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本位儿童观的历史探寻及现实体现

2021-08-06 20:54聂欣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聂欣童

内容摘要:成人本位儿童观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中不断积淀,隐秘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儿童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现实体现在服从权威的教育观念、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智育为主的教育内容、经院主义的教育方式等方面,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儿童观,认识到儿童就是儿童,儿童是一个独特的人、一个正在发展的人,释放儿童的天性与自然,让儿童成为儿童。

关键词:成人本位儿童观 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体现

儿童何以成为儿童?在我国当今儿童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与现代儿童教育观相矛盾的观念和行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传统儿童观——成人本位儿童观的影响。成人本位儿童观由传统文化形成,但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化,在潜移默化地支配着成人对待儿童的方式。成人本位儿童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其共生共进,隐秘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一.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成人本位儿童观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三纲五常”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后期)人伦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1],其核心就是“确立和维护法定的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2]。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成人占据主导地位并以成人为中心的社会。从这种意义上讲,儿童就是成人的附庸和工具,而成人对于儿童而言则是社会理想人格的实际代表。放眼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童蒙、幼训类的教材以及儿童歌谣游戏和绘画,无一不渗透着对儿童的封建伦理说教,以塑造理想的儿童,培养遵从封建礼制的成人。在《童蒙须知》中,朱熹从“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五个方面详细规定了儿童的日常行为规范。由此可见,当时理想的儿童形象就是举止“有若成人”,言行“俨如长者”,低眉顺眼,凡事恭顺。这种成人本位儿童观成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主导儿童观,并在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被传承下来。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成人很少顾及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容易忽视儿童自身的权利和地位,而总是想当然的将对自己的期待与要求强加在儿童身上,并习惯于将大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生硬地套用在尚未成年的儿童身上,儿童们背着“小大人”这座大山,走不动,长不好。

二.成人本位儿童观的现实体现

成人本位儿童观是中国特定的传统文化的产物,深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之中,但由于文化的传递性与复合性,这种传统成人本位儿童观至今依然为虎作伥。

(一)服从权威的教育观念

成人本位儿童观认为儿童身心发展还不完备,容易遭受到周围环境的诱惑与玷污,因此成人身上肩负着“塑造”和“保护”儿童的重要使命。而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树立起成人在儿童面前的权威形象,使儿童不仅在人格上依附于成人,而且对成人思想也无条件认同与服从,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老师与家长都习惯于扮演权威角色。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倾向于按照理性和逻辑的方式去教导儿童,当教学中出现问题或者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时,教师也习惯于给出既定答案,让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善于在师生之间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亲子关系不平等,家长无法正确认识到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权利,并要求儿童只能听从家长的支配与命令,没有表达自身意见的权力和自由;不顾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情绪,而将自己成人的观念和感受强加于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超负荷教育。可以说,这些都是传统成人本位儿童观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与体现,儿童的特点和意义都被完全忽视。这种教育观念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也会消磨他们对知识追求的自觉性和热情,使儿童逐渐养成崇尚权威的人格。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

所谓“学而优则仕”,在中国古代,儿童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将来求取官名,跨越阶级,成为人上人。尽管在当今社会,人们想要获得成功、实现自我并非只有受教育这一独木桥,但对于大部分家庭和儿童,受教育依旧是他们改变命运、跨越阶层、提高社会地位的首要和主要途径,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当前“受教育”仍是一般人取得“仕禄”的主要手段。所以,这种功利性的求学目的观虽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淡化,但是至今仍占据教育目的的主流。老师和家长在回答儿童为什么要好好读书时,往往会说是好好读书就能取得高分,然后进入名牌大学,顺理成章地谋取一份好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无法说这样的想法不正确,但是如此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却真实忽视了让儿童接受教育的本真——塑造自己的内心与灵魂。事实上,为应对社会上出现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之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已有二十年,但在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之下,教师家长们无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教师们把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不考的内容简单讲甚至直接跳过,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们报五花八门的特长班,但却无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意见,只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完全背离了儿童教育的本质目的,完全忽视了儿童成长的真正意义。

(三)智育本位的教育内容

儿童是处在发展中的人,儿童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发展。然而当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的重心都在强调儿童学业成绩的进步。教师和家长依分数定好坏,以分数论奖赏,教学内容无非就是考试内容。对于那些非智育内容,在儿童教育过程中,也往往是通过智育形式开展,但即使是在智育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常常偏向于把那些理论性的内容,而轻视那些实践性和生活化的学习内容。而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家长包办一切,儿童只管将书读好。智育本位的教育内容割裂了儿童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不利于学生在思维能力、个性品质、审美观念、体育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这种智育本位的兒童教育内容观的形成,恰恰与中国传统的成人本位儿童观不无关系。成人总是习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要求儿童,就如杜威所说,“人们总想把儿童期缩短,将成人的知识经验装进去”[3]。但事实上,儿童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效率等诸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明显差异,成人把对自己的期待与要求强加在儿童身上,这种想法是愚钝而荒谬的,终将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四)经院主义的教育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识字并熟记科举考试所要求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教师重讲解重灌输,学生重诵读重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顾明远先生称这种教学方式为经院主义的教学方式。即使到了现代,在我国已进行了多次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使儿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我国的学校教育在本质上都没有摆脱成人本位儿童观的影响,即强调死记硬背,强调过度练习,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强调知识学习而忽视技能锻炼,表现出重讲解灌输、重权威服从的经院主义教育方式的特点,忽视儿童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使是道德教育,也是以长期灌输、反复朗诵的方式进行。另外在现实家庭教育中,儿童与成人之间往往是一种依附关系,家长将儿童认为是自身的所有物,认为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因此成人可以代替儿童选择受教育方式以及学习方式,而他们往往对儿童期望过高,忽视其成长的自然发展规律,揠苗助长,这反而错失了儿童某些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陶行知先生也曾深刻地批判这种教育:“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4]当前,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分数,提倡儿童读书“下死劲”的现象并不少见。

三.让儿童成为儿童

儿童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是正在发展的人。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5]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有着不同于大人的心理,因此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想当然而为之,而是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心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地位,保护他们的天性。具体到教学中,教师要把儿童当作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情况与儿童的心身发展规律相协调;同时,要把儿童当作学习的主体,并意识到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传授者,更是儿童成长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另外,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儿童,学会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儿童参与教育和教学活动积极主动性,让儿童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親身感受事物变化发展的魅力。具体到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伙伴和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和支配者,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打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保守观念,转变功利的成才观和教养动机;尊重儿童的权利,正视儿童的家庭地位,主动构建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耐心倾听子女的意见和要求;注重培养儿童的积极个性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天真可爱、思维活跃的真正意义上的儿童。

“尽管成人的儿童观念并非儿童本身,但却影响着现实的儿童。”[6]儿童成长在教育,而儿童教育的变革关键是观念的变革,关键在于对儿童的认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必须更深层次地打破蔑视自然、崇尚权威的成人本位儿童观。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保护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权利地位,选用恰适的教育方法,让儿童真正成为儿童,让他们真正成为有独立思想、有创造力、有完整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2]李君惠.略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J].文史杂志,2010(03):22-25.

[3](美)杜威.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印刷厂,1977.

[4]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蒋雅俊,刘晓东.儿童观简论[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3-8+16.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