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的学区房

2021-08-06 04:46崔传刚
环球人物 2021年14期
关键词:西城区投机学区

崔传刚

多年来“高烧不退”的学区房热潮,最近在北京市西城区严格落实“多校划片”政策后,终于撕开了降温的口子。

这项被称为“731大限”的学区新政,是指2020年7月31日之后,在北京西城区购房并取得房屋产权证书的家庭,其适龄子女申请入小学时,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者相邻学区内入学。

据媒体报道,截至7月5日,北京西城区的“幼升小”录取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从录取结果上看,凡是“731”后买房入学的家庭,几乎没有选择“牛校”(优质学校)的可能性,只能被随机分配到其他片区的普通小学。一些斥巨资买下学区房的家长因此在网上哀叹:“买了十几万元一平的学区房,最后进的是房价5万元一平的学区。”

多年来,一线城市学区房交易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地产公司到中介,再到自媒体推手,利益相关者众多。凡是好学区的房子,即使是“老破小”,也被炒到天价,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了房地产投机的附属品。

与股票投机不同的是,学区房投机抓住的是家长的焦虑心理。在相关利益群体的鼓吹和诱导之下,部分家长认为给孩子买了学区房、上了名校,就可以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并相信学区房可以不断升值。

因此,不少家长加入了学区房抢购大军,不仅付出了真金白银,甚至还背上了沉重的贷款负担。但随着新政的实施,他们发现既无法让孩子进名校,又面对房价下跌的风险,顿感“人财两空”。

据相关人士披露,西城区部分学区房价格一天就跌了几十万元,还导致一些已经签了合同的购房者毁约,有人宁可损失高达100万元的违约金,也要及时止损。

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为孩子缔造更好的未来,这是所有家庭的共同梦想。追求梦想需要激情,但不能丧失理性。过度夸大学区房的作用,甚至变成炒股一样的投机行为,正是失去理性的一种表现。很多家长甚至把购买学区房变成了一种攀比行为、一种身份象征,仿佛不给孩子买学区房就失去了某种社会地位,对不起自己的子女。學区房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实现了多年的非理性上涨。

学区房本身并非没有价值,只是其价格超过了价值。“731”政策的落地,正是为了让价格回归价值本身。因此,家长们应该当机立断,放弃幻想,不要再抱着不甘的心态观望、等待。放弃沉没成本,积极面对现实才是正确做法。

改革必然会带来资源的重新分配,学区房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说,“731”政策也是在给中国大多数家庭减轻负担,让普通人不被投机之风裹挟、不被高额教育成本压垮。从长远看,这绝不是损失,而是受益。

猜你喜欢
西城区投机学区
13城整顿学区房炒作
学区房还能买吗
东方少年杂志社“我为祖国加油”主题绘画征稿选登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家有二宝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2014至2015年西城区老楼通热方式实现无煤化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