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建筑材料”螺旋上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021-08-10 22:49曾学真曾晓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螺旋式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曾学真 曾晓明

一、引言

中职建筑施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建筑工程企业的施工员,作为施工生产一线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施工员对现场施工的进度和成本负有重要责任,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企业对施工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不少用人企业指出,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后不知从何入手,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思考,也不善于主动学习、触类旁通。究其原因,是因为中职学生往往缺乏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主动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二、中职学生缺乏系统性思维能力的原因

据长期在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校建筑施工专业学生学习习惯的观察,笔者认为以下原因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首先,中职学生入学前接受了9年基础教育,都是没有专业和职业指向性的基本教育,学科相对独立,如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目前基础教育最被人诟病的就是严重的应试倾向,而大部分的中职学生,更是这种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解题技巧,在教育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几乎是周而复始地进行单一学科的解题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综合知识面狭窄。

其次,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5~18岁左右,年纪轻,社会阅历尚浅,缺乏系统思维能力。与大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求学阶段极少接受对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的训练。建筑工程是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影响建筑工程的因素众多且复杂,通常涉及从设计到材料、人员以及机械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各个方面的联系都非常紧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有意识地进行系统思维方式的训练,学生不容易自觉发现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

三、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方向为例,专业课程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几个课程类型组成,从课程名称上也能够看出,学科痕迹非常重,不少课程的名称与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甚至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名称非常近似(见图1)。

四、“螺旋上升”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

根据杰罗姆·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一个人关于世界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和已学到的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根据这种思想,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变成各种年龄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的结构,并以一种最佳的呈现顺序去安排这些结构。

布鲁纳认为螺旋式课程的排列应采取螺旋式的形态,即小学低年级到中学阶段的教学,对于同一种基本概念,采用螺旋式数次反复上升排列。布鲁纳的这种“螺旋式课程”设计,可以使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化,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使我们习得的知识抽象又抽象,使我们的思维发展再发展。

目前,螺旋式教学理念多用于基础教育,每学期课程相同,学习内容不同,容易达成在不同学期学习的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依次学习由浅至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容。

中职建筑施工专业的专业课程多,互相之间的关系不紧密,一门课程通常只上一个学期,不同课程之间很难实现由简单到复杂,从外围到核心的渐进过程,因此很少有人尝试使用螺旋式教学法。

五、以“建筑材料”为依托实现职业能力螺旋上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建筑物的坚固、耐久、适用、经济和美观性,因此合理、正确地选用建筑材料,不仅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关键,也是确保工程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不少师生的眼中,“建筑材料”只是一门课程,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组成和生产工艺;学会根据工程实际合理选配建筑材料;学会如何检验建筑材料和判断材料是否合格。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因为缺乏对专业的整体认识,在学习建筑材料课程的时候,并不知道学习的内容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我们的学生将来作为一名施工员,需要在施工现场协助项目经理做好施工监理,与施工队一起复核工程量,提供施工现场所需的材料规格、型号和到场日期,做好现场材料的验收签证和管理,及时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和工程量签证,做好工程的资料收集、保管和归档。“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一直贯穿学生的整个中职学习生涯。从认识建筑材料,到了解材料性能,然后正确使用建筑材料,最后还要选择和管理建筑材料,“建筑材料”俨然是一条主心骨,串起了整个专业学习的主线。

传统的课程体系编排以学科知识为主,将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分别开设在不同学期,每一学期学习完成后,后面的课程将不再涉及。由于课程间的衔接性差且没有任何知识点上的重叠,导致学生知识遗忘率很高。

根据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将“建筑材料”相关知识中的认识材料部分开设在学生入学后的前期课程中,随着学期的推进,依次了解建筑材料、使用建筑材料到最后对建筑材料进行管理,学生的学习遵循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外围到核心的过程(见表1)。

六、实施螺旋式教学的关键因素

1.建立一个专业视野开阔、乐于融合协作的教师团队

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堆砌,是多学科融合之后,从知识到技能再到方法的融合,特别是思路和方法可以迁移去跨界解决综合性的问题。教师的素养是实施螺旋式教学法的关键,教师团队必须意识到螺旋式教学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所能起到的作用,因此也会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熟悉其他课程的教材、课标,完善知识体系,促进专业发展从而顺利开展跨学科教学。

2.以螺旋上升为目标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的描述,反映在某一门课程中即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指明学生应该学会的技能与知识。目前我校施工专业使用的课程标准还是以单一学科的角度提出该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并没有着眼于课程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在多维度融合的课程设置原则下,灵活多样地制订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资源,做到既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真正提升教学的质量与实效。

3.依靠集体备课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集体备课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促进教师相互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团队成员要在每个人都充分熟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充分研究课程内容间的关联及递进关系,编写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选择适用的教材,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題,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位教师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在研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任教课程的教学重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等,在集体备课之后针对具体的内容进行二次备课,形成自己的教案。

4.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场地

现有的校内实训室主要是实现单一课程的实践教学,比如:建筑材料的试验、测量放线、具体的施工操作、工程造价的软件应用等。这样的校内综合实训只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缺乏一定的层次性、连续性、综合性。要实现学生系统性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打破单一实训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连续操作实训项目,真正意义上实现跨课程、深融合的校内综合实训。

七、结语

螺旋式上升教学法是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一种循环,后一循环需要前一循环为基础,而又比前一循环更深、更高,而且后一循环的学习又使前一循环得到丰富和补充。施工专业的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接触了建筑材料,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又会遇到新的概念、新的问题,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循环,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开拓视野。这样的学习效率更高,更具有整体性,既了解了所学课程的有关知识,又领略到本专业的概貌,这种螺旋式上升一旦开启,形成的漩涡会带动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快的提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的习惯。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0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20YQJK034。]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螺旋式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
一秒变酷炫!德国摄影师将螺旋式楼梯拍成“盗梦空间”
螺旋式推进
中英语篇结构对比分析
新型混凝土技术与建筑节能探讨
螺旋式大田秸秆颗粒反应堆建造复式作业机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