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氏皇室早育现象

2021-08-09 08:46宋超
炎黄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拓跋生子皇子

宋超

对北魏皇室而言,繁衍皇嗣不仅仅是一姓家族内部的要事,更是关乎北魏王朝隆运、帝位传承而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国家大事,因而北魏皇帝的生育问题也就成为关乎北魏王朝国祚能否长久绵延的关键因素。文章以拓跋氏皇帝的生育作为切入点,将其与北魏政治相联系,从而对北魏政治史作进一步的窥探,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北魏的政局。

拓跋氏诸帝的生育状况

由于北魏孝明帝后期爆发了六镇起义,北魏统治已岌岌可危,故本文研究只限于孝明帝及其前。本文依据《魏书》将拓跋氏皇帝的生子年龄以及皇子数量加以整理并分析,具体如下:道武帝22岁生子,有皇子10人;明元帝17岁生子,有皇子7人;太武帝21岁生子,有皇子11人;景穆帝13岁生子,有皇子14人;文成帝15岁生子,有皇子7人;献文帝14岁生子,有皇子7人,孝文帝16岁生子,有皇子7人;宣武帝24岁生子,有皇子2人;孝明帝无子嗣。

以上统计数据均以虚岁计。从以上数据可知,生子年龄最小的拓跋氏皇帝是景穆帝拓跋晃,他在13岁时便生育了文成帝拓跋濬,是名副其实的早育。此外,他的皇子数量也是最多的,达到了14位。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生育的皇子数量则居第二,有10位,但他的生子年龄是22岁,相较而言属于大龄。《魏书》载:“太宗明元皇帝,讳嗣,太祖长子也,母曰刘贵人,登国七年生于云中宫。太祖晚有子,闻而大悦,乃大赦天下。”可见,22岁生育已是“晚有子”,这从侧面反映出北魏拓跋氏皇帝大多生子较早。太武帝拓跋焘21岁生子,也属于大龄生育之列。孝文帝元宏生长子废太子恂时是16岁,生宣武帝元恪时则是17岁。明元帝拓跋嗣、文成帝拓跋濬及献文帝拓跋弘等也都属于早育。北魏诸帝中,生子年龄最大的当属宣武帝元恪,他在24岁时生长子元昌,生孝明帝元诩时则已是28岁。而北魏孝明帝则无子。北魏诸帝的生子年龄有的相差较大,看似杂乱,实则都与当时的政治发展形势密切相关。由于史料的缺乏,北魏诸帝的结婚年龄不详,但早育必定早婚。此外,北魏诸帝所生公主亦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拓跋氏皇帝早育现象的原因

拓跋鲜卑虽然以军事上的征服者和政治上的统治者的姿态入主中原,但在文化上却不得不受到汉文化的极大影响。北魏建立之初,拓跋珪的身边就聚集了一大批贤能的汉士,如燕凤、许谦、张兖及崔玄伯等人,他们都能以汉文化影响道武帝拓跋珪。《魏书》载:“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所以汉代“广嗣重祖”的思想也必定深刻影响了拓跋珪。广嗣即多生子嗣,广嗣重祖也就是广皇嗣、祠宗庙。有人统计了汉代18位皇帝的初婚年龄,其平均值为17岁(本文以虚岁计)。而北魏诸帝的平均生子年龄就为17.75岁,如果不包括道武帝、太武帝以及宣武帝三位“晚育”皇帝,其他皇帝的平均生子年龄仅有15岁,平均初婚年龄则比15岁要小,更比汉代帝王的17岁小得多。这也反映了北魏诸帝从拓跋珪开始,就深受汉代广嗣重祖思想的影响。

拓跋珪为了在中原进行长久的统治,必然就要汲取这些统治经验。广嗣不仅能保证拓跋氏皇室的帝位传承,而且也壮大了皇室的力量。拓跋珪亲身经历了代国灭亡以及复国的过程,所以他十分重视拓跋氏皇室成员的壮大。北魏建国后,诸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新附地的年轻女子选入后宫,目的是为了繁衍皇室子嗣。专家指出,初婚的迟早同生育率有密切的关系。据人口学家研究,女子初婚年龄为15岁时,最大生育率为10(相对量化);20岁时为8.4;25岁时为6.2;到30岁时,最大生育率则降为4.2。可见,女子越年轻,最大生育率则越高,即所生子嗣也越多。而且北方游牧民族体魄强健,男子发育也早,所以所生子嗣也都比较健康。除了极个别的早夭外,绝大多数都能顺利长大。这是拓跋氏皇室早育的第一个原因。

