(18号)时,反应时相对短;当价值大的词字号小(18号),价值小的词字号大(72号)时,反应时相对长。

对实验二的准确率进行2×2×2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隐喻一致条件下,两个水平组的受试对英汉价值词的判断准确率(M=0.954)显著高于在隐喻相反条件下的判断(M=0.931)。即价值大的词字号大(72号)或价值小的词字号小(18号)时,受试对价值词的判断准确率显著高;当隐喻相反的情况下,即当价值大的词字号小(18号),价值小的词字号大(72号)时,受试准确率显著低。

3.实验三测试结果

一致性(隐喻一致和隐喻相反)的主效应不显著,F(1,363)=0.51, p=0.477>0.05。总体上,两组受试在隐喻一致条件下(M=846.79ms)和隐喻相反条件下(M=842.00ms)反應时相近。即价值大的词背景图片为石头时、价值小的词背景图片为羽毛时,与价值大的词背景图片为羽毛时、价值小的词背景图片为石头时,受试反应时无显著差别。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词时,不能引发“轻-重”重觉隐喻。

对实验三的准确率进行2×2×2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一致性的主效应不显著,F(1,363)=0.14,p=0.708>0.05。隐喻一致条件下和隐喻相反条件下,两个水平组的受试对英汉价值词的判断准确率相近,隐喻一致的准确率均值为0.949,隐喻相反的准确率均值为0.946。

三.结果和讨论

实验一中,高级组和中级组在测试时准确率虽无明显差别,但隐喻一致的反应时均短于隐喻相反,说明价值概念存在“上-下”空间隐喻。实验二中,在隐喻一致的情况下,高级组和中级组的反应时短于隐喻相反的情况,准确率则高于隐喻相反的情况。至此,本研究可以回答上文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能引发“上-下”空间隐喻;2)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能引发“大-小”空间隐喻;3)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加工英汉语价值类词时,不能引发“轻-重”重觉隐喻。

本实验研究中国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价值类词的具身加工情况。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验证了价值概念的“上-下”空间垂直隐喻和“大-小”空间维度隐喻,这里的“上-下”空间和“大-小”空间是人类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感觉经验,通过隐喻的传导,对价值这一抽象概念进行了体验式加工,从而完成对价值概念的表征和理解。

具身语言观认为,语言离不开大脑和身体对语言符号所指情景的感知模拟(Glenberg & Roberston 2000)。人类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将具体的、简单的、熟悉概念映射到抽象的、复杂的、陌生的概念,从而去认识抽象概念,概念隐喻可以作为连接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桥梁。Lakoff&Johnson(1980)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首次将隐喻升华到思维认知的层面,指出隐喻是一种“跨概念域映射”,即从熟悉、具体的源域映射到不太熟悉、抽象的目标域,是连接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桥梁。

在本研究中,“上-下”“大-小”的空间方位概念是源认知域,即我们本身具有的储备概念,而价值类词汇则是目标域,是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在对价值词汇的认知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将价值类词汇这类抽象的目标域概念转化为“上-下”“大-小”这类熟悉的源认知域,在这样的体验式加工中,源认知域反过来激活了目标域,建立起两者间的认知模式。在这样的具身语义联结下,我们对价值类词汇的理解产生了具身启动效应,我们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上-下”和“大-小”的空间认知,这种较为低级的身体经验是我们理解较高级的价值类词汇的基础,在两者长期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大脑形成了特定的脑回路,在加工加工英汉价值类词时,受试激活了“大-小”空间维度隐喻,通过感觉运动系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大-小”的动作具身模拟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晓莎,毕彦超.抽象概念语义表征的认知神经基础研究[J].生理学报,2019,71(01):117-126.

[2]林立红,张瑶.具身语言理解中的身物交互与特征模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03):1-4.

[3]王继瑛,叶浩生,苏得权.身体动作与语义加工:具身隐喻的视角[J].心理学探新,2018,38(01):15-19.

项目名称:中国语言学习者价值类词汇具身语义加工研究;项目号:39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