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经典阅读素养缺失调查报告

2021-08-09 01:39陈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好书读书大学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这个论断不错,人间最像天堂的地方恐怕应该是大学校园了。大学应该是一个读书的地方,大学本身应该是一座巨型图书馆。从人类发展角度看,地球村也应是阅读村。这并不是一种惊世骇俗之论,而几乎是一种常识。现实世界中的大学生阅读现状究竟如何呢?我们萌发了组织一次专题调查的想法。

一、我国大学生经典阅读素养调查问卷的设计结构

1.主题设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阅读的内容也在稳步推进,但推进的结果如何呢?因此我们将调查的核心定在“经典阅读素养”方面,我们认为经典是阅读的核心,经典素养的层次与水平标志着阅读行为的质量与未来。

2.问卷结构。经典阅读素养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调查人员身份信息,如性别、出生地、专业类别等;二是阅读行为与姿态的考量,如阅读时间、阅读地点、阅读习惯等;三是阅读内容的选择、推荐与聚核。我们想借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经典阅读现状,并对其进行一个精确的“数字画像”。

3.调查组织。因为条件所限,我们选取通过微信“问卷星”组织网络调查,借助了朋友圈,向熟知的大学生朋友发放问卷,总共发出1000份邀请,但有效收回的约有500份。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调查数据进行梳理。

二、我国大学生经典阅读素养调查情况分析

1.人员结构。从2017级到2020级,2018级、2020级参与率较高;男、女生比例相当;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数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参与的学生较多。这些信息给我们一些可能的启示:(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阅读的关注度是不一样的,而这又取决于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现在学校对阅读的关注与执行;(2)对阅读的热情,与性别无关;(3)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可能对阅读的重视程度略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由此,所引发的大学生的经典阅读素养是不是有一定的正相关呢?

2.阅读姿态。在阅读时间投入方面,每天小于半小时的人数占47.37%,多于半小时但小于一小时的占比21.05%,每天多于一小时的占比31.58%。在阅读场所的选择方面,选择图书馆的占比45.61%,选择宿舍的占比21.05%,选择教室的占比10.53%。在读书方式上,选择“翻阅”的占比71.93%,选择“摘录”“批注”的分别占7.02%,选择“讨论”的占比1.75%。由此可知:(1)大学生普遍重视阅读,但阅读时长互不均衡,近一半的学生每天读书小于半小时。大学生的时间都用到哪里去了呢?大学生的主要时间难道不应该用到经典阅读上来吗?(2)有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在图书馆阅读,这既是对大学图书馆氛围的肯定,也是对阅读行为的续脉承传。选择在宿舍和教室阅读的大学生也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这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必须营造多元、泛在的阅读环境,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3)有超过70%的大学生选择“翻阅”,这表明浅阅读泛滥成灾,深阅读凤毛麟角,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3.阅读聚核。在这个部分,我们设计了“有人分享给您一本好书吗?您有分享一本好书给别人吗?您觉得老师/同学/家长分享给您的最值得一读的书是什么?”等问题,我们想借此调查大学生阅读的核心聚焦点在哪里?他们有没有人生目标点、兴趣增长点?有63.16%的大学生获得了别人分享的一本好书,有73.68%的大学生向别人分享了一本好书,这是令人欣慰的!这表明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在大学校园里如火如荼。在“老师/同学/家长分享给您的最值得一读的书是什么”方面,大学生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们分析这些数据,发现三大趋势:一是有近50%的书目与高中阶段相重合;二是有近30%的同学给出的是正在学习的专业学科相关的书籍;三是只有约10%的同学给出的是较为广博的经典书籍。但有一点值得肯定,9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与阅读内容的选择虽然有些功利,但是匹配的。

