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政教育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和策略

2021-08-10 22:49孙亭亭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历史课程

孙亭亭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背景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际格局波谲云诡,各种政治思潮暗流涌动,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围攻和诋毁甚嚣尘上。尤其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的特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言论大行其道,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也很严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将立德树人当成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全程贯穿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策略进行人才培养。

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教育部在2020年1月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在新课标中,明确将历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并且增加了一倍的课时。这是教育部在课程设置上定的总基调。不仅如此,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现实意义

俗话说: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历史课程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确历史观的塑造对于增强文化和民族的认同感、培育堪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有重要作用。我校培养的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技能的幼儿园教师,以后进入幼儿园教授小朋友。所以,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会直接影响到祖国下一代的接班人。

三、历史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内容:七大模块

历史教学中能够渗透的思政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杰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国际意识等。在历史课程教授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注重传授历史人物和事件,更要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具体可分为七大模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国耻国情教育、中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虽然历史课程目录多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并不是按这七大模块进行,但其实七大模块的内容都是融合在其中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授课内容进行七大模块方面知识的补充与拓展。比如,关于1927年-1937年这段时间的历史,其中内容包含“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从中我们可以讲述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可以补充: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根据实际国情,突破苏联道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遵义会议”可以提取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突破共产国际,成熟独立处理中国问题。“长征”可以挖掘具体事例阐述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国共合作”等,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中国的革命文化,开展国耻国情教育。换言之,我们要依托具体的历史知识来阐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砥砺奋进的民族精神,进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围绕五大核心素养展开

新课标提出历史学科要培育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综合各类史料,运用发展的、变化的、辩证统一的观念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比如关于义和团的评价,在西方史学界和西方人眼中,义和团就是一场反洋教反洋人的暴民运动,愚昧无知、反现代化。但是他们却“自动”屏蔽了当时的历史背景,那就是西方在当时对中国肆意侵略,享受最高特权,所以才会让最底层的老百姓深恶痛绝。因此,按照唯物史观,结合时空背景来评价,这是一场“朴素的、自发的群众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评价,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培育爱国爱党爱人民、具有家国情怀、担当时代大任的青年学子。

(三)具体实施策略

1.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教材蕴藏丰富的思政教育的元素,每一节课我们都可以由古及今,用历史的经验思考现实的事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系统性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思政教育的事件和人物的典型案例,进行全面的梳理,形成历史教学的思政资源包。这样可以保证在课程中进行连续的、适时的思政教育,避免采用太突兀的渗透方式。

课程思政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历史课程教学价值的主要体现。在历史课程中强化创新思维,借助科技新手段设计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充分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力量

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是中国五千年浩荡历史长河中的推动者。污蔑一个英雄,就是对整个民族记忆的蔑视。现在网络上有时会出现一股否定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思潮,有些人借着披露历史真相的幌子,大肆诋毁雷锋、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方志敏等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博取眼球、制造噱头,给现在的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认知混乱。所以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广泛宣传、弘扬英雄人物的事迹,列出真实的历史材料,端正学生的历史认识,树立崇敬英雄的观念,鼓励学生铭记历史、礼敬英雄先烈,学习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比如在学习“长征”过程中,笔者会带学生温习长征途中的英雄先辈们发生了哪些故事,从他们身上可以体现出什么精神,我们如何看待“信仰”等。

2.充分结合时政培育学生的时代责任

时事政治本身就是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材料。历史是一以贯之的,与时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最新国内外形势、重点热点新闻等。这就要求教师把历史教学和时事政治更好结合在一起,增强课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结合国内外大事,也可以培育学生胸怀天下、关注现实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引导学生要将自己的学业、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合到国家的大业、时代的发展洪流中去。比如说,在讲到两极对峙格局的内容时,笔者援引现在的时局——新冷战格局,在新冷战格局下,美国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对中国在经济、贸易、外交、科技、军事等多领域展开遏制,所以插手香港问题、打压华为公司等,引发学生对于现在国际政治的思考,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同时意识到个人与国家是一体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要珍惜大好时光,练就过硬本领,为以后国家的强大奉献力量。比如讲航天事业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北斗系统和嫦娥的攻坚事迹,展示孙家栋等时代楷模的事迹,号召学生要做有责任感的有家国情怀的人。

3.充分挖掘属地资源和爱国主义素材

长期以来,学科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以单纯的说教为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爱国主义基地和教育资源来拓展教学形式。广东省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拥有丰富的属地资源和实地爱国素材,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地点入手,通过采访亲历者的方式或者参观博物馆等爱国主义基地的方式,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让他们直接接触第一手的历史现场或者资料,也会引领学生更加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广州的非遗技艺等,引导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4.结合学生的职业目标展开思政教育

中职学校的历史课程中应该要充分融合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职业角色着手开展历史教学和思政教育,从课程设计上,充分融入一些幼儿园实操的技艺,比如说讲历史人物的小故事,讲中国的民俗,介绍中国的古代艺术等,让学生既能学习到中国优秀文化,又可以引申到实际工作中使用。

总的来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教学中有很多丰富的素材可以开发使用。思政教育在歷史教学中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如何更加系统、更加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也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深入探讨,综合教研。教师要用好历史资源,讲好爱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真正地做到爱国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培育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思政历史课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