北魏初建,拓跋氏皇室仍没有形成稳定的帝位传承制度,帝位的传承受到“后族”势力的强烈干预。拓跋珪创立北魏后,意欲走封建化的道路,就必须摆脱拓跋旧俗,实行中原汉制。为此,道武帝采取了两个措施。第一,皇位传子;第二,实行“子贵母死”制度。道武帝拓跋珪晚年,关于帝位的传承问题就受到了拓跋氏皇族的注意。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拓跋珪决心将帝位传给长子拓跋嗣,而且为了避免后宫干政,将拓跋嗣的母亲赐死。《魏书》载:“初,帝母刘贵人赐死,太祖告帝曰:‘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為长久之计。”从这条记载来看,拓跋珪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是出于长远考虑,是为了政局的长期稳定,但对执行者来说也是一种精神痛苦。只是汉武帝立子杀母的个例并没有在西汉形成制度,为何经拓跋珪效仿竟在北魏形成了制度?依笔者浅见,或许是由于所处特定时代条件的产物。西汉和北魏有很不相同的一点,即西汉的后族权力是皇权所赐,即母以子贵;而新建北魏则不同,它的皇权是后族或母族所赋予和支撑的,因此皇权从一开始就受到后族或母族的强烈制约,所以他不得不想方设法清除后族或母族的势力及影响以加强皇权。

在皇位继承上,拓跋部落旧俗的兄终弟及制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拓跋珪为了将帝位传于子孙,在排除后族的势力干预后,又对宗室诸王施加压力,尤其是内外所重的卫王仪。《魏书》载:“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世祖拓跋焘生于408年,而拓跋珪死于409年。“太祖喜”说明嫡皇孙的早生让他十分高兴,因为子孙相传有了保证,而卫王仪也不得不认清形势,主动退出皇位继承的行列。况且此时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已经17岁,完全有执政的能力。拓跋珪有了长子长孙的保障,卫王仪或者阴平公烈这些拓跋珪的亲弟弟如果想要继承帝位,即使有兄终弟及的拓跋遗制也没有太多竞争力。《魏书》又载:“世祖太武皇帝……天赐五年生于东宫,体貌瑰异。太祖奇而悦之,曰:‘成吾业者,必此子也。”可见,在拓跋珪的心里,他早就将自己的江山事业交给了自己的子孙去继承。所以,在拓跋氏皇室内部,皇嗣的早生早育使父子相承成为稳定的皇位传承制度,终结了兄终弟及制。

拓跋氏皇帝早育对北魏政治产生的影响

在古代,皇位的传承有着立长君的实际需要。通常情况下,皇帝的兄弟年长于皇帝的子嗣。如果在任皇帝没有能够胜任统治的成年子嗣,那么皇位就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因此,拓跋氏皇帝的早生状况对北魏政治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成年的皇子是皇位得以顺利传承的重要保证,也能维护政局的平稳,皇嗣不继极易导致政治风波。皇嗣的早生使其能够尽快成年,如果老皇帝驾崩,新皇帝不至于做“幼主”,能够避免被叔父夺位,保证皇位父子相传。纵观北魏诸帝,他们即位年龄的平均值将近17岁,这个年龄已具备了处理政务的能力,因此能够维护政局的稳定。例如明元帝拓跋嗣即位时已18岁,他才能平定其弟拓跋绍的谋逆,还将道武朝罢归的公卿大臣重新启用,简贤任能,表现出了突出的政治才能。拓跋焘即位时16岁,但在即位前,就已被其父明元帝任命为太子监国处理政务,提早地参与政事,积累了执政经验,治国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有效防止了权臣擅权。孝文帝元宏5岁即位,这是由于其父献文帝提前让位。此外献文帝是暴薨而亡,《魏书》载“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之为也”“早怀厌世之心,终致宫闱之变”。如果正常情况下按父死子继的传位方式,且依献文帝的健康状况来看,孝文帝即位时应该够15岁甚至更大。可见,北魏诸帝都尽量做到太子的早生以确保皇位的传承。

拓跋氏皇帝的生育和皇帝的施政方针有关。在北魏诸帝中,生育较晚的是道武帝、太武帝和宣武帝,而这三位“武帝”均有赫赫武功。他们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均用于对外征战因而无暇顾及生育之事。道武帝拓跋珪作为开国君主,有生之年几乎都在四处征伐,击破贺兰部、高车以及柔然等游牧部落,并战败慕容宝、打败姚兴,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为北魏帝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太武帝拓跋焘北破柔然,西逐吐谷浑,南击刘宋,并灭亡了大夏、北燕以及北凉等国,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宣武帝元恪在位期间向南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并持续8年之久,期间攻下了萧梁的四川汉中之地,领土大大向南拓展,又向北进攻柔然,使北魏的国力强盛一时,他统治末年,又镇压了大量的人民起义。正是长期主内政的关系,拓跋晃生育皇子最多,且他的生子年龄在北魏诸帝中也是最小的。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为隋唐帝国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拓跋氏皇室的生育深刻地影响着北魏的政局,建立北魏的拓跋氏为了政权的长久统治,历代皇帝均很重视下一代接班人的生育和抚养,而这正是拓跋部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制国家转型的阶段所产生的特殊现象。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拓跋生子皇子
“屎壳郎”大王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我的悲哀,如御膳房的菜
化蝶
康熙:幼年读书曾累到咳血
领导是咱老家人
处暑
清明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