三、我国大学生经典阅读素养缺失的问题与建议

1.我国大学生经典阅读素养缺失的问题

一是经典阅读内容的缺失。众多的大学生在阅读,但阅读的内容经典性不够,中心不明,内容庞杂,兴趣荒芜,鲜有学术性阅读的痕迹。大学,首先应该是读书的地方,我们要致力于让大学有书院气,让教师有书卷气,让学生有书生气。大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窗外树木成行,室内书声琅琅;白天静水流深,晚上翰墨飘香。没有书香气的大学校园是没有文化底蕴的。

二是经典阅读方式的缺失。选择的地点多在图书馆,但大多为“翻阅”,缺乏深入的讨论、辩论,摘录、点评的也少,可见这种阅读对学业的补充与深化几乎很少见。陆游有诗曰:“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深刻的阅读,指出我们要让学生在他们的年轻时代,阅读一些让他们激动得睡不着觉的好书,唤醒他们内心高尚的情操。而要做到这些,仅仅浮光掠影、走观观花的浅阅读、碎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经典阅读成果的缺失。因为前两者的原因,导致阅读对个人成长、对学术问题的攻关缺乏有效支持。大学生主要的精力,可能大多用在对功课的完成上,而分身乏术于明确的学术擘画。我们的大学校园里要定期组织好书分享、知识竞赛、专题研讨、高端论坛等读书主题活动,大学比赛的各项奖品应以经典书籍为主,积极鼓励全员阅读、全科阅读、全程阅读,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奖励基金,鼓励大学生打造阅读高地,并将自己的读书成果向社区宣传推广、辐射示范,从而引领区域精神文明提升。

2.我国大学生经典阅读素养缺失问题的解决建议

(1)让阅读成为学校战略。朱永新老师说,阅读改变我们的一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2010年朱永新牵头在北京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花了大量的精力研制《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他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提出关于未来学习内容的一个新主张——大量压缩学习内容。他认为,现在学校里教的课程最多保留50%,把50%以上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定制学习、自我建构学习。我们认为,大学理应勇立潮头唱大风,“读”树一帜育英才,将经典阅读作为大学办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要规定学生必读书目,并将这些书目纳入学业考核。各所大学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应该有属于本校的独特书单,形成校本研修课程,大学生必须在校期间读完这些书并接受统一考核合格后才能毕业。我们可以开发出经典阅读过关考核的APP,让学生进行通关考核,促进学生自评、伙伴互评、专家考评等多元评价,形成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评选阅读特长生,建立经典阅读成长档案。

(2)让阅读成为学科主张。我们觉得学科阅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但是现在的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学科阅读,尤其是全学科阅读。我们现有阅读基本上停留在语文学科,到了大学阶段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大学各专業、各学科都存在经典阅读,跨文化更存在经典阅读。一方面,我们要进行中学与大学之间经典阅读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做好大学阶段经典阅读的顶层设计。大学期每个学科的经典阅读可参照怀特海所说的“教育的节奏”进行设计:浪漫,精确,综合阶段。起初可以自由开放一点;待到发现兴趣之后,可以适当集中与聚核;最后综合运用,锁定研究,输出成果。有了这样的整体设计,一定要通过教师的经典阅读引领学生的经典阅读,要让教师形成坚定的学科主张,并将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

(3)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里面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我们每天清晨见面会问“你吃了吗”,其实我们每天不仅要吃物质粮食,更要吃精神粮食。学校要让书籍触手可及,要定期组织、滚动组织读书比赛,校园文化要以书籍为永恒的旋律;家庭、社会也要大倡读书之风,通过一些固定的活动,尤其要运用现代智能手段,举行读书打卡、读书电竞活动,让读书有仪式感、知名度和竞争力。要形成稳固的经典阅读习惯亦非易事,但我们只要行动起来,从“微习惯”做起,哪怕是从每天捧书、摸书开始,也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

阅读是整个教育最重要的基石,是提升国民素质最有效、最直接、最廉价的路径。对于大学生来说,经典阅读本身,就是乐趣所在。

陈想,江苏大学理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好书读书大学
推荐一本好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我爱读书
好书共享
好书推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