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话牛

2021-08-06 21:24刘文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

刘文东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在动物中,与人们关系最亲密的要算牛了。人们吃牛肉,喝牛奶,穿牛皮鞋,拎牛皮箱,用牛耕种,使牛拉车,有些民族还有斗牛的风俗,以此表现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气概。牛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无怪乎在人类早期的艺术作品中,野牛常常是人们所描绘的对象,如法国诺克斯洞穴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在我国的青铜艺术中,牛的形象则被夸大地铸成了青铜器上的兽纹,人们也称它为“饕餮(tāo tiè)纹”。在世界各民族的舞蹈中,摹仿牛的舞蹈也很多,著名的就有西班牙斗牛舞。在我国也有“侗家斗牛舞”,它是贵州天柱侗族人民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古代的人们,熟悉牛,热爱牛,也迷信牛。人们用牛头或牛角表示富有,用牛骨来占卜未来的吉凶。牛还是祭祀用的最高的祭品,用牛来祭祀,被称为“太牢”,用作祭品的牛称为“牺牲”。

关于牛字的书写,楷书的牛字非常简单,写成“牛”。这个字是从古文字演变来的。早期的牛字非常有趣,就是画一只牛头,但在甲骨文中这个形象就已简化成简单的线条。金文中的牛字也只是在笔划上比甲骨文粗壮些。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字是从图画式的牛头演变来的。小篆的牛字,形体与金文一样,没有大的变化。到了隶书,人们把牛的一只角拉直,一只角断开,楷书继承了隶书的结构,但左角的第一笔写成撇。

作为动物,牛有许多种类,在我国就有黄牛、水牛、牦牛等几种。在长期的驯养中,人们也培养了不少优良的品种,如专供挤奶的奶牛,专供食用的菜牛,以及用以役使的耕牛等等。

牛是古代农业的主要畜力,用牛耕田的农具是犁,所以“犁”字是从“牛”、“利”声的一个字。到了现代,许多地区都用拖拉机代替了耕牛,但人们却仍舍不得扔掉这个“牛”字,把拖拉机叫作“铁牛”。

牛肉是古人主要的肉食品,用食品来慰劳别人叫作犒(kào)劳。《左传》中郑国商人弦高得知秦国军队将要偷袭郑国,机智地将自己的牛送去犒劳秦军,使秦军将领误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从而打消了偷袭的念头。这个“犒劳”、“犒师”、“犒赏”的犒字,也从牛,可见牛的用途之大。

牛对古人的生活來说远比现在更重要,因而古人对牛的名称也比今天来得繁,观察也细腻得多。如公牛称为“牡”,经阉割的公牛称为“牯牛”。母牛叫作“牝pìn”,也叫牸(zì),比如水牸,即母水牛;公牛还有别名叫作“特”,后泛指牛,但与现代语的“特别”“特殊”等含义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小牛叫作“犊”,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流传至今。

牛平常性子温顺,放牛常是小孩干的事,笔者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有一项固定事情要做,就是牵牛出去吃草、喝水。现在还依稀记得自己更小的时候,父亲常把我放在牛背上骑坐。似乎很多画家也特别喜欢画牧童骑牛图。

牛可谓“庞然大物”,怎么会这样温顺,小孩也可以牵牛放牧呢?关键是一个“牵”字——“牵牛鼻子”。因为鼻子是牛身上脆弱的地方,抓住了要害,事情就好解决。牛耳也是牛脆弱之处,但“执牛耳”就了不起了哟:据说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儿牲血,主盟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所以用“执牛耳”指做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牛是力气大的象征,我们常形容某人力大如牛,或称某人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牛不光力气大,脾气也大,“犟”就是强牛,即发了脾气的牛,固执不回头,所以倔强执拗的脾气,叫“牛脾气”;类似的还有“钻牛角尖”(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变通);“顶牛”(比喻争持不下或互相冲突)等等。

还有不少由“牛”字组成的短语也很有意思。比如,人们把互不相干的事情拉扯在一起,叫“牛膀扯马胯”;把强迫别人去做不愿做的事情,叫“牛不喝水强按头”;说人心不齐,会把事情弄糟,叫“牛劲不齐拉乱套,人心不齐瞎胡闹”;说大话是一种浮夸的行为,叫作“吹牛皮”;贬斥多嘴多舌、多管闲事的行为,叫作“牛圈里头伸进马嘴来了”。

又比如“牛头马面”,是传说中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头像马,人们用来形容各种阴险丑恶的人;“牛头不对马嘴”,用来表示答非所问,或两件事情接不上茬儿(也说“驴唇不对马嘴”);“牛鬼蛇神”,原比喻李贺的诗虚幻怪诞,后来形容虚妄怪诞的事物,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牛鼎烹鸡”,用来比喻大材小用,试想,在用来煮牛的大鼎里煮一只鸡,难道还不是大材小用吗?同样意思的还有“牛刀割鸡”,但人们更习惯于说“杀鸡焉用牛刀”。当然,杀鸡用牛刀,肯定能把鸡杀死,但未免成本太高,未免事倍功半,未免太吃力了。面对现实问题,我们最好是学会根据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庄子·养生主》中还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厨子用娴熟的功夫很快地分解了一头牛,他的动作就像在奏乐和舞蹈一样富于韵律,分解以后,他的刀刃仍像“新发于硎”,也就是像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好一样锋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就要熟悉工作的每个环节,同时要全神贯注,才能游刃有余。

人们也许更熟悉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七月初七的传说永远是动人的。天河两岸,孤独对望,那“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感伤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忠贞,其情之真,其爱之深,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传扬。但是故事中同样感人的还有那头会说话的老牛:双眸明亮,泪水也淡不去它对牛郎的忧心与忠诚。生,以垂垂老矣的薄力耕犁那片土地;死,以粗砺的老皮助牛郎飞天——以毕生之力,尽忠于主人。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深深怀念着老牛那“毫无自私自义之心”的伟大品格。

默默无闻的奉献是牛特有的品质。因为牛的奉献,春天的清风带上了活力的气息,生活也因之而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夏日的骄阳下,不变的是它挥汗如雨的身影——尽管喘着粗气,却不曾停下它奋力耕耘的步伐;丰收的金秋——稻谷飘香的时节,它却吃的是草;冬日的寒冷也没有让它退却,奉献是它不变的曲调。正如宋代民族英雄李纲所言:“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它就是这样为使“众生皆得饱”,酷暑严寒从未羁绊过它奉献的脚步,贯穿了四季,跨越了时代。

人与牛有着亲密的关系,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从小当放牛娃,到了古稀之年,仍然养着一头牛,尽管一年只需要耕种四五亩地。我们常劝他,别养牛了,很辛苦。他说,作为一介农夫,看见牛心里才踏实啊。

是的,无论是平凡的普通人,还是卓越的名人与伟人,都非常崇尚牛的精神。一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他可以蔑视权贵,“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他对劳动人民深怀感激,“俯首甘为孺子牛”。

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新年茶话会上,提出要“发扬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又谆谆教导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

牛年话牛,是希望牛年如牛。用牛组成的祝福语,在牛年新春成为热词。今年正月初一早上,我刚吃完汤圆,就收到一学生发来的第一条短信:“2021年送给刘老师21头牛福:

“牛气冲天、牛年大吉、牛年忘烦、牛运亨通、牛角勾福、牛势冲盘、牛运无边、牛事连连、牛劲十足、牛转乾坤、牛财旺盛、牛福永恒……”

当然,祝福是美好的,但要真想“牛”起来,我们还得非有一股牛劲不可:一定要克服既想轻松,不付出代价,又想“亨通”“如意”的人性弱点,而要像牛一样勤劳、奋进、奉献,摈弃懒惰,拒绝平庸。让我们在牛年里,认真践行“三牛”精神:有牛气冲天的豪迈,有如牛负重的担当,有老牛舐犊的情感,有庖丁解牛的智慧,有牛角挂书的勤学,有汗牛充栋的博学——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铸就新的业绩!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